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叛与超越
——哥尔多尼戏剧中的女性角色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多利米兰戏剧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卡洛·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1707-1793)作为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闻名遐迩,其作品在生前就被译制成几十种文字,风靡欧洲各国,至今长盛不衰。如果说法国喜剧艺术的革命由莫里哀领导,那在意大利威尼斯,主导者便是哥尔多尼。他受到当时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与戏剧创作,大力改革即兴喜剧,创造具有固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在十八世纪意大利文学史、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女性形象,以及以女性视野为基点的作品,如《狡猾的寡妇》《优雅的女人》《未出阁的帕梅拉》《女店主》等,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轰动。十八世纪,女性若想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仍然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尽管她们已经获得部分自由,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受制于男性所创立的社会秩序,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与男性关系,可以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的话语来概括:“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从属者。”(Beauvoir,P14)在哥尔多尼进行叙述的历史语境中诞生的诸多文学作品,仍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既定文学,女性仍不具备自主性,被现实与他人随意操控。而哥尔多尼则是此种固化的男女关系的反叛者,他在戏剧中大胆尝试,某些作品中女性角色甚至实现了对男性世界的叛离,她们不再是被观赏、被挑选、被控制的角色,而在自主的选择中表达自我意识,创造属于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

一、背景介绍

在戏剧领域,基于中世纪的传统,许多女性角色都是由乔装打扮后的男性扮演的。但是,不同于戏剧表演中对女性及其角色的压制,几个世纪以来,在意大利文学之中她们一直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其滥觞便是但丁《神曲》中对于贝阿特丽切的描述,在作品中但丁将她描述为“天使”,代表天国与信仰。此外,十六世纪路德维克·阿里奥斯托在作品《疯狂的罗兰》中描述了奥兰多对安吉莉卡的热恋,安吉莉卡的绝代风华令人倾倒。哥尔多尼将这种对女性至美的爱引入戏剧作品的创作之中,其思想较前者更具开放性、时代性,其创造的形象更接近生活现实,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中女性神圣纯洁但单一重复的形象。

哥尔多尼于1707 年2 月25 日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资产阶级家庭,殷实的家境使他有机会在父亲的图书馆博览群书,他的阅读书目中包含大量的喜剧作品,这也为自幼热爱戏剧的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底色。八岁的时候哥尔多尼就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喜剧作品,但对戏剧的爱好在他成年后才逐渐变为事业的重心。经历了家道中落以及一系列变迁,哥尔多尼在罗马、威尼斯、米兰、帕维亚、维罗纳等城市几经辗转,自感前途渺茫的他一度放弃对戏剧的追索,转而在帕维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与法律,还曾当过律师。1734 年,哥尔多尼终于回归戏剧创作,其作品《贝利萨里乌斯》(Belisario)标志着他的第一次舞台成功。此后,他的工作重心逐渐集中于戏剧创作事业之上,开始从生活和底层人民的世界中捕捉真实且不加矫饰的人性并进行展现,在创作过程中宏扬戏剧“颂扬美德,嘲讽恶习”的作用。1743年,他创作了《优雅的女人》,这部作品以一位威尼斯贵族妇女为原型,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日臻丰满,女主角优雅大方、机智勇敢的形象在哥尔多尼后续的作品中频频出现。1748 年他创作了《狡猾的寡妇》。同年,他与吉罗拉莫·梅德巴克(Girolamo Medebach)的剧团签约,仅在1750 一年中便创作了十六部戏剧作品,其中《女店主》中的米兰多利娜、《假病号》(La finta ammalata)中的罗萨拉以及《度假三部曲》《乡村喜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再受到男性的摆布,逐渐拥有女性的自主意识,绽放超越时代的华光与独特的女性魅力,通常以狡黠机敏、勤劳勇敢的形象出现。随着十八世纪喜剧中引入更多现实主义元素,哥尔多尼的戏剧创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他的戏剧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叙述对象不仅仅基于浅层关系与矛盾纠纷,更植根于隐蔽、深层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父子、夫妻、情人间的感情纠结等等。

