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出版物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

2021-11-11韩建民

现代出版 2021年4期

韩建民 李 婷

主题出版作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承载传播核心价值观和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下,主题出版快速发展,热点突出、精品迭出,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的主题出版物存在选题滞后、原创性不足,“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出版热、市场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作者的理念滞后、方法欠妥、水平不高、积累和投入不足。因此,深入研究主题出版的作者问题很有必要。

一、主题出版物作者的特点

目前,优秀的主题出版作者非常少,而优秀作者的不足正是有些主题出版物不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好的选题易得,而优秀的作者相对难找,要实现主题出版的真正繁荣,需要挖掘一大批优秀作者。作者在目前的主题出版动力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真实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作者处于被动和应付状态,作者的深层动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要实现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作者要发挥较大的主导作用,作者群体要相对丰富而有创作激情和动力。

主题出版读物对作者要求相当高,并不是所有作者都适合写作主题出版读物。为主题出版找到好的作者难度非常大。只有那些深入研究主题出版内容,熟悉主题出版要求,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字驾驭能力,既懂政策又懂读者的优秀作者,才能写出一流的主题出版作品。学术底蕴、写作能力和政治站位,共同决定了作者对主题出版作品的驾驭能力。

主题出版物大致可分为政治类、学术类和文学类。政治类主题出版物与党和国家的体制机制、核心政策联系更为直接,具有权威性、政策性、导向性的特点。政治类主题出版物往往是高屋建瓴的大局之作。学术类主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主要体现在选题的创新与立意上,体现高度与深度,作品内容既资料翔实,又逻辑清晰严密,观点鲜明准确,重在理论阐释和学术论证,既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又有较多的理论拓展与学术创新,当然文字表达和出版规范也应该是一流的。学术类主题出版物既是填补空白的原创工作,也应该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经典之作。大众类的主题出版物则重在感染读者,内容文质兼美、情节生动感人、细节把握到位、主题鲜明强烈,既要成为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精彩之作,也要成为有益人生、润化心灵的向上之作,更应成为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畅销之作。主题出版物作者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洞悉和解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探索,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主题出版丰富的题材决定了主题出版物作者不能随意选取,出版社要长期经营自己的作者群和专家网,便于在需要时有效组织和调用。

目前,主题出版实际的传播效果在有些方面不容乐观。有些主题出版物给读者的印象是严肃的、说教式的,可读性不强。如何让主题出版“飞入寻常百姓家”、入脑入心,如何在政治站位和时代书写的基础上做出更接地气、更有创新价值的主题出版物?主题出版物作者要探究出版主体“想讲”与读者“想听”、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出版活动与出版效果之间的适配与落差等问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术性与通俗性、精品出版与大众接受、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都是主题出版物作者需要了解和把握的。

主题出版物作者相对于其他图书的作者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综合性和全面性。主题出版物作者既是专家,又是嗅觉灵敏的政治达人;既能进行理论创新,又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传下去;既能讲大道理,也能润物无声、平易近人;既有“意义”,更有“意思”。这些都对主题出版物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时代性和鲜活性。主题出版物强调与时俱进,主题出版物作者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及时反映党和国家政策意志的,其内容一定是鲜活的、生动的、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而不能是过时的、僵化的、呆板的。无论是哪一类主题出版物,都应遵循这个特点。创作的生命是创新和激情,创作的目的是接受和感动。

三是节点性和时效性。与其他出版物相比,主题出版物更讲节点,即要在重大节点前后推出,这样其出版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出版物不受节点限制,创作更多常销书也是目前主题出版界追求的目标。主题出版物作者既要深入创作,更要加快创作,既要快,也要新,更要稳。对主题出版物作者也经常用“更快、更高、更强”来要求,尽管这三者有时是矛盾的。

四是数字化、国际化的更高水平应用。主题出版同样重视新型业态的变化,同样重视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重视读者群的更替,同样重视对国外读者的吸引。对此,主题出版物作者要准确而艺术地进行开发与表达,面对国内年轻读者的数字化阅读兴趣,主题出版物作者要与出版社一起研究和开发能够真正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作品,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悍,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设身处地,把党和国家意志、主流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体现出来。主题出版物作者要研究数字化主题出版产品的小型化、艺术性表达,如“穿上军装”“踏上红船”等融媒体产品就非常受欢迎。国际化创作也是如此,要研究国外读者的兴趣,创作贴近他们的产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入情入理分析。主题出版物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市场其实是统一的,二者共同对主题出版发展形成拉动力。国内读者的拉动力毋庸赘言。随着国际文化竞争加速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外市场的拉动力也逐渐显现。

二、主题出版物作者资源的管理与维护

主题出版物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创作始终是传播过程的起点,经过作者艰苦构思并运用技巧与方法创作而成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根基。这就要求作品视角独特,作者在相关领域有一定权威,内容必须足够专业,这样才可能有更强的说服力、竞争力和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从源头抓主题出版,重视对主题出版物作者的挖掘与培养,主题出版物的作者群正在兴起。

