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的精彩演绎

2021-11-07杜桂平

新世纪图书馆 2021年9期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

摘 要 刘时容老师的专著《且为繁华寄书香》,对阅读推广理论进行创新性探索,对阅读推广工作及研究进行开创性展示,对图书馆员的两大基本素养——学术素养和服务素养进行具体阐释,内容充实而有生气,是一本关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方面的指导书。

关键词 《且为繁华寄书香》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馆员素养

分类号 G251.5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9.015

Abstract Liu shirongs new book titled Prosperity for Literary Atmosphere explores the reading promotion theory innovatively, shows the reading promotion work and research pioneeringly, explains the librarians academic literacy and service literacy concretely. Its content is rich and lively. The book is a guide one on the reading promo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words Prosperity for literary atmosphere.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Librarian literacy.

0 引言

2018年6月15日的《图书馆报》“图林漫步”栏目刊登了王波先生的一篇书评——《思路開阔的阅读推广研究——<且为繁华寄书香>观后》,阅后深受启发。特别是其中提到刘时容老师从阅读学、阅读推广的角度对《包法利夫人》进行了另眼细读。身为一名阅读推广员,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这部名著与自己的工作能有什么关联,但刘老师这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写作与事业相结合的学术敏感和眼光让我滋生出一种紧迫感,立即网购了一本《且为繁华寄书香》(以下简称《繁华》)仔细研读。随着书卷一页页展开,仿佛看到了刘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时而在书架间穿梭,时而掩卷沉思,时而握笔疾书……的确,她喜欢阅读,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凭着对图书馆工作的无比热忱,多年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在平实处努力,向高远处追求,实践与研究并重,感性与理性并存,用文学色彩书写专业思考,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潜心于阅读推广、图书评介、读者服务等方面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共十一章,分为理论与实务两大版块。作者在理论上勇于创新,思路开阔,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阅读学、推广学和阅读推广等基础理论问题;实践上立足本职,勇于探索,将工作与研究完美结合;工作勤勉务实,平时潜心阅读,勤于写作,以现身说法阐明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学术素养和服务素养是图书馆员的两大基本素养。书中展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无论是对图书馆工作实践还是对图书馆学术研究,都具有十分开放且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眼光独到,聚焦阅读推广理论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应改善和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知识渴望也亟待满足。在全民阅读政策和内在文化需求这两方面的驱动下,阅读不再是一个人单纯的兴趣或爱好,而是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潮流需要推动,需要引领。因此,阅读推广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主流服务,馆员成为阅读推广的主力军。这些具有良好阅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阅读推广人,在清楚阅读推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前提下,把岗位职责与国家战略、行业使命结合,把职业当事业,做了很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在阅读推广协作体系与全民阅读接力过程中实实在贡献了力量[1]。被湖南省图书馆学会评为“优秀中青年人才”、被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评为“优秀阅读推广人”的刘时容老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普通的图书馆员,刘时容老师在致力于阅读推广实践的同时,还自觉开展阅读推广理论探索,将农业推广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模式引入阅读推广,并且对阅读推广的基本概念、目的与功能、类型与特点,以及现代理念进行了创新性阐释,丰富并拓展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疆域。如书中第三章“阅读推广理论概说”,作者在分析张怀涛、王波等专家关于阅读推广的定义后,从推广学的视角对阅读推广给出了全新的定义,认为“文化性”是阅读推广的本质属性,并围绕“机构部署”与“职业性”两个关键词论述了阅读推广定义的合理性。对此,王波先生在序言中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这项研究貌似简单,但反映了刘时容老师强大的理论自觉性。阅读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阅读推广研究或者说阅读推广学已经成为图书馆学中的显学,专业刊物上已经发表了上千篇论文,涌现了上百位学者,但为什么别人就没有想到探讨‘推广二字的学术来源,偏偏刘时容老师想到了,这就是一种学术眼光、一种理论自觉、一种灵气、一种不平凡[2]2。”

2 立足本职,创新阅读推广工作实践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工作是为读者提供信息和知识的专业性工作。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执行主体,也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主体。数字化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对服务的体验与期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传统的“借还”服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如学科化服务、素养教育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阅读推广等,这对馆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馆员只会“借”与“还”是不行的,还需要“研”与“创”[2]224。这里主要来谈谈作者是怎样立足本职,创新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的。

