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1-11-11赵国付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赵国付, 黄 伟

(宿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区域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地区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积淀的精华,是育人的“软资源”。地方高校应把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努力。

1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重要稳定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属性要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需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创造性地赋予仁爱、民本、诚信、和合、大同等新时代的内容和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区域优秀文化来充实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2 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当前,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无所不用其极,有组织有预谋地对我国进行污名化,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特别是在我国青年中间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国内极个别包藏祸心的人,无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奇迹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大好局面,散布一些不实言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必须高度警惕,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思政课的特色在于它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凸显思政理论课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从而把牢领导权,占据主阵地。

1.3 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基于此,对地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而言,一方面要“守正”,必须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思想纯洁、立场坚定,内容上绝对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材料选用上,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要充分利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更能亲近学生,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心灵共鸣,从而发挥思政课的魅力。

2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在运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建设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2.1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挖掘整理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文化成果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仍然存在学理性、体系性不强等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宿州市近年来编著了《宿州戏曲》《宿州书画》《宿州马戏》《中国灵璧石》《白居易诗话宿州》《宿州文化春秋》等十多部介绍地方文化的书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但这些书籍的内容仅仅是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史实性描述、叙述性整理,对不同种类文化间的逻辑关系、理论支撑等论及很少,对其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理更是空白。也就是说,只能满足读者一般休闲阅读需要,而不能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启迪作用有限。

2.2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对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两个表现,一是资源的占有度,二是资源的融入度。对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参与较少,影响着对资源的占有和学理性阐释,尤其影响对其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把握。同样,即使占有丰富的资源,但如果教师把握不好这些资源和思政教育间的关联性,找不准二者的契合点,不能把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中,也很难产生理想的育人效果。目前,思政课坚持使用“马工程”教材,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但在利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来丰富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区域发展服务,思政课教师应强化这种服务意识,结合实际,创造性利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增强热爱家乡、建功新时代的情怀和责任感。

2.3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单一

利用方式单一影响了区域优秀文化的传播。一是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不适应。很多教师没有赋予传统教学方式以新的内容,这样即便内容再好,也极易使学生产生课堂倦怠问题。二是现代媒介优势发挥不够。当代大学生处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推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优势,使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不仅融入,更要融好。三是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完善。大部分高校比较注重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而忽视校内平台建设。即便建有校内平台,也不够完善,不能很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特色化。

3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

针对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宿州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和解决,形成了“理论支撑,实践活化,教改强化,环境教化”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升了思政课教学实效,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1 强理论研究以支撑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课程的重要依托是教材,教材是理论凝练的结果。为更好地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学校依托“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省校级科研平台,整合研究力量,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加大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2015年以来,获批省部级教科研课题25项,发表《孟二冬精神的意义研究》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7部,不仅挖掘了数量可观的区域优秀文化资料,而且从学理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系统总结,基本满足学生对区域文化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将挖掘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作为思政课辅助教材,促进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较为典型的是根据杰出校友孟二冬的为学、为文、为师、为人的人生经历,编写的《不朽的师魂——孟二冬》一书,集思想品德教育、学术思维启迪和盎然阅读趣味于一体,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辅助教材,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

3.2 建特色平台以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基地是活化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宿州学院既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宿州学院建设了“孟二冬纪念馆”,要求广大师生向孟二冬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宿州学院依托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孝圣闵子骞祠、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建立了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感受红色文化,继承红色精神,激励广大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这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主题突出,内容感人,特色鲜明,活化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3.3 推教学改革以强化

推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宿州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优化教学方式。在开展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问题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尽量将地方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探索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多媒体的结合,适时将区域优秀文化以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加以展示,增强了教学的可观性和吸引力。三是完善评价体系。从备课、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程考试、学生评教等方面来评价教学效果,并把是否落实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3.4 重环境营建以教化

在思政育人环境建设中,宿州学院积极营建积极向上的育人文化氛围。一是发挥宣传舆论的主导作用。以校园网、校园新闻手机端、广播台、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为载体,多形式展现区域优秀文化,彰显区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引导学生学习区域优秀文化。二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将区域优秀文化因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建成了气韵丰盈的校风、政风、教风、学风,凝练和设计出特色鲜明的校训、校徽、校歌等,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三是推进物质文化建设。建设孟二冬雕塑、灵秀广场等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莘莘学子置身其中,能不断汲取养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四是将区域优秀文化融入学生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精心打造学校-二级学院-学生组织三级学生活动体系,开展“名家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空间,丰富了思政课教学体系,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4 结语

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就必须坚持以文化人,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丰富思政课内容、推进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理论支撑、实践活化、教改强化、环境教化等方面加以探索,切实发挥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