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音乐分析与形象塑造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江姐共产主义贡献

(首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

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是世界音乐中不可或缺的,无数剧作家、作曲家和歌唱家都在为歌剧的发展和传播耕耘着,谱写出了无数扣人心弦、沁人心脾的经典作品。而时代的繁荣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民族歌剧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全方位发展的态势。《江姐》是我国经典歌剧的代表,作品完成于20 世纪60 年代,融合了中西方歌剧艺术的特色,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成功典范之一,这部歌剧也将中国民族歌剧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概述

歌剧《江姐》改编自革命小说《红岩》。歌剧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讲起,讲述了江姐丈夫被敌人残忍杀害,最后江姐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江姐》这部歌剧作品的故事背景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的浴血奋战,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马上就要迎来光明,在监狱中的革命战士与敌人进行着最后的抗争,对革命的成功抱有殷切的希望。《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江姐》的经典摘录,主要内容是江姐被甫志高出卖被捕之后在审讯室中遭受严刑讯问,江姐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在审讯室中怒斥叛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反动派卖主求荣的卑鄙行为。《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歌剧风格与歌剧节奏形成强烈反差,丰富了歌唱风格,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赞扬了江姐崇高的革命共产主义精神和坚贞的气节。

二、《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音乐结构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吸收了全国各地剧种的优秀元素,比如越剧、川剧、扬琴等,不同类型的民族戏曲和曲艺音乐集聚在一起,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全曲4/4 拍慢板起拍,后转为自由节拍5/4 拍,最终回归4/4 拍。调性为bB 大调,咏叹调有五个段落,节奏的快慢、松紧不一,结合戏曲的特点,利用慢板、快板以及“紧拉慢唱”来讲述江姐内心的挣扎起伏以及顽强不屈的品质。

(二)音乐审美分析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在音乐应用上借鉴了《红梅赞》,利用慢板展现委婉轻柔的情绪,运用了很多“一字多音”,特别是在对“春蚕”、“死”、“断”的唱法上,极尽细致地展现了江姐内心复杂的情感。“甜”字运用了顿腔手法,在这段中还加入了很多装饰音,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民歌的特色和韵味。此外,蚕和蜂蜜的意象喻指革命战士会永远忠诚于党,默默奉献,为人民的幸福全力以赴。到了曲子的第二部分,节奏开始加快,这是为了表现江姐发出对党始终忠诚的誓言之后内心的激动之情,极具旋律感,节奏逐渐加快,然后逐渐减慢。重复短语“为劳动人民解决”,并且速度缓慢降低,字字珠玑,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江姐希望人民早日迎来解放的殷切期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第三部分的歌词先以叙事的方式铺开,用第三人称讲述江姐伟大的革命精神,展现她对祖国美丽的山脉和河流的深厚爱恋。“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用散板诠释,十分慷慨激昂,直接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第四部分的歌词表现出了对敌人深深的憎恨,“紧拉慢唱”地自由融入“摇板”急促的节奏,二者的结合催生出了悲伤和激动的情绪,同时在一些字上面做了重音的处理,体现江姐的顽强不屈以及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忠诚。

三、音乐元素对江姐形象的塑造

(一)音乐语言渲染江姐形象

从曲调和节拍的角度分析,《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全曲是4/4 慢拍起拍,之后用紧拉慢唱的方式进入自由节拍,然后转换为5/4 拍,一拍一板间的吟唱,逐渐回到最初。频繁的音乐板式变化,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强强弱弱,充分调动听众的听觉,进而在脑海中编织出一幕幕动人的情节,让江姐的柔美和刚毅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节奏的角度分析,这个唱段中多次运用休止符,一方面让音乐的停顿非常清晰,句与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为演唱者调节气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起到收放自如的效果,更能展现出那种讲故事的感觉。例如,从短语“一颗红心忠于党”到“粉身碎骨心也甘”,歌手需要灵活地呼吸,将铿锵有力的革命誓言有力地宣告出来,在烘托江姐的红岩精神的同时也能与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力度和速度的角度分析,《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唱段“我为祖国生,我为革命长”,既增加了音的力度,也保证其弹性,展示有力,速度从慢到快变化,这意味着情绪在上升,为表达“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高声表达铺平了道路,而时值七拍的高音sol 的长拍则由弱变强,无疑是在唱江姐和如江姐般的数不清的革命士兵的声音。

(二)唱词刻画江姐形象

旋律和节奏是表达情感的一大利器,文字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展现出了一个善良淳朴并且感情细腻的柔美女性形象。作为母亲,她舍不得自己的亲人和爱人,想要陪伴孩子成长,想要和爱人共度此生,想要在父母膝下尽孝,她有着普通人都具有的情感,她心灵手巧,集合女孩们一起缝制五星红旗。另一方面江姐又是一个对党有着无比的忠诚,有着革命大无畏精神的女英雄,在大家的安危面前,她毅然决然舍弃小家,唱词“早把生死置等闲,不觉辛苦只觉甜”就显示出江姐愿意献身革命事业,不惜放弃自己年轻生命的伟大品格。

(三)声音塑造江姐形象

《江姐》这部歌剧作品是我国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因为它不仅大力发扬了我国的民族唱腔,还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唱法。我国的民族音乐要求“字正腔圆”,情感要“充沛”,讲究氛围和意境。而西方美声的音域较宽,音乐圆润,富有张力,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展现时代的气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个选段的经典之处在于在塑造江姐形象方面将声音运用得炉火纯青,融合了多种唱腔,比如对川剧唱腔的运用,通过对节奏、旋律、速度、气声的把控,演唱的技巧也会发生变化,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渲染得更加细腻。《春蚕到死》中“死”一词的拖延预示着随后的情绪,这使听众感到江姐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没有圆满完成任务。“丝不断”中“断”字的拖腔,表现出革命党人一定会前仆后继、为建立新中国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并且这段唱词还将女性的温婉展现了出来。另外,润腔的处理也在选段中不时出现,对倚音和波音的使用最为明显,这也是演唱民族歌剧时常会用到的方法,是演唱者利用声乐的技巧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让声带和喉头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正为了祖国解放红日照大地”中,多次使用上波音,“地”字使用拖腔,把整个唱法呈现出来会让听众眼前一亮。“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川”使用前倚音进行装饰,在做到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呈现出气势磅礴之感,表现出江姐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豪迈潇洒的气魄。

在咬字和吐字的过程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要求歌手对音量、声音和呼吸有严格的控制,并且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技术,例如热情地唱歌以及演唱欢快的歌曲时,文字应清晰、快速,以确保灵活性;演唱舒缓而柔和的曲目时,单词应柔和而连贯。例如,“一颗红心忠于党”,“为革命粉身碎骨心也甘”就是使用紧板,速度更快,每个字都清楚地表达出来。像“火海刀山”、“粉身碎骨”这样的紧凑的表述,展现了江姐在受到敌人的各种严厉惩罚和认罪后仍然坚持不懈。

四、结论

综上所述,《红岩》的故事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在当前时代同样能够发人深省。把江姐的故事以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江姐,《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江姐》的著名唱段,其中有动人心弦的故事、细腻委婉的情感以及激昂高亢的大无畏精神,这些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也能为歌剧工作者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并不断推动我国的歌剧艺术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江姐共产主义贡献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贡献榜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