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承上启下提问中例谈

2021-11-07王继坤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设问效率小学数学

王继坤

摘要:承上启下,注重衔接,注重设问的方式与技巧,更加关注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归纳、总结数学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设问   效率

教书近三十年,近一年来越发感到疲惫、恼心,不是体力上的不足,而是精神上的失落,找不到上课后的那份满足,也感受不到授人以渔的那份快乐。整堂课显得平庸,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佳,总感觉是事而非,似懂非懂的。为此常常反思自己,究竟是怎么了,是自己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式了,还是教学设计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也或是自己上课爱批评抱怨学生。少了那份年少的激情与幽默,总感觉上课没那么有吸引力了。沉甸下来反思自我,感觉自己钻研教材少了,没有找到北师版教材的切入点,对学生认知规律了解不够。思来想去在近期的教学中,尝试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承认自己需要学习,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在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注重相同领域间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各年段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在哪里?每个新知的教学,既要复习曾经学过的知识,又要关注后续学的内容,既不能太浅,又不能太深,结合生活实际, 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找出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只有这样,“教”才可能更有价值。我着重从教材入手,让教材真正回到孩子们生活之中,从而真正让学生对教材编排特点感兴趣,在老师有效引领点拨下获得新知,具体做法是承上启下,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掌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一、注重设问的方式与技巧。

北师版教材编排特点之一是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和尝试,从而发展思维。“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提问方式的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我平时做法是提问过于频繁,缺乏质量,学生缺少质疑,独立思考的时间短,很快就作什么归纳,总结,部分学生根本来不及体验,慢慢的思维就掉队了,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专注与兴趣明显降低了,因此,课堂效益就比较差。提问的切入点应在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处,整个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也是按问题串层层深入递进的,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尤其在一些暗示性的问题上寻求突破,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

本组张建伟老师在最近的组内执教《变化的量》一课时就处理的很好,他在引导学生观察“骆驼体温与时间变化规律时”先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两个量?”学生回答后又问道仔细看看,你发现体温和时间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这么想?两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交流,但大多学生仍看不出体温和时间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而这恰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张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接着追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和第一天体温相同的时刻还有哪个时刻,不妨在图上画一画,稍后学生举手明显活跃了,纷纷找了几个对应时刻,最后张老师又问,你所画的这些时刻,说明了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终于大多数学生明白第一天任何一个时刻骆驼的体温在24时后都会重复出现。体温随时间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并体会“周期”的具体意义,这个变化规律的周期是24时,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要一改平时效益低下的提问方式,多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有补充吗?”等方式来问学生,这样学生或许更容易接受一些。

课后市教研室指导老师强调这堂课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参照教学目标,分析前后间知识的联系有哪些?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感受到了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的联系?整堂课下來,充分肯定了张老师从三维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训练,且学生学习氛围很浓,达到了预设目标,尤其在引导学生提问方面很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效果,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例,且能按一定顺序进入情景角色,通过有效观察,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看一看,想一想,真正发现体温和时间是如何有规律变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在表述上逐步达到准确,期间在老师有效的引导点拨下,根据问题来寻找,组织,归纳得出两个相关联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3、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始终在通过问题在引导孩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已有经验出发,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理解,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哪怕有的学生只说一句,或者知道意思但表述不清楚的,张老师都给予的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导老师也指出一些不足,如:教师语言显得过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稍欠一些,个别提问不够精确。如:在引入时,张老师通过大屏展示小树苗和一个小男孩,问:“这棵小树苗和小男孩是怎么变化的”。张老师本意是想让学生感知小男孩的身高和小树苗的高度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仔细推敲,小树苗与小男孩其实是不相关联的量,如果换一个例子,或许会更好一点,对于本节课变化的核心规律是成周期性。因此,提问的针对性特别重要。

二、结合教材特点,因地制宜对教材部分内容作适当调整。

在教学第十一册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我就大担改革了教材设计,例题是“第十届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量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第二天成交多少辆?”这是属于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简单的直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五年级下册就已教学。教材编排特点是学习一部分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后,再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再接着学习数与代数知识,承认这样编排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但对于部分后进生而言,他们可能已忘记从分数的意义去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尤其对于思维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一下难以理解增加是相当于第一天成交量的。在他们心中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是50+,第一天加上增加的就应该是第二天的成交量啊?在具体教学时,我把例题信息改为“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由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直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几乎都会列式50×。紧接着抛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信息之中的,改一改,让它变成一个两步计算的习题,所求问题和结果不变,你能改动吗?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90%同学真的把改为比第一天增加了,改动后我叫学生对比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学生很快发现,一个是直接告诉了第二天是第一天的,改动后例题是间接告诉,需要用1+来表示,几乎全班学生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列式计算,接着我问那今天的课题是什么呢?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紧接着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可用画图等方法来想想,此时绝大多数学生想到了用第一天的加上比第一天增加的部分来列式计算,避免学生进入50+的解题误区。我个人觉得这种铺垫对后进生很有必要,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新旧知识问的联系与区别,尤其对于中差生而言明白了稍复杂的地方在哪里。同样在计算时让学生初步体会整数乘法运算中分配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承上启下,注重衔接有效分解了教材难度,让学生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更好地去归纳总结数学规律,从而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小学阶段时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无论是记忆力还是模仿性,可塑性都是很强的。一旦在小学期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涯都是受益匪浅的。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需教孩子们书本知识,还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承认许多家长也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或多或少对孩子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也很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即做好知识间的衔接,尤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能够将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学生在之后要学的知识相结合,只有将学生的思虑捋顺,教学工作才能顺利高效的展开,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将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思路的培养上,这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

设问效率小学数学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