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工记》中“工匠精神”及其对工业精神文化的启示

2021-11-12赵金涛淄博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匠工业精神

赵金涛/淄博职业学院

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自此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文明随之开启,工业文化也应运而生。此后200多年间,工业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完善,对工业发展和产业变革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何为工业文化?据《工业文化》一书介绍:“工业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活动而形成的,包含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创造来说,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工业制度文化是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灵魂。”可见,工业精神文化在工业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业精神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工匠精神”是工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是对从业者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度评价,其内涵包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等元素。应该看到,谈及“工匠精神”,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从而忽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气质。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在技术、技能,品牌、品质上确实还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尚处于“追兵”状态。这固然与我们市场经济体制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有关,但笔者窃以为,些许国人妄自菲薄,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缺乏深刻认知与理解钻研,仅寄希望于盲目模仿国外的技术与经验,实则也是造成传统“工匠精神”资源与当代工业精神文化割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传承优良传统、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工匠精神”的回归,正在努力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扎实迈进。基于此,本文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拟将以中国首部手工艺著作《考工记》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考工记》中“工匠精神”的探寻,发掘和提炼当代工匠价值,进而为丰富工业精神文化内涵、推动工业文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考工记》及其历史价值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手工技术与工艺典籍。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尚无法确定,不过有学者认为,大约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一部齐国官书。现存《考工记》本是《周礼》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是记载周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6篇。西汉时,“冬官司空”一篇缺失,河间献王刘德便将《考工记》代为补入。后经学家刘歆在校书编排时,将《周官》改名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为《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全文仅7000余字,主要记载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的制作规范与技术,其中段氏、韦氏、裘氏、筐人、楖人、雕人等6个工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辀人1种,故现存25个工种。虽然篇幅不长,但《考工记》不仅全面系统阐释了齐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还涉及到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丰富的自然科学原理。因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考工记》的研究。

二、《考工记》中的工匠精神基因

“工匠”一词由来已久。“工”本义为工具、器具,同时也是一门行业,是“百工之业”的缩写。关于“匠”字,《说文解字》载:“匠,木工也。”刚开始仅指木工,后泛指有各类工艺特长的匠人。“工”“匠”二字合起来,便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从事手工业生产、有手艺有技术的各类匠人,现多被称为技工、师傅等。自从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后,从事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工匠,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重工思想”指导下,《考工记》全书不仅对各类工匠的造物形式和过程进行了完整呈现,还借助工匠行为凸显传递出了工匠们的职业态度、工作能力与价值信仰,这些精神属性提炼出来,便是要为今天我们所传承和复兴的工匠精神基因。

(一)匠德——敬业奉献

敬业奉献是指从业者出于对本行业的敬重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长期坚持、笃行不倦的职业态度。自古以来,我们先民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美好品德。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同弟子问答中,曾多次强调要做到“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即做事要敬慎认真、专心致志,最终孔子成为为人所景仰的“万世师表”。

那么,《考工记》中是如何将敬业奉献当作工匠职业道德的呢?文中讲“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认为有智慧的人造物,心灵手巧的人循其法式,并且守着这项职业世代相传,就叫做工匠。《考工记》中讲述十分明确,这些心灵手巧的匠人们执着地守着手艺,一辈子扎根于这门行当中,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便是敬业奉献精神的一种表现。

(二)匠技——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指从业者对自己生产产品、工艺技能等要求更好、追求极致的一种职业精神。“精益求精”最早出自《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俗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从细微处入手,做到精细严谨、追求极致,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只能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最终为时代所淘汰。因此,无论是德国的电子设备,还是日本的精密机械,它们之所以能够誉满天下,无不是靠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获得成功的。

三、《考工记》对工业精神文化的启示

作为一种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文化和心理,工业精神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那么传承从何而来呢?就需要深深植根于传统“工匠精神”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中,不断吮吸、汲取营养。《考工记》作为蕴含中华“工匠精神”基因的集大成之作,为传承传统“工匠精神”与重塑工业精神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虽然《考工记》中所记载的许多制作手艺,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匠人们所留下的“工匠精神”在后工业时代依然熠熠生光。穿越千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出许多重要启示。

(一)重视工匠

重视及培养工匠,是一个大的时代课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社会、企业、高校、家庭乃至个人等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如国家和相关部门将“工匠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更多政策激励全社会、全行业、全领域加强对工匠的重视与培养,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保护工匠精神等;社会要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努力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偏见与歧视,营造一种劳动光荣、尊重工匠的浓郁氛围;企业要树立尊重工匠的强烈意识,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提高工匠积极性,搭建培训平台提升工匠技能等;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培养工匠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工匠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家庭及个人要努力破除唯学历、唯地位论等不良观念,树立真才实学、人才平等观念,从内心真正认可技术技工人才。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重视工匠的观念才能蔚然成风,从而深入人心。

(二)和谐发展

《考工记》所阐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带给我们和谐发展的启示。注重和谐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它不仅体现在产品蕴涵的理念中,也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其实,工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工业不断污染的过程。大自然给了人类丰厚无私的馈赠,而人类却不停地破坏大自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让人类遭到了大自然的强烈报复。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重大污染事件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工业伦理,所强调的就是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工业发展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避免出现三高式、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地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摒弃短视思想,注重长远发展,按照自然规律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唯有此,我们的工业化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畅。

四、结语

工业是立国之基,文化是强国之魂。重塑当代工业精神,需要我们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考工记》作为蕴含“工匠精神”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为传承弘扬传统“工匠精神”与厚植当代工业精神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考工记》中“工匠精神”的探析,我们挖掘提炼出了许多当代工匠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并透过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为当代工业精神文化带来诸多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推动工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相信也会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国战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匠工业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致敬!老工匠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