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促语文教学落地生根

2021-11-12邵志渊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实效提问语文

邵志渊

摘 要: 课堂教学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提问。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往往会设计诸多与完成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好的问题无疑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因此,真实的课堂中常会出现高年级学生举手不积极、师生频繁地一问一答等现象。反观这些现象,笔者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教学中到底什么样的问题称得上是好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这一疑惑,并对如何利用问题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实效;教学;语文

一、明确清晰问题的目标导向,避免“题外”提

我曾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的教学设计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为什么在船长说了这句话后,船上的秩序又恢复了平静?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无非是关乎人道主义的话题,教师能得到的最理想答案可能是船长是一个尊重妇女的人。而这句话恰恰是课文中船长下达的第三次命令。显然是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单独地将其与文本分离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镇定从容、忠于职守。

从教师设计的这一细小的问题,可以看出:该问题的设计与教学文本时的基本问题是有分离的。它不是该基本问题中的其中一个分支,而成了一个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另一个基本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不少,如教师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时会把救丹顶鹤的女孩儿徐秀娟的故事放在最后,进行情感渲染;在《猎人海力布》一课中,教师会追问:救乡亲们的海力布是否想过自己会变成石头?如果在真实的课堂中,此类问题重复地出现,那么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就会混乱,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明确每堂课的基本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清晰地从教学目标衍生出分支问题,尽量减少课堂的“题外”话,语文的教学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二、尝试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拒绝“是非”提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的能力无疑是阅读能力。而判断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主要观察他的提取信息、做出解释等能力。笔者从大量的听课事例中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寻求一些事实性知识,会用“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来和学生强调并要求学生进行识记。这样的现象其实屡见不鲜。

一次,笔者在听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文中每段话均是秋天的声音。但在引导学生思辨哪些是秋的声音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回答出“唰唰”“嚁嚁”等拟声词时,教师习惯性地会加上:“唰唰”“嚁嚁”这两个词是不是秋的声音?文中还有“叮咛”“歌吟”“叶子”等等不够具象的声音时,教师也会追问:“这是不是秋的声音?”

可是,如此提这些“是非题”,最终得到的结果肯定就是“是”或“否”,学生并未能体会到作者在表现声音时的不同方法,即拟声词、含有声音意思的词以及声音可通过给人以想象。显然老师问题的思维含量低了。

笔者认为要解决该老师想突破的教学难点,可以尝试这样提问:把诗歌中的某个事物想象成自己,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样一来,学生在联系文本内容的同时,还能将一些隐性的声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便能顺其自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因此,无论是哪一学段,教师都应该在问题的思维含量上多下功夫,要少提简单的一般疑问句,多让孩子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上来,这样,课堂的学习效能也会提高不少,孩子的语文素养自会不断提高。

三、努力预设问题的层级坡度,设计“爬阶”提

为了让语文教学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教师仍需对问题的层级坡度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受《游戏改变人生》一书启发,笔者认为教师的某个教学环节,也可以设计为“闯关打怪兽”类型的活动环节。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中,笔者看到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泛滥的洪水干了许多坏事。请小朋友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洪水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

2.那么,洪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发洪水时的场面。

3.你看到了怎样的洪水?你能用这一段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4.读好“洪水泛滥”。(评价朗读)

这一设计让学生从文本接触“洪水”,先让学生从文字体会洪水的可怕,接着利用一些发洪水的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洪水。可是仔细思考教师的提问的先后顺序,不难发现:正常的逻辑应先认识洪水,可以是从学生的前认知或提供图片、视频观察洪水,再去文本中了解洪水带来的灾难,最后学生才能对洪水形成一个准确的印象。

因此,若让笔者来调整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会这样提问:

1.同学们,见到过洪水吗?

(1)若见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学生交流,形成初步印象)

(2)若未见过,教师提供一段洪水泛滥的视频。

2.大禹那个时代,洪水又是怎么样的?

3.(再次播放一小段视频)如果我们学校遇到洪水泛滥,会怎么样?(学生展开想象)

如此一来,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前认知来激发学生了解洪水的兴趣,接着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到“洪水泛滥”带来的可怕结果。最后通过想象环节,了解学生能否将文本中“洪水泛滥”迁移至生活史。学生通过一层又一层的阶梯,最终既能对文本内容有了切實的感受,还将这种阅读体验迁移到了其他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异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总之,语文教学能否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肯定离不开教师课堂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关注每一个问题的质量和坡度,为学生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相信通过一堂堂语文课的训练,孩子的语文关键能力定能有所突破,语文教学就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钱明辉.在有效引导中引出有效课堂——听强洪权老师教《船长》有感[J].教学于管理,2006(14):3.

[2]韩杜燕.扎实有效·情智合一·回归本色——《“诺曼底”号遇难记》[J].小学教学,2007(09):10-11.

猜你喜欢

实效提问语文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