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历史中的泉州港

2021-11-09本刊专稿邱俊霖

文化产业 2021年28期
关键词:刺桐泉州

本刊专稿 邱俊霖

泉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有人说,泉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港口史。

“泉州”的“诞生”

泉州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延绵四百余公里。同时,作为河流出海口,泉州港内河水域宽阔,便于航船进入内河停泊避风。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泉州港是一座天赐的良港。

隋开皇九年(589),隋朝统治者设立泉州,这是“泉州”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当然,彼泉州非此泉州。当时闽南地区确实属于泉州的一部分,然而,这个州的治所却在现在的福州。

唐睿宗登基后,将治所位于如今福州的“泉州”更名为闽州,而在如今的泉州设置为“泉州”,“泉州”本“州”终于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唐朝中期,泉州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下海做生意成为当地的一股潮流。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泉州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国际范儿。

当时有一位地理学家叫作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他编写过一本《道里邦国志》,书中描绘了公元9世纪的世界贸易路线图,其中便包括中国的四个港口:鲁金(交州)、汉府(广州)、刚突(江都)以及汉久。

有学者考证,汉久便是泉州。此说法虽有争议,但这说明唐代泉州的对外贸易已十分发达。当时的泉州港,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

崛起于乱世的“刺桐港”

唐代中后期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僖宗中和五年(885),一支起义军渡过长江,辗转进入福建。最终,固始人(今河南固始)王潮的起义军夺下了泉州,之后又控制了福建,被苟延残喘的唐王朝封为福建观察使。王潮去世后,其弟王审知继位。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启。两年后,朱温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十国之一的闽国建立。

然而,王审知去世后,闽国不断上演争权夺位的流血惨剧。后晋开运二年(945),内乱不断的闽国终被南唐所灭。闽国政局混乱,但泉州却相对安定,王潮到福州担任观察使后,其弟王审邽担任泉州刺史,之后王审邽之子王延彬治理泉州近三十年。

闽国灭亡后,曾担任闽国泉州散员指挥使的留从效控制了泉、漳二州,之后割据统治泉州16年有余。宋建隆三年(962),留从效去世,统军使陈洪进趁机控制泉州。为了继续割据,陈洪进每年都向宋朝进贡。但随着宋军南下,南汉、南唐等国相继灭亡。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陈洪进被迫纳土降宋,泉州进入了宋朝时代。

虽然历经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泉州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势,没有造成太大动荡。且在此期间,统治者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促进了泉州对外贸易的发展。

留从效割据时期,还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他在唐代所建的泉州城的基础上又扩建了新城,并沿城环植风景树刺桐,火红的刺桐花与宏伟的城墙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刺桐港”也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而蜚声海外。

泉州港的辉煌之路

进入宋朝之后,泉州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这意味着在泉州做生意的商人不必再绕道广州等地办手续了,直接在泉州便可办理出口和回舶许可证。泉州港迎来了辉煌时代。

两宋王朝的交替更是给泉州港的飞跃带来了巨大机遇。由于南宋仅剩半壁江山,加上长年与北方政权对峙作战,军费开支巨大,如何增加财政收入成了棘手难题。宋绍兴六年(1136),一个叫蒲啰辛的阿拉伯商人往泉州运了一船香料,泉州市舶司按规定抽税,竟得到了30万贯税收。

当年宋金合议约定,宋廷每年得向金国缴纳20万贯岁币加20万匹丝绸,泉州市舶司海关收入的冰山一角,就抵得上给金国多年的赔款。宋高宗知道后大喜之下赏了蒲啰辛一顶乌纱帽,而且让蒲啰辛回国之后搞好宣传工作,广泛发动父老乡亲来大宋做生意,只要有人能像他这样为充实大宋国库作出杰出贡献,就赏乌纱帽。

泉州市舶司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泉州市舶司的公务员赵汝适还编了一本《诸蕃志》,记载了从泉州出发到海外贸易的多条线路,其最远甚至到了地中海西岸的木兰皮国(今西班牙南部地区)。

城市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得跟上。宋代的泉州港在沿海、沿江地区建设了许多塔,还建立了密集的桥梁交通网,如北宋的洛阳桥、连接南安与晋江的安平桥……

巅峰时代: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的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船舶装载商品后,远到各地销售……”至元二十九年(1292),马可·波罗来到泉州,这里的繁华令他惊叹不已。

由宋入元,泉州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迎来了巅峰。元代版图辽阔,对外贸易具有先天优势。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让泉州著名商人蒲寿庚效仿南宋制度,设置市舶司并制定管理办法。泉州也是元朝设立的第一个市舶司。

至元十五年(1278),忽必烈对外宣布:“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意思就是鼓励自由贸易。到了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朝又改变了对市舶的管理方式,实行“官船、官本、商贩”制度,就是朝廷出本钱出船,老百姓可以直接坐官船出海做生意,获得利益,朝廷和个人互分。这个政策使很多没本钱的百姓也能出海做生意,泉州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得益于多方有利条件,元代泉州港对外贸易的规模远超前代。“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往亚历山大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吧。”据马可·波罗估计,当时泉州港的吞吐量比西方的亚历山大港等港口高百倍以上。

泉州港的衰落

然而,泉州港也没能跳出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泉州也未能独善其身。当时泉州发生了一起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泉州港由盛转衰。

战乱平息后,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明朝。与宋元时期鼓励贸易的政策大不相同,明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明朝初年便开始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同时,阿拉伯帝国的衰弱也使得泉州的传统贸易伙伴流失。

永乐年间,泉州市舶司重新设立,但贸易规模和方式受到严格控制。明成化八年(1472),位于泉州的市舶司被迁至福州管辖。此外,明代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侵掠十分猖獗,再加上西方殖民者的东侵,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受到了巨大损失。

在明清封闭的大环境下,因海上贸易兴起的泉州港,其衰落自然无法避免。泉州港,这颗宋元时期的东方明珠也逐渐黯淡了。

历史的积淀让泉州有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人们并没有忘记泉州港曾经的辉煌。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伟大时代,相信新时代的泉州一定能够书写新的传奇篇章。

猜你喜欢

刺桐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家乡那抹刺桐红
泉州十二时辰:重返“刺桐”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吴其萃作品选
刺桐叶过氧化物酶对水体中联苯胺的降解
刺桐胜景 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