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

2021-11-10阿斯娜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新媒体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这近30年的时间诞生大量网络语言,这些语言在为网民互动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带来许多情感上的共鸣,丰富有趣的语言在网民群体中极具感染力和传播性,但是网络语言的出现也使得汉语言文学面临更大的难题。因此,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去粗取精,细致甄别,摒弃不好的语言词汇,保留好的网络语言,让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新媒体

1、网络语言概述

网络语言从定义上看是指人们利用电脑、手机、平板等计算机物品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来进行沟通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简单来说就是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包括多种组合类型,如:中英文字母拼音和文字、标点符号和文字、图片图标和文字等,这些的组合在特定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往往表达特殊的意义。最早的网络语言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电脑刚普及,网民数量不多,但活跃度非常高,网民为提升上网聊天的效率和趣味,通过各种诙谐幽默的谐音、数字和字母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自从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革新,这种网络语言也随之发展,语言形式也推陈出新,越来越贴合时代热点与大众生活,正因如此网络语言愈发成为人们网络生活里密不可分的部分。网络语言的发展从文字的形容上看大多从污言秽语演变成更友善的词汇,在演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先前接受的词语随着时间迁移会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由于那些词汇已经与时代潮流和社会的客观发展不匹配,只有被多数人使用认可的才会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网络用语能够被传播的原因在于被大多数人认同,人为网络用语能够反映某种现实,能够即生动形象又幽默诙谐地表现出使用者当时的心情,但是在网络用语的初期里会涌现许多不文明、低俗粗鄙的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的文明建设。

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几经波折,它的改革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与中国特定的时代变革紧密关联在一起。时代与社会在汉语文学身上打上了明显的变革烙印,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全名下海经商大浪潮的兴起,那种文学创作史上买花齐放的局面被分崩离析,汉语言文学从过度繁荣走向衰微。文学内容愈发与时代脱节,文学形式墨守成规,老一套繁复的文学形式已经被当今读者所摒弃,同时现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也对其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与机遇,汉语言文学能否把握好机会就是现阶段发展的重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以下2点:

第一,推进产业化发展。在机遇和挑战下新时期的汉语言文学要明确并规划发展方向,树立起科学切实的汉语言发展的目标。汉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性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增强。传统文学语言文化有着千年的传承,是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字艺术结晶,可以为现代的汉语言文学提供发展的充足素材能源,而由互联网和新时代潮流产生的网络语言,一方面能够丰富其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另一方面为其赋予崭新的时代流行价值[3]。

第二,推动国际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下,汉语在国际语言上的比重日益增大,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为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都开设了数以千计的孔子学校,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遇,网络语言作为优异的语言传播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汉语言文学在大范围的国际环境中容易被接受,方便将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化充分展示[3]。

3、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在新媒体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各种网络潮流用语层次不穷的涌现,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是机遇也是挑战,能给其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以下则分析其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第一,消极影响。首先网络语言不是正统汉语言,其中含有不好的污言秽语和歧义,会对传统文化历史、群众道德观念以及文明精神建设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性。其次网络用语在用语习惯、文字构成和书面表达等方面并不规范,如:人们在网上交流、发表意见时,为了增加表达的诙谐性而采用一些生僻字、谐音字、数字、错别字、谐音字母等方式,这样的行为一方面造成人们在语言表达、书面写作和自生文化素养的降低,另一方面人们容易对一些重要的文字曲解意思,从而对汉语言的规范正确的用语习惯造成不良影响[1]。

第二,积极影响。首先网络流行用语在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方式上丰富了其内容,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在吸纳融合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方面使得汉语言文学有了现代化、潮流化、多样化的丰富表达,使其迸发出焕然一新的生命力,得以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俏皮、新奇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描述,能够使得汉语言文学在语言系统上得以创新与优化,在语境上得以丰富与发展,如:对“难受想哭”进行谐音的“蓝瘦香菇”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和直接表述的消极情绪的风格,被纳入汉语言文学系统。其次,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创新,由于网络用语是动态化,是不断更新迭代的这一特点,汉语言文学在吸收融合它的过程中也会因此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创新。最后,网络流行语还能增加其文字表达的乐趣,使得网民在愉快的交流中,生动趣味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按照文字的具体形象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如:“囧”字因为像人们在尴尬是的表情,就有人将其制成表情包来表达其尴尬时的心情,而它原来的意思“光明”则没有多少人使用。随着吸纳了网络语言的汉语言文学和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使的严肃客观的事物变得更具亲和力,进而达到优秀的宣传教育效果[2]。

4、结论

总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在保证核心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创新,吸纳优秀的网络用语,在合理的范围内灵活运用,让沟通交流从死板书面变得生动有趣,对网络用于加以规范,让去其糟粕的网络语言促进汉语言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宜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J].汉字文化,2021(12):46-47.

[2]陈江雯.浅议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散文百家(理论),2021(05):130-131+133.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作者简介:姓名:阿斯娜 出生年月:2000年4月12日 性別:女 籍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单位所在城市:大庆市 单位所在地区邮编:163000 民族:蒙古族 职称:学生 学位:汉语言文学学士 研究方向(与工作相关):文学语言类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新媒体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