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样地,图书馆工作也可以分为“简单再工作”和“扩大再工作”。采书、编目、上书、整架、借还等工作属于“简单再工作”,除此之外,馆员更应该向往“扩大再工作”,比如说,服务方式的创新、科研素养的提升等。作者以工作为立足点,从小处着眼,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创新管理,改善服务。当很多馆员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很难发现写作的角度和素材的时候,她从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报刊管理创新、阅览室管理创新、学生自习管理创新及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当借书的图书馆员不阅读时,她把阅读当作研究来做,写出了7篇书评;当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时,她能保持高度的创新敏感性,从生活中收集创意,把电视节目的活动框架及运作形式运用到阅读活动中;即使是“馆员参会”这种普通的活动,她也用“学术”的眼光进行扫描,写出了图书馆员学术行走之参会攻略。

《繁华》一书没有专门的文字来论述馆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我想,馆员如果热爱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职业,他一定会精心采书,认真护书,用心推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服务读者的事情。在这本专著中,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情怀与职业能力,透过文字变成了一种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东西,呈现出一个有责任担当、有人文关怀、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图书馆员形象。这正是王波先生笔下具有的“临书仙精神、逗腐儒精神、书骨精精神和书间道精神”[3]且最适合坐在书府的图书馆员形象。

3 精耕细作,注重阅读推广学术研究

晋升职称是所有图书馆员在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做科研、写论文也就成了馆员们必须要过的“坎”。从确立选题、阅读文献、准确表达到投稿发表,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因为行走异常艰辛败下阵来,再也提不起对科研的兴趣;有的凭借自己的韧性在阅读写作中“杀出一条血路”;有的直接说“我只喜欢做事,不喜欢写文章”,局限于实践,止步于科研;更多的人则望着“科研”这座高峰,花时间拼体力、脑力,蜗牛式地向上攀爬,走一步看一步。这是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员的科研现状[4]。但作者能够从这种现状中脱颖而出,让自己的学术生命大放异彩,她有捷径或诀窍吗? 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在阅读与工作中精耕细作。

阅读与研究相随。书中第十、十一章的内容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以《包法利夫人》为例,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发现“《包法利夫人》的研究者们大多从心理学、哲学、艺术、叙事等层面对文本进行诠释,少有从阅读角度对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进行探析”[2]278,从而结合自己的工作为研究定下了“阅读的包法利夫人”这一选题。为写好这篇文章,作者阅读专著6部、参考文献3篇,其实何止这些呢? 论文主要从“包法利夫人的阅读考微”“包法利夫人的阅读警示”“任何‘包法利夫人都需要阅读指导”[2]278-282三方面展开,并且联系现实,提出了图书馆应从阅读兴趣的发展、人书关系的构建、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治疗服务的提供等方面对读者加以指导的观点。这篇文章以名著为起点,阅读有广度、人物解读有深度、联系现实有高度。所以,王波评价说,“将这部文学经典变成了一个可从阅读推广角度解剖、分析的标本,总结出诸多值得阅读推广过程中注意的原则和方法,让人读后有不读《包法利夫人》就没有资格从事阅读推广的紧迫感。刘时容老师这种用图书馆学、阅读学的显微镜,以咬文嚼字的细度,寻觅、诠释经典著作、畅销书中的图书馆学、阅读学因素,这种功力也不是一般学者所具备的”[2]2。

工作与研究并行。这是学术性服务机构的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学术性和服务性是高校图书馆的两大本质属性。因此,学术素养和服务素养是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两大基本素养。怎样提高这些素养呢? 作者说:“我把工作、研究和阅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当我负责阅读推广工作时,常常把工作当成研究来做,又让研究来指导我的工作;也常常因工作而阅读,因阅读而获得灵感并付诸实践,因实践又收获了第一手资料,从而让我的研究有了底气和灵气,进而让我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2]354。书中第六、七章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在知识服务过程中较高的科研自觉和服务素养。如作者所在的学校在开展“一校一书”阅读活动中,图书馆在摸索切实可行的阅读推广方法的同时,还将科研目的融入其中,把工作当研究来做。由此产生2篇与活动相关的论文。这种用工作带动科研,又用研究来促进服务的思路,是值得广大图书馆员学习的。而一石二鸟的“双胞胎”策略,更是值得大家借鉴。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图书馆学的研究课题就藏在平时的阅读中,藏在天天接触的一线服务中,只要勤于阅读,用心工作,善于思考,是能够写出让人首肯的学术文章的。

4 读写思行,提升阅读推广馆员素养

阅读推广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馆员是阅读推广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质、专业基础、阅读素养和文献服务能力等基本素养。那么,怎样提升阅读推广馆员的素养呢? 作者以“读写思行”为路径,为广大馆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练方法。

