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毛滴虫病研究进展

2021-11-12潘劲超李惠虹郑克雷薄震宇黄佳敏刘欣超顾有方李文超

动物医学进展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毛滴虫虫体感染率

潘劲超,张 恒,李惠虹,郑克雷,薄震宇,任 琦,黄佳敏,方 追,刘欣超,顾有方,李文超

(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营养调控与健康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凤阳 233100)

毛滴虫是一类属于副基体门的原虫,以寄生或共生形式、厌氧生活在宿主胃肠道或生殖道,多有3根~5根前鞭毛、氢酶体、副基体及复杂的细胞骨架等结构[1-2]。猫毛滴虫感染已报道的虫种有寄生于猫肠道的胎儿三毛滴虫(Tritrichomonasfoetus)和人五毛滴虫(Pentatrichomonashominis)及寄生于猫口腔中的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tenax)、布里克西毛滴虫(Trichomonasbrixi)和猫四毛滴虫(Tetratrichomonasfelistomae)等[2-3]。T.foetus是引起猫毛滴虫病的病原,临床上以慢性大肠性腹泻为特征[4]。分子分析显示牛和猫T.foetus分离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分属于T.foetus的“牛基因型”和“猫基因型”[4-5]。猫作为伴侣动物,与人接触密切,这引发了人们关于猫是否可引起毛滴虫人兽共患传播风险的担忧。

1 发现历史

猫毛滴虫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Da Cunha A M和Muniz J将其命名为猫毛滴虫(Trichomonasfelis)。1996年,Romatowski J基于光镜观察,把猫粪中的滴虫鉴定为P.hominis;2001年Levy MG首次用分子方法证实T.foetus才是猫滴虫性腹泻的真正病原[6-7]。

2 病原与生活史

毛滴虫仅有滋养体阶段,通过纵二分裂进行繁殖,不同虫种滋养体形态相似,均呈纺锤形或泪滴状,具特定数量的前鞭毛和1 根与波动膜边缘连接的后鞭毛,虫体运动活泼[1]。其中,T.foetus有3根前鞭毛,P.hominis有5根前鞭毛,T.tenax有4根前鞭毛。目前认为猫T.foetus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而寄生于口腔的毛滴虫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3,6,9]。

3 致病性

3.1 胎儿三毛滴虫

猫毛滴虫病作为一种新发的猫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自然感染情况下,T.foetus主要定植在黏膜表面,并与盲肠和结肠的表面上皮接触。人工感染试验可观察到虫体定植在猫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体外研究表明,T.foetus可经特异性配体-受体互作直接黏附在单层肠上皮细胞上[10]。半胱氨酸蛋白酶似乎可介导虫体在肠黏膜上皮的黏附和细胞毒作用,未来可作为改善该病临床症状的治疗目标[11]。

3.2 口腔毛滴虫

T.tenax感染多见于口腔卫生较差或具牙周疾病的人群[3]。虽然T.tenax具较高蛋白水解活性,可破坏寄生部位黏膜和组织,但普遍认为其与宿主是一种共生关系[9]。

4 临床症状

猫毛滴虫病临床症状多变,感染较轻时呈亚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出现慢性顽固性腹泻。人工口服攻虫后,猫可出现慢性或间歇性腹泻,粪便呈半成形,半流质或液态,黄绿色,恶臭,有时有粪便带血、黏液,大便失禁、里急后重,肠胃胀气等症状,可持续2 d~7 d。严重感染病例,会出现明显肛门炎症和直肠脱垂等[1,6]。上述临床症状多呈间歇性,在使用药物治疗后好转,停药后可复发[12]。

