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距髓内增强垫块在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中初步尝试

2021-11-12周孝乾鄢承元赵滨范士洁

贵州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支撑力垫块不稳定性

周孝乾 鄢承元 赵滨 范士洁

(1.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贵州 贵阳 550001;2.贵阳白志祥骨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4;3.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附院骨科,贵州 贵阳 550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绝大多数都可以采用内固定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稳定性骨折-比较简单、统一;不稳定性、高龄、骨质疏松者,有挑战性,内固定失效或并发症较高,不能早期下地;文献报道,内固失败率高达20%,髋内翻、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高达36%~54%[1]。本文探究采用局部髓腔内增强,重建股骨距支撑力对粗隆间骨折稳定性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均为同一主刀医师进行手术,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6.83±6.91)岁,均为不稳定性骨折,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个月。右侧9例,左侧12例,合并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13例,贫血 13例,均行髓内增强手术。

1.2手术方法 麻醉后,患者平卧位。透视下牵引复位骨折,纠正短缩、旋转移位,复位满意。打入导针2~3枚,对顶尖距满意位置的导针,扩髓,缓慢进入股骨头,将适合长度的螺旋头钉打入股骨头内,选择合适大小的髓内增强垫块,套入头钉非螺纹部分,垫块的三角形部分顶在股骨距上,增加内侧支撑力,常规安装DHS套筒钢板,关闭切开,术毕。术后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早期下地,不受限制。术后定期进行随访,主要观察骨折愈合与内固定稳定性。(见图1、图2)。

图1 专利示意图 图2 典型病例:骨折愈合,无明显短缩

2 结 果

本组21例高龄患者,全部得到随访,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主钉有轻度后退,无内固定失效。患者3个月后基本能生活自理。

3 讨 论

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治疗手段仍以手术方法治疗为主。目的是希望坚强内固定后尽快复行走能力,达到伤前功能,有效降低卧床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上以往行内固定的方法有DHS、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Gamma 钉及 PFN、PFNA 等内固定术。常用的以DHS为代表的髓外固定系统和以PFNA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对于骨质疏松,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不能取得坚强初始稳定性,内固定失效率高,并可导致患肢短缩[2]。

现有内固定术后失效,作者认为与现在所采用的内固定系统存在局限存在很大关联,根据股骨近端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粗隆间骨折的核心是股骨距破裂,我们采用局部髓腔内增强,重建股骨距支撑力,极大提高了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对于稳定性和非稳定性骨折均有效。(图1,中国专利号:CH 210990654 U)。此垫块为三角形,通过内测空心通道套在DHS头钉内,三角形尖端顶住破裂的股骨距,充填薄弱的Word三角,较好的对抗了骨折术后负重时骨折产生压缩力,使负重的内侧结构能进行负重力学传导,达到使原有内固定分担局部力学,二者结合,提高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为有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髓内增强技术处理粗隆间骨折,术中达到坚强固定和稳定,没有压缩过程,骨折同样能得到迅速、坚固的愈合,病人能早期负重。从而没有骨折压缩愈合中出现的不平衡,导致并发症发生。本组样本数量较小,尚需扩大临床病例,改进手术细节,增加生物力学研究,提高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猜你喜欢

支撑力垫块不稳定性
立井排水管上部支座失效时各支座支撑力分析
轧钢加热炉垫块的选型应用及发展趋势
输电铁塔辅助材承载能力分析及设计研究
CL体系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垫块制作的施工工艺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跳高的力量训练
间隙单元在独立舱式液货船强度计算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手指支撑力的训练方法研究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