做主题出版难,难就难在寻找优秀的主题出版物作者。可以说作者的优秀程度直接影响到主题出版能否成功。好的主题出版策划相对容易,各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相对不错的选题,但最后能成功的主题出版物并不太多。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有的作者公务缠身无暇顾及写作,找两三个学生写写了事;有的作者投机取巧,抄抄编编致使作品质量低下;有的作者观念落后,写的文章枯涩难读;有的作者通篇大论,作品空泛无力。主题出版物作者相对于学术板块和大众板块的作者而言,往往更关注出版平台和宣传策略,对出版节点感受更强烈,对内容处理更为谨慎,对封面和书名要求更高。出版主体要具体做好如下几点,才能积累和巩固优秀的主题出版物作者资源。

一是要搭建好的平台。要搭建好的平台,让作者感觉在这个平台能施展、有成就。如作为地方出版社的浙江科技出版社并不是主题出版的传统阵地,但近些年连续推出《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为了万家灯火——中国共产党百年抗灾史》等具有科技特色的优秀作品,获得多种奖项,逐渐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题出版平台。其经验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二是出版社领导和作者要深入交流,精诚合作,成为知己。通过工作细节打动作者,是许多优秀出版社负责人的共同品质。社长和优秀作者成为好朋友的案例并不少见,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和中国现代史专家刘统、复旦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贺圣遂和文化学者易中天等。笔者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和叶永烈先生的交往经历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是要辅以灵活的机制和政策。要想吸引优秀的作者,必须要有一套灵活的机制,能够在诸如费用、进度、用纸、装帧等方面提供特殊政策,一事一议最好。这样作者有主人翁意识,图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劳动的结晶,作者会更为主动地为提升图书品质贡献力量。

四是要有优秀的装帧和编校。一个出版社的封面能反映该社的风貌,也能反映该社的理念和编辑思想,因此拥有几个一流的装帧设计师也是吸引作者的关键,当然在社外有稳定合作的设计师也可以起到相同作用。对于封面和装帧而言,社领导和责编的判断非常重要。另外作者很看重编校质量,有些大社名社有一整套质量把控体系,能够弥补作者的粗心和不足。

三、主题出版物作者的奖励和评价

主题出版是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创作与出版活动,是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主题出版工作,先后多次发文支持主题出版工作,各出版单位也逐渐把主题出版列为首要任务,主题出版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图书对读者的影响是深刻的,是从里到外影响人的,对于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国家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主题出版物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目前对主题出版物作者的奖励和评价机制还比较薄弱,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做出改进。

一是适当增加重要奖项设置。理想的状态是设置政府评价和市场评价两方面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要研究提高优秀主题出版物作者相关待遇机制,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能够潜心于主题出版创作,因此主题出版物作者的稿费标准要高于一般作者。在贡献原创和鼓励原创的前提下,形成主题出版物作者的成名机制,如对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作者,给予更高水平的宣传;可以考虑新设国家优秀主题出版物奖,并作为国家大奖,有效提升主题出版物作者的荣誉感。对于成功“走出去”并得到国际认可的作品,设置国家级“走出去”奖项,像《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是主题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案例,而作者却远没有获得和作品一样的荣誉。主题出版物作者要创作像《苦难辉煌》《战上海》《火种》这样真正优秀的作品。语言的力度往往是思想与实践力度的反映,只有扎实的调研与创作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样的作者也是值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肯定和表彰的。目前,除了“五个一”工程奖,还没有专门的主题出版奖项。目前仅有年度优秀主题出版物选题奖,而没有专门设置国家或中央部委主题出版图书奖。有些国家级奖项是和其他类出版物奖项混在一起的,没有突出主题出版的特殊地位。

二是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当然,奖励优秀主题出版物作者不仅仅是奖励文学类主题出版物,主题出版物可分为政治类、学术类和文学类,可以分别设置奖项。对于政治类和学术类优秀主题出版物而言,要选取有重大创新价值,对国家理论建设、思想凝聚发挥重大作用的作品予以奖励。奖励既包括精神奖励,也包括可观的物质奖励,因为这一类图书不像文学类主题出版物那样发行量大、市场回报好,重奖可以调动编创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历史上看,《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都是非常经典、优秀的政治类、学术类主题出版物,这些优秀政治类、学术类主题出版物本身就是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国家和出版社每年都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优秀主题出版物、奖励优秀作者。

三是提高主题出版物的学术认可度。主题出版物虽然影响较大,对巩固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主题出版物的学术认可度还有待提高。有些高校不将主题出版物作为学术著作看待,许多著名的主题出版物在学术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中国震撼》三部曲、《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在学术领域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学术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出版单位应就作品的学术内涵和学术影响举行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以提升对主题出版作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正确认识。国家有关部门要将优秀主题出版物列入相关学术评价中。加大主题出版物的学术认可度是主题出版物作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四是实行主题出版物作者与出版人一体化奖励机制。主题出版奖励还应该包括对出版社和优秀策划人的奖励,因为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作品既包括作者的创作劳动,也包括编辑的智慧、创意,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编辑的精彩创意,有些作者就失去了判断和方向,因此也要为优秀出版人设置专门奖励和表彰,形成作者、出版单位、编辑三位一体的奖励机制。只有奖励到位,动力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运作,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作品。这个问题也是主题出版评价机制和动力机制的重要问题,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做好政策引导。

注释

①② 汪修荣.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主题出版[J].编辑学刊,2020(5):25-29.

③ 韩建民.今天我们怎样重新看待主题出版?[N].中华读书报,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