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对小儿麻醉诱导期血压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对比

2021-11-12王燕付山同红伟

贵州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指征丙泊酚插管

王燕 付山 同红伟

(1.延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陕西 延安 716000;2.汉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陕西 汉中 723000)

全麻是儿科手术较为常用的麻醉方式,且全麻以气管插管麻醉和喉罩麻醉为主,这两种麻醉方式均需行麻醉诱导。小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各种刺激、疼痛等的感受非常灵敏,行麻醉诱导时患儿较易出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风镇痛险事件[1]。丙泊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全麻的麻醉诱导剂。但有文献显示[2],丙泊酚抑制喉部麻醉作用较差,且镇痛效果不尽如人意,应用于小儿麻醉诱导较易出现循环系统的过度抑制,而增加麻醉诱导期的风险事件率。基于此,临床采用增加镇痛药物的方式以强化丙泊酚的镇痛作用,降低丙泊酚的用量,减轻对循环系统的不良影响[3]。临床常选择阿片类麻醉药物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担此重任。本文对比分析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小儿麻醉诱导期血压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全麻手术的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7.13±2.07)岁,体质量指数(22.37±2.51)kg/m2。手术类型:腹部手术13例,胸外科手术17例,头颅手术6例。预估手术时间41~60 min,平均手术时间(47.35±10.81)min。观察组患儿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7.07±2.11)岁,体质量指数(22.42±2.47)kg/m2。手术类型:腹部手术14例,胸外科手术15例,头颅手术7例。预估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47.08±10.21)min。纳入标准[4]:所有患而均符合手术及全麻指征;年龄4~12岁;ASA分级均为Ⅰ级;预估手术时间≤60 min;认知功能正常,能配合完成医护人员对听、说等指令;无麻醉药物及其它药物过敏史;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等严重疾病者;随访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室后肌注阿托品及咪达唑仑予以镇静,建立静脉通道采用输注复方乳酸格林钠的方法补充禁食禁饮修饰的生理液体。对照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先按照0.5 μg/kg的剂量静注瑞芬太尼,在30 s内完成注射,静注3 min后,再按照2.5 mg/kg的剂量静注丙泊酚,观察患儿符合插管指征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后5 min检查患儿各项生命指征无异常后开始手术操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操作及给药同对照组患儿,舒芬太尼剂量为0.5 μg/kg,其它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两组患儿在围麻醉诱导期(入室时、注射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结束时、注射丙泊酚结束时、插管时、插管后5 min时)血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和BIS指标的变化;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出现的风险事件(喉及气管痉挛、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呼吸抑制、缺氧、紫绀,心率下降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肢体动作恢复时间及符合拔管指征时间。血压采用麻醉监护仪监测;多参数监护仪检测患儿BIS。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围麻醉期血压、BIS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在入室时、注射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结束时、注射丙泊酚结束时、插管时、插管后5 min时收缩压、平均动脉压、B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围麻醉期两组患儿血压、BIS指标水平比较

2.2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风险事件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生喉及气管痉挛、呼吸抑制、紫绀、心率下降各1例,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缺氧各2例,麻醉诱导期内呼吸系统风险事件率22.22%;观察组患儿发生喉及气管痉挛、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呼吸抑制、心率下降各1例,麻醉诱导期内呼吸系统风险事件率11.11%。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期内呼吸系统风险事件率较低于对照组患儿(χ2=5.784,P<0.05)。

2.3各系统麻醉恢复时间及符合拔管指征时间组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肢体动作恢复时间及符合拔管指征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2。

表2 各系统麻醉恢复时间及符合拔管指征时间组间比较

3 讨 论

临床对其实施麻醉诱导时,需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尽可能快速苏醒,避免长时间麻醉对患儿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5]。丙泊酚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诱导剂,其优点很明显,但也存在镇痛作用相对较弱的特点,因此临床常联合其他镇痛药物加以弥补[6]。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均属阿片类麻醉药物,其镇痛效果优良,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且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弱,是理想的镇痛剂。

本文结果显示,两种麻醉诱导方案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IS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是衡量患儿镇静程度的指标,说明两种麻醉诱导方案对患儿镇静效果一致。在围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方案对患儿呼吸系统影响较小,呼吸系统出现的风险事件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方案。在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方面,舒芬太尼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肢体动作恢复时间及符合拔管指征时间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方案。上述结果提示,舒芬太尼组联合丙泊酚的麻醉诱导方案是更适合小儿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案,其安全性及麻醉恢复较瑞芬太尼更具优势[7]。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舒芬太尼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取长补短能达到理想的镇静和镇痛效果[7]。

综上,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诱导对其循环系统指标血压及BIS指数的影响较为一致,但舒芬太尼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呼吸系统的安全性由于瑞芬太尼,术后麻醉恢复效率优于瑞芬太尼,说明舒芬太尼组联合丙泊酚麻醉诱导方案更适合小儿麻醉诱导。

猜你喜欢

指征丙泊酚插管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丙泊酚对脂代谢的影响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