5 流行

5.1 猫肠道毛滴虫

猫T.foetus呈全球流行,猫T.foetus感染率为0~81.8%,见表1[6]。不同的研究者调查时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早期的调查多采用培养法和直接涂片镜检,近期多采用分子方法,一些国家仅有猫T.foetus病例报道,尚无猫群中T.foetus流行的相关数据可供参考[13]。现有研究中,调查样本来源多样,如采集自腹泻猫、参加会展的猫、寄养猫、或兽医诊所就诊猫等,有的样本有临床症状,有的无临床症状等,因此现有流行数据可能存在与此类样本、调查方法等相关联的偏差[13]。一些早期病例报道中,曾把T.foetus误判为P.hominis。近期关于猫P.hominis流行的报道也不多,目前仅见日本宠物店猫P.hominis感染率为0.5%(2/409),国内某动物医院门诊猫P.hominis感染率为5.3%(3/57),且存在T.foetus和P.hominis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3.5%(2/57)[15-16]。

表1 全球猫T.foetus流行情况

5.2 猫口腔毛滴虫

Kellerov P和Tachezy J[3]报道捷克猫T.tenax感染率为4.1%(5/111),T.brixi感染率为6.6%(7/111)。Dybicz M等[5]报道波兰猫T.tenax感染率为2.1%(3/142)。

6 诊断

常用的诊断毛滴虫病的方法有直接湿片镜检法、粪便培养法和PCR法。毛滴虫滋养体对环境较敏感,其诊断对粪便样本有较高的要求。待分析粪便必须新鲜、无污染,且测试前不要冷冻。最好采集刚排出的新鲜粪便或用粪圈或结肠冲洗技术人工提取粪便[1,6,17]。如样本需运输,可用盐水(每2 g粪便用3 mL生理盐水)稀释,防止干燥以延长毛滴虫存活时间。为提高检测敏感性,粪便样品最好在6 h内分析完毕,如超过6 h,会降低检测敏感性[1]。非腹泻猫的粪便或干结粪便,不适合用于毛滴虫检测,因即使存在感染,也很少会有阳性结果。在猫服用抗生素的情况下采样,会降低毛滴虫检出率,因此在采样前,最好提前几天停用任何类型的抗菌治疗[1]。

6.1 直接湿片镜检法

将少量粪便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盖上盖玻片,置200×或400×镜下检查,即“湿片”法。观察时,可根据滋养体形状和运动特点发现虫体,一旦虫体不运动或死亡,则很难检出。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检测敏感度较低,其中人工感染猫检出率低于2%,自然感染猫检出率约4%。实践中,可用新鲜、非冷藏(冻)和腹泻猫粪便及多次涂片检查等提高检出率[6]。此外,该法不能区分T.foetus和P.hominis等不同毛滴虫虫种,同时因T.foetus滋养体大小与贾第虫包囊大小相似,容易混淆,镜检时要注意排除干扰。 对T.tenax,则直接取猫口腔刮取物,用生理盐水稀释、涂片后镜检。

6.2 粪便培养法

如粪便经多次镜检仍为阴性,可用商业化的In Pouch TF培养基进行虫体培养。该法仅需少量粪便(米粒大小即可),敏感性比直接镜检高,自然感染猫检出率约55%。因贾第虫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可排除贾第虫包囊对结果的干扰[1]。但该法耗时较长,需几天时间让虫体增殖以提高检出率,且该法也不能区分不同毛滴虫虫种。此外,也可用Diamond或改良Diamond培养基等对粪便进行培养后检测。

6.3 PCR方法

目前,已发展了多种检测猫毛滴虫的PCR方法,主要扩增的靶基因为毛滴虫5.8S rRNA的ITS1和ITS2区。最常用的方法是巢式PCR法,第一对引物为TFR3和TFR4(扩增347 bp的片段),第二对引物为TFITS-F和TFITS-R(扩增208 bp的片段)[18]。已证实引物对Th3/Th5是P.hominis特异的,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单轮和巢式PCR方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22-23]。Kikuta N等[21]发展了一种特异检测T.tenax的PCR方法。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粪便培养法和直接湿片镜检法,所需时间比培养法短,且不要求必须是活虫体,死亡虫体也可检测,可检测至最低10个虫体/100 mg粪便[22]。但因粪便成分复杂,如多糖复合物、胆盐、血红蛋白降解产物、酚类化合物和重金属等PCR抑制剂常与虫体DNA共同提取,会降低检测的敏感性,导致出现“假阴性”[6]。

