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雷达剩余杂波抑制方法

2021-11-08施端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杂波识别率权值

施端阳,林 强,胡 冰,陈 蕾

(1.空军预警学院,武汉 430019;2.中国人民解放军95174部队,武汉 430040)

1 引言

由于雷达工作环境的复杂性,雷达回波信号中包含大量的地物、气象、海洋等杂波和各种干扰。传统的信号处理技术,如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和恒虚警率等,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检测后,不能完全滤除杂波,仍会存在大量的剩余杂波。这些剩余杂波不仅会形成虚假点迹,影响航迹的质量,还可能会导致数据处理系统饱和,影响雷达探测性能的发挥。因此,对信号处理后的剩余杂波进行有效抑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杂波抑制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献[1]提出了基于AdaBoost的雷达剩余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运用自适应提升算法构造决策树分类器,通过组合多个基学习器的结果对目标和杂波进行分类,解决了弱学习器在特征不明显的杂波点迹上表现不佳的问题。文献[2]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海杂波抑制方法,通过改进的IGWO算法进行优化,解决了GWO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优化的不足,对海杂波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文献[3]针对复杂天气条件下,气象雷达杂波抑制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杂波抑制方法,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地杂波各极化参数的隶属函数,该方法的识别结果更符合地杂波宽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的特性,对地杂波抑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文献[4]综合考虑了目标与杂波在幅度、相位、距离等特征的差异,利用综合特征因子评估过滤杂波,降低了虚假航迹率和点迹损失率。但该方法在综合特征因子求取时,加权因子的确定依赖经验值,影响了算法的运算效率和杂波抑制效果。文献[5]提出了一种基于杂波图的杂波抑制方法,分别对单部雷达和组网雷达进行杂波抑制。但该方法需要对杂波区域进行判别、划分,根据不同杂波区选取不同的判别门限,在组网时要考虑不同雷达的融合权值,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文献[6]在研究了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动目标显示和动目标检测2种杂波抑制技术的基础上,应用了K近邻算法对目标和杂波进行判别,但是该方法的杂波剩余点迹抑制率不到70%,杂波点迹识别率还有待提高。文献[7]设计了5层BP神经网络分类器,采用L-M算法对分类器进行训练,较K近邻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提高了分类精度。但是该方法的神经网络过于复杂,识别时间较长,不太适用于雷达剩余杂波的快速识别。

本文针对现有BP神经网络算法学习速度慢,杂波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抑制杂波的方法。选取多普勒速度、目标原始幅度、杂噪比等8个特征作为输入,设计雷达点迹分类器,引入弹性BP算法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并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算法既节省了识别时间,也提升了杂波抑制的效果。

2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一种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的多层前馈网络[8-9]。BP神经网络的隐含层数量和各层的节点数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一个包含单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可以实现M维到N维的非线性映射,如图1所示[10]。

图1 BP神经网络示意图

BP神经网络各层之间全连接,同一层的神经元相互不连接。在BP神经网络中,数据按照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的顺序,逐层向后传播。在对网络的权值进行训练时,沿着误差减小的方向,按照反向顺序,逐层向前修正权值,通过多次的学习训练,最终的误差逐渐缩小至符合要求的范围,此时神经网络训练完成。

(1)

网络的期望输出为:

d(s)=[d1,d2,…,dJ]

(2)

2.1 工作信号正向传播

神经网络中输入层的节点数为输入向量的维数,输入层的输出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信号。假设输入信号为x(s),则输入层第m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3)

隐含层第i个神经元的输入为:

(4)

假设隐含层传递函数为f(·),则隐含层第i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5)

输出层第n个神经元的输入为:

(6)

假设输出层传递函数为g(·),则输出层第n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7)

输出层第n个神经元的误差为:

(8)

神经网络的总误差为:

(9)

2.2 误差信号反向传播

神经网络在调整权值时,按照网络逐层反向调整。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调整为:

ωin(s+1)=ωin(s)+Δωin(s)

(10)

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调整为:

ωmi(s+1)=ωmi(s)+Δωmi(s)

(11)

式中,Δωin(s)、Δωmi(s)分别为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和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调整量,其大小取决于训练算法。

