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究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古筝院校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必须紧紧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在社会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需求。

首先,就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来看,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普遍沿袭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创新,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课程设置等与本科院校艺术院系颇为相似;第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与本科院校艺术院系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第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专业基础课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就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来看,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第一,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操作应用脱节,运行机制不灵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毕业生从业岗位状况缺乏联系,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针对性不强;第二,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全面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尚未完备;第三,学校的职场环境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打造等有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仍需进一步加强等。

当前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地探索适合高职层面教学的新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既要有普通院校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其特殊的规律,针对专业课和基础课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如何更好地遵循一般规律,研究特殊规律,并将二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是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都需要进行变革。

一、专业课程改革

(一)运用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的是学生先学老师再教。把翻转课堂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入校园网,全方位覆盖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区域,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地观看教学视频。第二,教师的改革意识和专业素养。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能力和教学改革意识。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家自己制作教学视频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监控等,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观看视频。第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需要课前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并且能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

(二)增加艺术实践课

增加艺术实践课为学生尽早参加课外活动、实践创造条件。艺术实践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参与的全员性、内容的多样性、安排的递增性、过程的全面性、实践的示范性、组织的有效性、方式的自主性以及过程的自育性。争创艺术实践工作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

要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关键是在原有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缩小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三)“剧目”、“项目”引领教学

注重生产导向、以能力为本、注重校企互动,依托科研教改创新教学思路、方法、模式,以“剧目”、“项目”引领教学,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制定教学与实习实施方案,明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考核标准,编订院本教材。

(四)演学结合

演学结合教学模式遵循了艺术教育的规律,符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基于对现有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反思,找出弊端,对演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遵循“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的理念,使课堂与舞台相互融合。

(五)古筝情境教学

依托省级教改项目“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演奏方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古筝演奏为例”,2017 年3 月在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率先开设古筝情境教学课程,填补艺术类高职院校古筝教学法课程的空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在2018 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音乐系为切实解决艺术类教学法课程空白的问题,将古筝情境教学课程列为实践教学必修课。以古筝专业作为支点,逐步拓展钢琴、吉他、打击乐、声乐等专业学科的情境教学课程。同时实行分类教学,全面实现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全覆盖。开发多个实训课程,如古筝重奏课、吹打乐合奏课、弹拨乐合奏课、萨克斯重奏课、扬琴伴奏课等,使教学内容与毕业生就业方向对接,培养具备独奏(独唱)、合奏(合唱)能力及培训机构音乐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础课程改革

(一)课程重构、理实一体

首先,课程重构的原则是遵循课程内部规律的要求。将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合并起来,通过基本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其次,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音乐表演专业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在低年级时期,打牢音乐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既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营养”,又要便于学生掌握和吸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于实践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最后,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乐理课着重讲授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与具体的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环节;而在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听记音程、和弦、节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理论的指导。并且两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有些知识出现了重复讲解的现象,如:音程、和弦、调式等。

因此,要将“基本乐理”“听觉训练”和“视唱”合而为一,使之相对独立而又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既避免了理论讲述的单调和枯燥,又避免了分科教学容易出现的脱节问题,同时也减少了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重复。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了知识间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解决了知识重复讲授的问题,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但是,整合之后的新课程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课程重构以后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实行分级授课。

传统的教学是“自然班”化教学,即将视唱练耳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各班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采用分级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大部分是从半路开始的,特别是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在考学的前一年或半年才开始接触。因此,学生的水平不同,理解音乐、接受音乐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将这些水平能力都不同的学生放在一个班进行授课,势必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分层次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和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成绩好的学生更快达到相应标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高级的研究和学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达到相应的分级标准。通过分级授课,帮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在整体学时削减的情况下,将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门课程同时完成,必然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学生要不断提高学习与理解能力,同时要注重教学中师生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视唱练耳课程是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无论是业余学习还是专业学习,从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只有从学生的根本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艺术类古筝院校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艺术类专访心得
第一次弹古筝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