二、哥尔多尼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哥尔多尼对女性角色的集中描绘,始于1743 年作品《优雅的女人》。戏剧中,罗萨拉以其独特的女性魅力打破了男性应当在一切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刻板印象,以自己的智与能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在这部流传至今的戏剧中,哥尔多尼创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她们欢快灵动,各有千秋:有的冰雪聪明,有的蕙质兰心,有的活泼俏皮,有的沉稳端庄;她们在生活中、舞台上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如店主、恋人、女爵、母亲、女仆等等。在其戏剧当中,女性不再局限于配角与边缘性角色,逐渐成为戏剧叙述话语的中心。这些女性角色在哥尔多尼的作品当中并不因身份尊卑而产生差别,她们每个人都构建着自己的小世界与大气场,勇于在男性经验构成的历史背景下为女性“发声”,从而获得尊严与自由。

1748 年哥尔多尼创作了《狡猾的寡妇》,这部戏剧中他沿用了罗萨拉之名,讲述家境殷实、年轻貌美的寡妇罗萨拉在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追求者之间周旋的故事,英国人献以珍奇异宝,法国人呈上绝美肖像,西班牙人甚至把家族族谱送给她,意大利人则写就一封封表面热情如火实则暗含妒意的情书。四个人为了猎艳各出奇招、花样迭出,表面个个倾倒不已实则未付真心,逢场作戏而已。女主角深谙其中之味,不动声色、巧妙迎合,在与诸多追求者的交际中分花拂柳、自由穿行,同时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女主角智计百出,反观出身贵族阶级的追求者,则腐朽、愚蠢、丑陋,丑态毕现,双方形成强烈对比,大大增加了戏剧效果。

《狡猾的寡妇》之后,哥尔多尼着力描绘“外向活泼,有女人味,机灵诱人且兼具坚强意志与自信心,有时有些小调皮”的女性角色,《女店主》中的米兰多利娜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1753 年《女店主》第一次上演,共分三幕,每一幕都精彩纷呈,此剧一经上演,即在欧洲各国引起巨大轰动,其势至今不衰,在戏剧史上地位卓越。曾令无数观众倾倒的米兰多利娜更是“远超哥尔多尼创造的其他角色”,“充满了令人难以抗拒的、迷人的女性气息”(Orlandi,P78)。正所谓“交际酬酢、八面应之”,其容貌,美艳无双,让人魂不守舍;其能力,不让须眉,既会写、又会算,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客栈的运转;她又是机智狡黠的,种种取乐无伤大雅,行为背后自有善良之用意;她鄙视门第尊卑,不论与谁打交道,都决不放弃自尊。她是戏剧的绝对主角,令其他角色黯然失色、相形见绌。戏剧一开场,米兰多利娜即受到阿尔巴弗洛里达伯爵、福沃里波波利侯爵以及客栈侍应生法布里奇奥的热烈追求,甚至让身有厌女癖且十分倨傲的利帕弗拉德骑士爱上了她。他们有的动之以利,有的诱之以名,米兰多利娜却丝毫不为所动,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了非贵族出身的法布里奇奥。

米兰多丽娜这一角色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清楚地明白自己的需求,不肯接受贵族老爷们“屈尊纡贵”的施舍。意大利戏剧评论家乔治·卡瓦里尼(G.Cavallini)认为:“(在哥尔多尼的作品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米兰多利娜角色原型(如《优雅的女人》《狡猾的寡妇》两部作品中的主角),但是她们都不具备米兰多利娜的优雅与风情。米兰多利娜具有自我意识与无限精力,有着美好的灵魂与理性的判断,这些禀赋使她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正面形象,更成为哥尔多尼戏剧中最具诱惑力的女性角色。尽管在性别上的弱势地位使女性在重申独立、主导地位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女店主在她自己的‘地盘’,即客栈这个既作为物理存在,又作为符号象征的场所中,其他的角色都是捧月之众星般的存在。女店主与有厌女癖的骑士对于那个世纪的文化几乎是一种隐喻,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更是与人为善的智慧与先入为主的偏见的对抗。”(Cavallini,P78-79)米兰多利娜清楚地知道贵族的奢靡生活不属于自己,不屑于依附于权力、金钱,也不肯虚与委蛇,做那笼中鸟、金丝雀。她说“我并不希望嫁给谁,我谁也不需要,我堂堂正正地活着,我享受我的快乐”,对那些以“言过其实的火热情种”姿态出现的男性角色不屑一顾(Goldoni,P10-100)。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是坦坦荡荡生活的心态,是生而为人的尊严。她虽暗自鄙夷吝啬怯懦的贵族老爷、虚张声势的暴发户与矫揉造作的“禁欲圣徒”,却假意逢迎,不偏不倚,巧妙地平衡自己与戏剧中的每一个男性角色的感情。如果说三位男性角色分别代表门第、金钱与虚伪,女主角恰巧站在对立面——她拒绝对俗世物质的盲目追求,敢于抒发自己对于真正爱情的渴望。通过这种对比,她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一直到现在,机智聪慧的米兰多利娜仍然活跃于各国戏剧舞台上,《女店主》也因其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和巧妙展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各国戏剧节的保留剧目。

