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剧《孔子》对国家形象建构作用的符号学分析

2021-11-10邢若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邢若男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浪潮中塑造崭新的中国大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民族舞剧《孔子》通过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舞台艺术创作,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通过无国界的音乐舞蹈形式塑造出具有历史底蕴的现代中国形象。本文通过符号学方式分析其舞台内容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举措,从而总结中国现代舞台艺术应如何“走出去”,并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经验。

关键词:国家形象;舞台艺术;国际传播;符号学

201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孔子》,讲述了儒家始祖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孔子跌宕的人生境遇和中国“仁”“礼”“大同”“和谐”等传统的文化内核。目前,《孔子》已在全世界展演400余场,曾登上俄罗斯的马林斯基剧院、美国的林肯艺术中心和肯尼迪艺术中心这三大世界级艺术剧院,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文化名片”。

当前,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是塑造全新中国形象的机遇期。舞剧《孔子》作为讲“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的优质舞台作品,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念、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作用。

本文将以舞剧《孔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符号学的方式分析其舞台内容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其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举措总结中国现代舞台艺术应如何“走出去”的经验。

一、中国舞台艺术与国家形象塑造

国家形象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博尔丁(Boulding, K.E.)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过程中产生的,是自我认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我国学者管文虎和多位中国学者共同编著的《国家形象论》中曾定义,“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际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与此同时,约瑟夫·奈提出的“文化软实力”也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探讨国家形象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中国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聚焦于国际传播、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但近些年来也逐渐开始向其他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扩展。通过本国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来传递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我国学者在文艺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成果集中在大众文化范畴,主要是关于电影(电视、动漫)、美术及音乐领域。

而舞台艺术对建构国家形象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曾任国家大剧院创作中心主任的唐凌认为,“舞台艺术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智慧的体现,是对国家和国人形象的直接塑造。”优质舞台作品可以走出国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中国人民风貌和中化民族精神的名片。

二、舞剧《孔子》对中国形象塑造的符号学分析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认为,每种符号都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即能指和所指。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形,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所指则是反映事物的概念或意义。下文将对舞剧《孔子》中的各類舞台要素进行分解,将其作为特定的符号,分析其作为表象的“能指”和具有特定意义、对塑造中国形象具有一定意义的“所指”。

(一)舞台布景的符号学分析

舞剧《孔子》无论是大型的布景还是小处的装饰都包含着众多中国的传统元素,展现着孔子所处时代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时代的氛围。例如在开幕时舞台可移动背景就大量运用中国传统书简的形态,上刻篆书《论语》等孔子的著作。体现了孔子带给后世深远的文化影响,也象征着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如在《乱世:进谏》一幕中,舞台左右两侧伴有两对立式陶俑,而在《叛乱》一节中陶俑折断倾倒。侍立俑立于“王”的两侧,象征着对王权遵从和封建社会的“礼”。而陶俑的倾倒又象征着乱世来临,礼崩乐坏。“陶俑”的形象也是极具中国性的历史符号。

舞台布景中的各类符号都有一个共同的所指,即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将几千年前的元素搬上现代的舞台,可以让观众们领略中国古老的“雅”“礼”等审美意趣以及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积累。

(二)演员服饰道具的符号学分析

舞剧《孔子》整体服装设计基本上参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样式,再进行现代化改造。比如《执羽》《采薇》中女舞者的“绕襟裙”就参考了先秦时期的“曲裾”样式,孔子及其弟子的服装也应用了广袖大氅、上衣下裳的制式。为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展示出更好的舞台效果,在服装设计上坚持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根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或端庄大气、或轻盈飘逸的特点,更展示出现代中国对传统服饰继承和发展的现代审美特点。

整部剧中舞者所持的道具也包含着重要的意义。《执羽》中模仿周礼的佾舞,展现了源自西周的中国礼乐制度,《玉人》中借玉喻人,展现了中国自古尊崇的“君子之道”;除此之外还有《大同·礼贤》部分持“剑”的舞者,象征着礼制与君子之节。

舞剧《孔子》中演员的服饰和道具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有现代性的创新和突破,在表现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展示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用传统隐喻的方式塑造文化的核心。

(三)舞蹈动作的符号学分析

舞剧《孔子》中的动作设计一方面能展现出人物的心情和性格,比如孔子和弟子们反复出现的“方步”、大开大合的舞袖动作等,强调他们作为文人的潇洒飘逸、胸怀天下;另一方面,全剧的动作设计逃不脱“仁”“礼”“义”等传统的内涵,不论是执羽的佾舞还是礼贤的剑舞,又或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揖礼动作,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精神。

