APP下载

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2021-11-14郭晓雪

市场周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物化升级区域

郭晓雪

(大同区商务粮食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515)

一、引言

在经济学说史中,马克思首先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马克思科学区分了 “劳动力” 与 “劳动” 这对概念,他指出:劳动力是人劳动的能力,并为体力与脑力的总和。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分别阐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其中便蕴含着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原理。随后,马克思又指出了 “ 复 杂 劳 动” 是 多倍 的 “ 简 单 劳 动” 。在经济学的发展演进中,贝克尔、丹尼森等经济学家从微观视角深化了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并提出了教育、培训等对人力资本开发的价值。 那么如何来认识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呢? 首先,需要把握产业升级的一般机理。 产业升级以资本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为表现,在当前主要以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大量渗透到传统产业中而得以展开。 因此,产业升级势必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而以对中高端劳动力需求量的逐步增大为结果。 这就表明,人力资本开发对产业升级将产生正向影响。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相关研究概述

有研究基于全国2006 ~ 2018年统计数据,采用VAR 模型研究体育产业、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果显示,体育产业、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另有研究运用1997~ 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力资本红利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人力资本红利” 对当前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注重发挥 “人力资本红利” 的推动作用,因地制宜培养人力资本。 还有研究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错配影响产业结构的中介机制。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面影响。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错配不仅抑制技术创新,引起产业结构偏离,还限制竞争部门收入增长,拉大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最终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二)相关研究评析

从现有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国内研究者能够立足于本省、本产业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来客观分析相关问题。但需要防止将人力资本置于与物化资本相等同的地位,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深刻理解人力资本内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的正向影响。 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繁重的产业转型任务,完成该项任务还需依赖广大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所以应以“劳动价值论” 为导引,科学分析人力资本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并根植于区域产业转型实际提出有益的策略。

三、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产业升级反映为资本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并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最终体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同时,在 “劳动价值论” 的导引下,可以将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归纳如下。

(一)形成产业升级在进程中的内生动力

产业升级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由

C/ V

所刻画的资本有机构成表明,其提高的内在逻辑包括:①不变资本

C

与可变资本

V

的投入量同时提高,但对

C

投入的相对速度高于对

V

的投入速度。 ②不变资本

C

的投入量增大的同时,可变资本

V

的投入量有减少的趋势。 为了支撑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需不断开发人力资本提升其资本存量,以实现“复杂劳动” 对 “简单劳动” 的替代,这样才能持续增大单位人力资本对物化资本的推动量。 由此,开发后的人力资本将形成产业升级在进程中的内生动力。 这里强调 “开发后的人力资本”,即需在动态视角下认识人力资本所施加的影响。与此同时,还需将 “开发前” 与 “开发后” 的人力资本进行比较,以梳理出培养人力资本的策略。 本文假设个体人力资本在开发前已经具备了中等以上技术水平,这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 那么,随着该个体人力资本开发后,他们的技术水平或者向更高一级跃迁,或者以原有技术等级向其他领域转型。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两类人力资本演进路线所需的培育策略是不同的。 比较而言,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向更高一级跃迁)更易实现,因为在人力资本培育中可以发挥该个体的前置性知识储备,以及整合其前置性的技术能力。然而,个体人力资本在向其他领域转型时,则面临人力资源转换成本,以及由人力资本专用性所带来的沉淀成本。

(二)增强产业升级物化资本的积累能力

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可以为:经济增速、人民经济福祉的提升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等。 从价值层面来寻求上述三项指标的统一性,则可以将其归于物化资本的积累能力。根据 “劳动价值论” 可知,随着工厂制替代手工工场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了物化资本积累的主线。 由此可知,随着人力资本被开发而引发的劳动技能的提升,便能在提高单位工效的基础上不断增大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能力,最终反映为增强了产业升级物化资本的积累能力。 随着各产业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用于购置专用性资产的资金投入必然加大,而开发后的人力资本便能在这里起到积极影响。 马克思所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 概念,意在解释古典资本主义时代剩余价值形成的主要形式,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不仅根源于单位工效的显著提升,也归因于部分企业率先使用先进设备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以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终点。 这就表明,增强产业升级物化资本的积累能力遵循由点到面的进程,即开发后的人力资本首先在个别有条件的企业增强物化资本的积累,在这一示范效应的导引下最后在全行业内实现这样的积累。

(三)获得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

产业升级依赖于高新技术的支撑,高新技术又是技术创新后的成果。 提高对人力资本的开发,特别对专门人才的人力资本进行开发,便能获得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累积效应的形成逻辑为,专门人才经过国民素质教育、专项训练,能够获得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储备,并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参与到技术创新中去。 再者,团队合作所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以及对已有成果的应用与优化,又能加速专门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经验和能力积累,最终形成累积效应。 从中得出启示,在认识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时,还需对人力资本所蕴含的个体给予分层化理解,这里的分层化可用金字塔形态给予刻画,即在理解产业内部不同层次中的岗位时需建立这样的视野:需在技术流程中考察纵向岗位结构,需在技术关联性中考察横向岗位结构,以及在 “互联网+” 背景下考察核心企业与外包企业之间的岗位协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 背景下,还应从社会人力资本的视角去认识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社会人力资本作为整体,聚合了相关产业中的企业岗位,并以虚拟团队的组织形态共同完成技术创新任务,并在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步伐。

