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评剧“花脸”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1-11-12刘志永

戏剧之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秦香莲花脸评剧

刘志永

(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 河北 唐山 063000)

评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不仅仅在北方地区盛行,在全国范围内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剧种。评剧起源于唐山,并且很快在京津冀以及东北地区传播,深受当地居民喜爱。评剧在当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表演体系,不仅仅流派众多,角色行当也越来越完整,逐步形成了以生、旦、净、丑为主要门类的行当。其中花脸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行当,在很多剧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评剧的艺术特色概述

评剧是我国北方重要剧种,也被称为“唐山落子”、“平腔梆子戏”以及“蹦蹦戏”、“平戏”等,在现代戏剧创作演出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评剧表演中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吐字清晰且浅显易懂,表演充满着生活气息,展现出了浓厚的民间味道,进而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另外,评剧表演形式相对活泼,并且能够结合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演变,如此也就能够赢得更多喜爱,传播范围较广。

在评剧表演中,以演唱为主,唱腔为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常见的有慢板、二六板以及散板等,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也同样进行了创新,尤其是在男生唱腔方面,出现了较多的新唱腔。虽然在评剧发展过程中,某段时期出现了京剧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其自身独有的自由活泼以及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并没有被抛弃,保留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老百姓喜欢评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评剧表演除了特别关注演唱之外,表演形式也较为丰富多样,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程式化特点,对于“手、眼、身、法、步”比较讲究,需要评剧表演者认真揣摩,借助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实现对评剧人物的有效塑造。

就评剧的角色行当划分而言,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京剧以及梆子等剧种的经验,角色行当涉及生、旦、净、丑等不同门类,相对于最初“对口戏”阶段较为单一的角色行当,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特点。随着评剧角色行当的不断丰富,花脸同样也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角色,在诸多剧目中成为关键人物,也深受老百姓喜爱。

二、评剧花脸的艺术形成及其特点

(一)花脸行当的形成

在评剧最初的发展阶段,花脸并不存在,直到20 世纪50 年代,评剧才逐步借鉴京剧的相关表演形式,形成了评剧花脸,并且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独有特色,成为评剧表演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花脸这一角色行当的形成初期,和京剧中的花脸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演唱时,同样利用京胡伴奏,也利用了京剧花脸的唱腔,难以体现评剧的独特性。在后续评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中,评剧花脸同样也得到了创新,逐步和京剧花脸产生了差异,尤其是在魏荣元的带领下,评剧花脸行当才真正受到认可,魏荣元也成为评剧花脸行当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表演艺术家。在魏荣元的创新下,评剧花脸的唱腔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在降低四度的基础上产生的“越调”唱法,更是独具特色,将评剧中花脸的演唱优势发挥到最大,也进一步提升了花脸的表演价值。比如魏荣元在《秦香莲》这一经典剧目中塑造的包拯这一经典花脸形象,就明显有别于京剧花脸,被称为魏派演唱艺术,花脸这一角色行当也由此逐步步入正轨。

(二)花脸的艺术特点

虽然在魏荣元等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创新发展下,评剧花脸脱离了原有的京剧花脸的表演方式,但是在具体表演中仍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评剧花脸同样对于“美、魅、帅、刚”较为关注,将其作为人物塑造的关键着眼点,对于人物的塑造同样也较为关注念白以及身段的运用,在唱腔方面也注重结合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来进行合理运用。

从评剧花脸的具体表演过程来看,其同样存在着较多有别于其他剧种花脸的特点,除了上述独特的“越调”唱法以及和评剧相贴合的舞台动作外,在剧情设计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独特性。比如,从评剧《包公赔情》的剧情设计来看,其和京剧《赤桑镇》虽然在故事情节上大体一致,但是在一些小情节的设计上却存在明显差异。在评剧《包公赔情》中,包拯在怒铡侄儿包勉后,亲自到嫂嫂家赔罪,以求得嫂嫂的原谅;但是在京剧《赤桑镇》的情节设计中,包拯并没有亲自去赔罪,而是选择让王朝去下书告知,包拯自己则忙于公务。由此可见,虽然在京剧中包拯这一花脸角色的塑造合乎情节需要,让包拯不擅离职守,但是评剧中的包拯亲自赔罪则更显合理,也更具人情味,叙事性相对更为突出,如此也就更加容易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表现出了评剧花脸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以《秦香莲》中的包拯角色为例论述花脸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众多评剧剧目中,《秦香莲》中的包拯这一角色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花脸,表现出了花脸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实包拯这一角色并非仅仅在评剧中受到高度关注,在京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也受到重视,成为重要角色和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在评剧这一剧种中,对《秦香莲》中的包拯这一花脸角色进行了有效调整,使其更为符合评剧特色,尤其是在魏荣元先生的改编和演绎下,包拯这一角色更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

从造型扮相上来看,魏荣元所扮演的包拯并没有沿用京剧中的黑满造型,而是采用五绺,同时也针对黑色云涯龙蟒进行了调整,改为身穿黑色云涯团龙蟒。在髯口戴法方面也进行了转变,更加贴近于现代化的化妆手段,采用化妆胶进行粘贴。在黑白月牙脸装扮上,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化处理,视觉效果更为理想。从包拯的脸谱来看,其同样也表现出了评剧独有的艺术魅力,应用黑色和白色作为基调,凸显出了包拯黑白分明的特色,额头月牙更是其特色标志。在评剧中,包拯的月牙一般为向右开口,但是在京剧中却存在一些向左开口的现象,二者存在一定差别。由此可见,在《秦香莲》中的包拯造型扮相方面,虽然绝大部分保留了原有的特色,遵循传统艺术形式,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必要的创新,符合传承和发展的协同发展要求。

从唱腔来看,《秦香莲》中的包拯这一花脸形象同样别具特色,展示出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在评剧包拯花脸唱腔中,其“越调”的演唱技法比较有特色,这也是评剧明显区别于京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当然,《秦香莲》中包拯的主要唱腔依然是“二六”板式,在叙事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艺术性。例如,在《秦香莲》中较为经典的“与驸马打坐开封当堂上”部分,唱腔就极具吸引力,也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对于陈世美的劝诫显得比较有特色,既能够晓之以理,又可以动之以情,体现出了包拯的担当。另外,对于唱腔中的调门设定同样也需要精心处理,要求能够更好地塑造包拯这一人物形象。例如,一些评剧花脸表演艺术家因为自身嗓音条件比较好,往往会选择相对高一些的调门,虽然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现场表演效果,带给观众更为震慑的听觉效果,但是却很难真正走入包拯的内心,人物塑造不够贴切。因此,如果能够适当降低调门,以C 调来演唱,则更容易走入包拯内心,在演唱的同时,还要能够准确把握包拯的情感,最终的表演效果必然更为理想。

从身段表演上来看,评剧《秦香莲》中包拯的表演同样体现出了程式化特点,在正冠、捋髯、走边、起霸、马趟等身段表演方面遵循传统方式,形体表演效果较为理想。为了更好地凸显包拯形象,评剧在身段表演方面还借鉴了京剧的一些技巧和动作,尤其是在下场时的身段表演更是凸显了包拯的形象魅力。

三、结束语

在评剧表演中,花脸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行当,其在表演中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京剧等表演艺术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围绕想要塑造的人物,从造型、唱腔以及身段表演等方面入手,对人物形象进行精心塑造。

猜你喜欢

秦香莲花脸评剧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有猫如弟
花脸一朵朵
秦香莲上访
告别“秦香莲”:中国妇女解放的大步跨越——秦香莲悲剧命运反思兼及对妇女解放的有关思考
当了一回“花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