中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舞蹈动作中彬彬有礼、尊古敬贤、仪尚适宜、庄重整肃的改编设计,时刻展现着礼仪大国的风范,塑造着中国的大国形象。

(四)背景音乐的符号学分析

《孔子》音乐总监张渠老师介绍,舞剧《孔子》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古乐,在音乐的编排上既应用了中国编钟、编磬、古筝、琵琶、竹笛等传统乐器,又融入了交响乐的伴奏,使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音乐创作中他们还采用了前沿的高科技制作方式,通过现代和声织体与配器法,加入影视剧的配乐理念,使得音乐更有层次感。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舞剧《孔子》在背景音乐的创作中中西结合,展现了中国历经千年还流传至今的古老的乐器文化,而新技术新理念的结合,以及和西洋交响乐的配合,让现代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从中体会到孔子一生的喜怒哀乐,带给大家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听觉盛宴。

三、舞剧《孔子》的“走出去”实践

“孔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一个优秀的文化符号。“儒家文化圈”、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往历史,或多或少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近几年来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为舞剧《孔子》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目前,舞剧《孔子》已经走出国门,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制作表演团队的精心设计和排练,更在于对世界形式、现代性传播手段的运用和把握。

(一)形式和内容创新

“孔子”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复杂的符号,他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国的正统儒家思想,代表着十六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文化样本。传统文艺作品中孔子的形象一直都是儒雅端正的正统形象,因此如何让孔子在舞蹈作品中活起来、体现新时代的活力、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成为了《孔子》内容形式编排的重点。

《孔子》的导演团队在设置上将重点放在了舞蹈的观赏性,放弃纯粹表达孔子的理念,而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孔子的经历,剧情和更深刻的思想表达相对被弱化。舞剧在片头采用了大屏幕电影的手法引入、每个章节之间由剧情带动,在剧情进行中会有古文解释、剧情介绍等双语字幕的呈现,这样一来能够更易于不同层次受众的理解,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视听盛宴。

(二)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既包括直观意义上的走出国门,又包括在深层意义上的通过文化活动和交往让世界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音乐、舞蹈等是世界的“通用语言”,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思想的音乐舞蹈艺术作品,是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舞剧《孔子》中“仁”“礼”“义”等思想、“大同”理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有着穿越时空的交互与联系,是配合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在相关政策和主流媒体的宣传配合下,舞剧《孔子》走出亚洲,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十几个国家,真正成为了“中国名片”之一。

(三)借助互联网扩大传播范围、加大传播力度

在当今时代,一个剧目的火爆离不开互联网的传播。一方面,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便捷的传播方式,可以配合《孔子》全球巡演进行新闻报道,扩大舞剧的知名度,达到宣传的目的,让更多人走进剧院欣赏这部来自中国的精致舞蹈作品,加深外国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另一方面,互联网开始进入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网络用户在自媒体平台的自发传播拥有更大的传播优势,也更容易被普通群众接受。舞剧《孔子》的部分经典剧目,被中国网友通过剪辑上传到YouTube等视频平台,有着极高的点击量。与此同时,外国网友的“Reaction”观看反应视频中也出现过很多中国的音乐舞蹈作品,《孔子》舞剧中的片段也是他们热衷的素材。中国留学生也在互联网上传了在国外的很多表演场合通過翻跳《孔子》舞剧进行个人层面的文化宣传和输出,甚至也出现了国外友人学习采薇舞的片段。

可以说,舞剧《孔子》在全球互联网上的火爆,为中华文化、“孔子”文化的对外宣传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一部真正“走出去”的中国文艺作品。

四、结语

《孔子》舞剧通过音乐和舞蹈的世界语言,向观众们传递着蕴含在中华文化中几千年来仁爱、大义、大同的精神和思想,塑造着胸怀博大、心怀人民、负责任的中国形象,让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世界各国的观众。

在未来的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工作中,软性的文化作品和文化品牌将成为最有力的工具。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利用政策和措施鼓励优质的、民族的、世界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外传播手段和理念的创新,打造新时代中国负责任、有担当、底蕴深厚的国家形象,以文化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参考资料:

[1]Boulding,K.E.,National Image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

[2]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3]唐凌:《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探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第35页。

[4]《三峡日报》:宜昌音乐人张渠担纲舞剧《孔子》音乐总监,2013年9月2日。

作者简介: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浅谈壁画形式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