四、人力资本开发助力产业升级的策略

(一)对标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了使单位人力资本能够推动规模增大的物化资本,需对标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在区域经济范畴内来考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产业植根性。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该区域在产业升级中面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历史任务。 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需创设出与新经济增长极培育相适应的专业与培训项目,如智能制造、新型化工材料研制等。 具体的策略为:①在区域范围内充分挖掘现有的职教资源,形成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逻辑连贯的人才培养模式。 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域内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结构。 根据 “职教20 条” 的精神,在 “类型教育” 理念下以岗位群建设为核心,打通传统模式下各专业之间的育人壁垒。 ③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工矿企业转岗人员、新进毕业大学生群体实施分类职业培训,使他们在掌握新的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将自身的人力资本有效投入到产业转型升级中来。

(二)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激发出劳动者的主体性

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摒弃西方经济学将人力资本与物化资本对等的理论短板,在人力资本开发中充分挖掘劳动者的劳动潜力,并发挥他们在岗位中的主观能动性。 为此,需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激发出劳动者的主体性。 与此同时,还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着重在中观层面完善薪酬分配机制,以实现微观层面企业在薪酬激励时的自觉调整。 具体的策略为:①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水平,使广大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下能够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接受必要职业培训的任务。 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需与时代发展相同步,在价值层面还需克服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为此,在薪酬分配中除了以货币激励为主外,各地还可以对优秀人才、稀缺人才等发放定向消费的购物卡,以放大薪酬激励的效果。 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微观领域,需督导厂商严格落实劳动保障体制,并重点保障处于基础性劳动岗位员工的合法利益。 这就要求,政府工会部门应与企业工会组织保持紧密的业务联系,在互联网思维下共同落实劳动保障体制。 另外,政府工会部门还应联动纪检监察部门向社会公开电话、电子邮件,以获取企业基层员工的利益诉求和反馈,从而为督导厂商落实劳动保障体制提供舆论监督机制。 ③地方政府、产业协会可设置奖励劳动者岗位创新的基金,以实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培育出学习型文化氛围。 为了有效配置该项基金,需组建创新成果审核专家团队,并引导创新群体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设计创新主题,行业协会、政府应为入围的创新成果提供孵化平台。

(三)合理规划经济剩余兼顾两类资本投资需求

人力资本的开发增强了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资金的累积能力,此时便需要合理规划经济剩余兼顾人力资本和物化资本的投资需求。 经济剩余来自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以征税的形式首次划拨这里的剩余价值,然后在助力产业升级的资本要素投资需求下,动态调整两类资本投资所需的资金结构。 具体的策略为:①地方政府应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合理编制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预算。 其中,应重点关注区域内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并以专项资金预算为导向,将预算投入到决定产业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人才培养之中。 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核心产业与关联产业之分,政府应对处于核心产业中的企业给予减税或免税的政策优惠,引导他们加大对员工职业技能培养的力度。 在对物化资本的投资中,应将资金合理配置到技术改造和专用性资产重置之中。

(四)优化专门人才配置格局助推产业技术创新

在人力资本开发中还需重视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这里的专门人才主要包括高学历人才、高技术职务人才,他们构成了产业转型升级中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优化专门人才配置格局的策略为:①大力引进域外专门人才,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应协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开放、灵活的制度保障。 ②大力培养本土专门人才,特别应加大高级技师的培养力度,此时则可以在职业教育的推动下对标产业转型升级之需,有倾斜的培养核心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技师。 随着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的改革,区域内第三方组织、企业、高校等,应参与到高级技师的培养与资格认证中来,特别需为中级技术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空间,并为他们的岗位技能等级评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③以政企校三方联合对标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设计出未来五年所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课题的形式开展联合攻关,充分调动高学历人才、高级技师队伍的积极性,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精准发力。

五、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助于人力资本培育的社会舆论氛围

实现区域产业升级需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体力量,但我国部分区域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为了稳定本土劳动力资源,需营造出有助于人力资本培育的社会舆论氛围。 如在每年的3 月8 日、5 月1 日、7 月1 日、10 月1 日开展群众仪式性活动,以表彰和宣传在本土产业升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应涵盖知识分子和一线工人。

(二)开展金融创新保障高端和稀缺人才的引进

地方政府需根据区域产业升级方向,制订五年期的人才引进计划,并开展金融创新保障高端和稀缺人才的引进。 在上文中提出了以税收的形式划拨区域内的经济剩余,同时还应在引进风投资本、地方银行参股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大量资金需求问题。 同时,技术创新人才还可以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终身分享由创新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三)社会多方面联动解决产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了稳定区域内各类人才,社会多方面需联动解决产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如配偶的就业问题、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等。 为此,在社会网格化管理背景下,可由社区为符合标准的人才的配偶提供公益性岗位,并帮助解决子女的入托和入学事宜。 最终,使得这些人才安心扎根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工作任务中,并将自己的人力资本渗透至产业升级全过程。

六、结语

当前需要防止将人力资本置于与物化资本相等同的地位,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深刻理解人力资本内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的正向影响。 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繁重的产业转型任务,完成该项任务还需依赖广大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所以应以 “劳动价值论” 为导引,科学分析人力资本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并根植于区域产业转型实际提出有益的策略。

猜你喜欢

物化升级区域
身体消费、超现实欲望与内爆都市:《金钱——绝命书》中的物化书写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字词升级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区域发展篇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