3 改进前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

BP神经网络包含训练和学习2个过程[11]。网络训练时,数据通过输入层进入网络,然后传递至隐含层各神经元,数据经过传递函数变换后传递到输出层输出。当实际输出值与期望值误差较大时,误差反向经过隐含层传递到输入层,传递时将误差分配至每一层,各层的神经元权值根据误差进行调整,直至满足训练停止条件。网络学习时,先对网络进行初始化设置,分配连接权值,确定学习次数、误差函数。然后输入训练数据,计算隐含层的输入输出,调整权值。最后计算全局误差,直至误差满足停止条件[1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包含网络层数、输入层节点数、隐含层节点数、输出层节点数、传递函数、训练方法和训练参数设置等内容[13]。

3.1 经典BP神经网络模型

1)网络层数

BP神经网络包含一个或多个隐含层。文献[7]中构建了5层神经网络,其中包含一个输入层、3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

2)输入层节点数

输入层的节点数取决于输入数据的维数。文献[7]中选取的数据特征为方位、距离、信噪比、幅度、方位跨度和距离跨度等6维特征,因此输入层节点数为6个。

3)隐含层节点数

文献[7]中第1个隐含层有10个节点,第2个隐含层有20个节点,第3个隐含层有10个节点。

4)输出层节点数

输出层的节点数取决于输出数据的维数。在雷达剩余杂波抑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BP神经网络来识别雷达点迹为目标还是杂波,输出数据为一维数据,因此输出层节点数为1个。

5)传递函数和训练参数

BP神经网络的传递函数必须可微[14]。文献[7]中隐含层传递函数为tansig函数,输出层为logsig函数。

6)训练方法

标准BP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为最速下降法,但该算法的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文献[7]中采用了L-M算法,使训练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2 本文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

1)网络层数

文献[7]中构建的网络结构过于复杂,导致雷达点迹判别耗时较长,无法快速抑制杂波。经理论证实,单个隐含层结构的网络可以实现任意非线性映射[15]。因此,本文构建了3层BP神经网络,包含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简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模型的识别速度。

2)输入层节点数

本文选取的数据特征为多普勒速度、目标原始幅度、目标背景幅度、滤波标志、恒虚警类型、杂噪比、滤波器组选择和EP质量等8维特征,因此输入层节点数为8个。

3)隐含层节点数

隐含层的节点数对BP神经网络的性能影响巨大,隐含层节点数增多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但也会延长训练时间。文献[7]中设计隐含层节点数时未给出设计的依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本文隐含层节点数采取下式确定:

(12)

式中,M和N分别为输入层和输出层节点数,a是[0,10]之间的常数。本文中输入层和输出层节点数分别为8个和1个,a取值为10,因此隐含层节点数为13个。

4)输出层节点数

本文中,网络输出为0或1的一维数据,0代表该雷达点迹识别为杂波,1代表该雷达点迹识别为目标,因此输出层节点数为1个。

5)传递函数和训练参数

本文选用Tan-Sigmoid函数为隐含层传递函数,线性函数purelin函数为输出层传递函数。网络学习率为0.01,目标误差为10-7,最大迭代次数为1 000次。

6)训练方法

文献[7]中采用了L-M算法,模型的识别时间仍然较长,识别率较低。本文引入弹性BP算法,以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和识别率。弹性BP算法在调整权值时,仅使用了偏导的符号,而未使用偏导的幅值,这样权值的调整量就与幅值无关,可消除梯度幅度的不良影响。权值调整量的大小由下式决定:

(13)

权值的调整遵循以下原则,如果偏导为正,则权值减小,如果偏导为负,则权值增加。下一次迭代的权值调整量为:

(14)

式中,Δin(s)为权值的调整步长,Δin(s)∈[Δmin,Δmax],0<η-<1<η+为调整系数。

与以学习率为基础的其他算法不同的是,弹性BP算法直接修改调整权值,因此不会导致因为无法预期的梯度变化而使修改后的网络性能下降。当训练发生振荡时,弹性BP算法的权值调整量将减小,在多次迭代中权值朝相同方向变化时,权值调整量增大。因此,弹性BP算法的收敛速度更快。

3.3 BP神经网络训练与分类

将雷达点迹训练数据输入设计好的BP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当分类精度满足要求时,网络训练完成。将雷达点迹测试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网络中,通过输出识别雷达点迹为目标还是杂波,若识别为杂波,则滤除该点迹,以达到抑制杂波的目的。