6.4 组织病理学方法

组织病理学法可作为检测肠组织中P.hominis/T.foetus滋养体的一种诊断方法,但因滋养体极其脆弱,很难保存在活检标本中,因此检测结果并不准确[6]。使用该法时,对同一样本,需检查至少6个组织切片,以获得至少95%的置信度[1]。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与显色杂交技术也可应用于组织标本中毛滴虫的检测,但不易推广应用。

7 治疗

通常治疗人阴道毛滴虫等肠道原虫的药物,如甲硝唑和替硝唑,在治疗猫毛滴虫病时效果不佳。罗硝唑(RDZ)是迄今唯一已证实对猫T.foetus有效的药物,通常按每天20 mg/kg~30 mg/kg剂量口服,连用14 d[1]。在用RDZ治疗期间,大多数感染猫的粪便稠度能快速改善,一般在治疗2周后正常[1]。但一些结肠损伤严重的病例,治疗数周腹泻仍不见好转。因从肠道彻底清除毛滴虫难度较大,用RDZ治疗后,毛滴虫病可能会复发,但经多次治疗的猫可痊愈[23]。用芬苯达唑、帕罗霉素、替硝唑和甲硝唑等治疗毛滴虫病时,治疗期间,猫粪便状况有所改善,但停药后腹泻经常重现[6]。有报道显示猫毛滴虫可对RDZ产生抗药性,但感染猫群中抗药性虫株的流行情况不甚清楚[24]。高剂量应用RDZ,可使猫产生食欲减退、颤抖、虚弱、共济失调和感觉过敏等副作用。因副作用的存在,只有在已明确确诊为毛滴虫感染的病例、且已征得猫主人同意,才建议应用RDZ治疗[12]。

目前报道的其他治疗猫毛滴虫病的方法较少。许多有效治疗腹泻的办法如改变饮食,使用不同类抗菌素、益生菌和营养补充剂等,对治疗猫毛滴虫病效果均不明显[25]。

8 预后

猫毛滴虫病的预后往往良好,感染T.foetus的猫仍可保持正常身体条件和生理状态。88%的腹泻猫,其粪便可在感染2年后自然恢复正常。平均腹泻持续时间为135 d。然而,T.foetus感染很难自发消除,暗示猫很难对T.foetus感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约54%的猫存在持续感染或再次感染,或间歇性腹泻反复发作等,推测可能与应激或肠道菌群变化相关。此外,慢性感染可能会使部分猫发展为炎症性肠病[6,12]。

鉴于猫毛滴虫病预后良好,当感染发生后,治疗与否成为一个必须抉择的问题。欧洲猫科疾病咨询委员会推荐,仅当腹泻的猫经直接湿片镜检和粪便培养后镜检为毛滴虫阳性时,建议进行治疗[1]。很多猫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但其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来源。因此,建议所有经检测毛滴虫阳性的猫,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治疗,以尽量减少该病的传播。

9 预防

因应激或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在拥挤环境中饲养的小猫更易发生T.foetus感染。因此,减少应激,避免密集饲养,以尽量减少接触或感染T.foetus的机会。此外,应对所有被T.foetus污染的猫舍、床、被褥、运输箱、垃圾箱等进行彻底消毒,以杀死污染的滋养体[6,12]。

10 展望

猫毛滴虫病作为一种猫的新发传染病,已引起兽医界的关注。目前对该病的研究远未达到预期,尤其急需有效、安全的治疗办法。继续开展猫毛滴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模式、致病性、人兽共患潜力等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掌握其情况,从而为防控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毛滴虫虫体感染率
1株鸽毛滴虫的分离鉴定、体外培养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猕猴源毛滴虫的鉴定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阴道毛滴虫可致男性患病
阴道毛滴虫阴道炎相关的高危因素探讨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