此外,1960 年,哥尔多尼在他的作品《乡村喜剧》之中,还创造了男性与女性角色在观念上的冲突与对比。故事中,村里的男性迂腐、残忍、反对一切“文明”的事物,面对这种固化的、代表“传统”的男性意识形态,《乡村喜剧》中的女性首先走向“现代”,开始渴望自由与平等的生活。哥尔多尼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更加多维立体的人物创造,其女性形象之间有了更多微妙的差异与区别,比如鲁纳多的继妻,玛格丽塔并不似其他女性角色那样活泼外向,她也有阴沉算计、吹毛求疵的一面;西蒙的妻子玛琳娜极具耐心、性格开朗可爱,但是喜欢乱传谣言。种种刻画,使人物的塑造不再扁平化,更加丰满真实,更加具有可信度。在人物性格的塑造过程中,他并没有像莫里哀一样用单一的性格限制住角色,而是赋予每个角色不同的特点,并用对比法突出某一角色的独特性格特征。如《乡村喜剧》中,女性角色对事物变迁更加敏感,更具有先见之明,与男性角色鲁莽、粗枝大叶的特质形成对比;她们远非完美,但并不影响她们在某一方面绽放人性光彩。

哥尔多尼塑造了诸多可亲可敬可爱的女性角色,在诸多作品中展现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然而,他的作品并非简单地将男性作为反面角色,将女性作为正面角色。如《关于女人的流言蜚语》(I pettegolezzi delle donne)当中,买卖二手货的斯夸尔达与洗衣工卡特乱传谣言,说潘塔罗内(Pantalone)先生的女儿凯奇娜是私生子。经过一系列谣传,这一消息被待嫁女的未婚夫得知,使婚礼无法进行。可笑的是,传谣言时每位女性角色都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不会告诉别人,事后却个个添油加醋地传播,她们的无心之举极大地破坏了无辜的凯奇娜的正常生活。哥尔多尼同样塑造了一些狡黠、奸诈、善变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中,既描绘女性角色的机智可爱,也表现人性中难以避免、难以刨除的劣根性。同时,我们在阅读哥尔多尼的作品时也要认识到,十八世纪欧洲的女性尚未觉醒,作者的认知也受到当时历史的限制,他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十九世纪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时那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期许。虽然哥尔多尼是传统男女从属关系的鞭笞者、超越者,常常描写自私自利、愚蠢自大的男性以反衬女性形象,让智慧美貌、灵动幽默的女性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但哥尔多尼在创作时,更多的是出于无意识或戏剧效果的需要,其创作之初心,并非以作品醒世,从而解放女性思想,使女性角色处于平等、自由的地位。

三、总结

除了以上几部作品,哥尔多尼的其它作品,如《恋人》(Innamorati)、《女人易变》(Donna Volubile)、《假病号》(Finta Ammalata)、《谨慎的女人》(La donna prudente)、《未出阁的帕梅拉》等也描绘了性格复杂的女性角色。她们并非完美无缺,却因为拥有某些小缺点而显得更加真实可爱;她们有时候会制造一些小麻烦,却能够用自己的急智解决繁复的问题。哥尔多尼一生中创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她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反映了当时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女性逐渐获得自主意识,摆脱旧有的束缚,展现自己的智慧、活力与激情,渐渐从男性视野构建起的经验世界当中脱离并获得自由。

注释:

①哥尔多尼戏剧中扮演刻薄富商的角色,因为经常着固定裤装被称为“Pantalone”,“Pantalone”即意大利语“裤子”。

猜你喜欢

多利米兰戏剧
无远虑 有近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沉默的多利
戏剧类
2017春夏米兰时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