文中所提雷达剩余杂波抑制方法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雷达剩余杂波抑制流程框图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采集某型空管雷达的30 000个点迹实测数据,选取24 000个作为训练样本,其中目标点迹和杂波点迹各12 000个,剩余6 000个作为测试样本,其中目标点迹和杂波点迹各3 000个。数据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分布

实验内容分为2个部分,实验1通过设计的BP神经网络测试不同特征组合时的雷达点迹识别率,选取最优的特征组合作为点迹识别模型的输入数据;实验2将本文提出的方法与文献[7]中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4.1 最优特征组合的选取

从采集的雷达点迹特征中选取8个特征进行测试,分别为:多普勒速度、目标原始幅度、目标背景幅度、滤波标志、恒虚警类型、杂噪比、滤波器组选择和EP质量。对单个特征或者多个特征组合时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率进行研究,不同特征下的识别率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特征下的识别率(%)

由表2可知,在特征组合为“多普勒速度+目标原始幅度+目标背景幅度+滤波标志+恒虚警类型+杂噪比+滤波器组选择+EP质量”时模型的识别率最高,目标识别率为82.4%,杂波识别率为84.6%,整体识别率为83.5%。因此,该组合为最优特征组合。

4.2 2种方法对比

由最优特征组合中特征的数量可知,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维数为8维,因此输入层节点数为8个。已知输出层节点数为1,由式(12)可知,隐含层节点数范围为[3,13]。经过验证,隐含层节点为13时的效果最好。因此,本文的BP神经网络由8个节点的输入层、13个节点的隐含层和1个节点的输出层构成。如图3所示,本文设计的神经网络结构比文献[7]中的神经网络更加简单。

图3 2种BP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为了对比2种BP神经网络的识别时间和杂波抑制效果,采取相同的训练数据对2种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相同的测试数据对训练好的模型分别进行测试,得到的识别时间如图4所示,均方误差如图5所示。

图4 2种BP神经网络结构识别时间界面

从图4中可以看出,本文方法BP神经网络识别时间为4 s,文献[7]中BP神经网络的识别时间为29 s,前者比后者的识别时间节省了86%。从图5中可以看出,本文方法神经网络在迭代303次时均方误差最低,误差为0.117 49,文献[7]中BP神经网络在迭代19次时的均方误差最低,误差为0.121 21,前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迭代次数更多且误差下降更快最优误差更小。通过图4和图5可以说明,本文方法收敛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显著提高了雷达点迹识别的效率,在雷达这种对情报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装备中,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图5 2种BP神经网络均方误差曲线

图6为3 000个测试样本在分类识别前的分布图,横坐标为方位,纵坐标为距离,绿色点代表目标点迹,红色点代表杂波点迹。

图6 测试样本空间分布图

图7为采取2种BP神经网络杂波抑制后的效果图,前者为本文方法杂波抑制后的效果,后者为文献[7]中方法杂波抑制后的效果。从图6和图7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采取2种BP神经网络后大部分杂波都被成功抑制。从图7可以看出,在圆框内的区域中,本文方法剩余的杂波点迹更少,杂波抑制的效果更好。

图7 2种方法杂波抑制效果图

2种方法的识别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本文方法比文献[7]中方法杂波点迹识别率提升了1.6%,整体点迹识别率提升了0.2%,识别精度更高,杂波抑制效果更好。

表3 2种方法的识别率(%)

5 结论

本文引入弹性BP算法,改进现有的BP神经网络训练算法,提升了网络收敛速度。通过分析隐含层的层数和节点数,减少了现有神经网络中隐含层层数和节点数的数量,简化了BP神经网络的结构,提高了雷达点迹识别率。通过计算雷达实测数据,证明本文提出的雷达剩余杂波抑制方法,不仅缩短了识别时间,也提高了杂波的抑制效果,对雷达装备在实际工作中快速高效地抑制剩余杂波具有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杂波识别率权值
一种融合时间权值和用户行为序列的电影推荐模型
一种改进的基于背景自适应的杂波图算法
基于近程杂波协方差矩阵构造的俯仰滤波方法
一种自适应双参数杂波图检测方法
某雷达杂波数据分析及杂波图技术研究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OCR技术的应用分析
基于PCA与MLP感知器的人脸图像辨识技术
科技文档中数学表达式的结构分析与识别
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
财务风险跟踪评价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