读,即读万卷书。张怀涛认为,作为阅读推广人,第一是爱读书, 会读书, 有深厚的阅读积累[5]。郑勇等人对阅读推广人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进行阐述,认为良好的阅读素养是应有之义[6]。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及相关的专业能力,既是图书馆专业化的直接体现,也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地促进与读者的和谐关系,为图书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推动阅读推广工作的纵深发展[7]。作者认为,“阅读的图书馆员”是提高图书馆员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最大捷径[2]277。作为一名“优秀阅读推广人”,作者是阅读的倡导者,同时还是阅读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作者阅读了多少文献呢? 根据《繁华》一书显示,可以用“广博”来形容。不仅如此,作者还将阅读与研究相结合,并且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比如,有与图书馆和阅读问题相关的西方世界的五本名著:《包法利夫人》 《图书馆之恋》《夜晚的书斋》 《小猫杜威》《图书馆:不落暮的智慧盛宴》;有与我国当下和图书馆业务工作联系得比较紧密的“三书一报”:《快乐的软图书馆学》《天下万世共讀之》 《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图书馆报》;还有平时阅读的部分经典文学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 《追风筝的人》《平凡的世界》等。作者在认真阅读品味之余,还将之进行专业释义,给读者留下很多感悟和教益。

写,即用笔说话。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不写作与常写作的图书馆员区别很大。……因此,王波呼唤:每个图书馆员,应该发扬为职业尽忠、为学科尽孝、为个人尽责的“书间道”精神,用文字记录下对图书馆职业哲学的反思、工作理念的升华、实践经验的总结、专业理想的探索、服务前景的描绘,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318。作者就是常写作的图书馆员,多年的辛勤耕耘,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十余年间,她完成了5个省级科研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20余篇,还有这本关于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的《繁华》一书,无一不是作者数年研究写作积累而成的硕果。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作者在阅读《图书馆报》时,“自从《图书馆报》于2013年驻阵报刊阅览室以来,周周与她如期相约。一年下来,记录的心得笔记累积了两大本”[2]332。 每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用笔记下自己的参会心得,如《邂逅“全民阅读”》《营养丰富的别样培训》 《令人难忘的学术盛宴》《仰慕已久的年会》 《为阅读推广人指明方向》。工作之余的阅读也是留下思索花絮,如《让青春绽放的法宝》《通往幸福之路的风筝》《阅读,改变人生——<平凡的世界>读后》。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者“种文字得文字”。多年的笔耕不辍,让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自我。

思,即分析判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贵有疑,有疑乃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一线馆员,作者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她的敬业乐业,得益于她的勤读勤写,更得益于她的善研善思。如作者将阅读推广的“推广”二字进行学术溯源、从推广学的视角导出阅读推广的定义、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五个版本进行解读、围绕图书馆工作开展系统科学且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由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到对阅读推广的启发、从图书馆员的素养构成到服务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从撰写专业随笔到论文专著的产出,都渗透着作者的研究精神与学术思维。学贵善思——思考力,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生产力。

行,即行万里路。图书馆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甚至图书馆内部之间都缺少沟通,这是因为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相对独立,每个部门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除馆领导、部室主任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多外,一般馆员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也很少参加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普遍存在“圈子”过窄的问题,故而普通馆员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馆员必须多学习,多撰写论文,多参加学术交流,多申报研究课题,主动拓展自己的“圈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开拓创新的馆员才能有所作为[8]。 那么,也有“圈子”过窄困惑的刘老师是怎样变被动为主动、让自己走出去的呢? 一是通过阅读间接参会。如《快乐的软图书馆学》中“描绘的各种学术会议图景让底层图书馆员们有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让学术会议的营养价值得以大面积传播”[2]316 ,还有《图书馆报》推介的各种会议,让馆员足不出户就能分享到各界达人的睿智哲思。二是通过参加会议征文活动获得线下参会资格。如征文获奖将会收到会议邀请函,参会的可能性就高。作者多次是以这种方式参会的。三是创新旅游方式,“即在旅行安排中,要求增加一天的时间,参观访问旅游地或附近地方有名的图书馆。这样做,能以最少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收到‘旅游与‘工作双赢的效益”[2]228。

5 结语

笔者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完成对《繁华》一书的研读。该书内容上,有理论的高度推介,有实践创新的成绩,并且观点鲜明,紧贴实际;文字上,措词严谨,表达准确,通读下来少有不恰当的地方;思路上,把工作、研究和阅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身为阅读推广馆员,在工作中每当无所适从、没有方向的时候,每当创意饱和、创新乏力的时候,翻开《繁华》一书,把它当作“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之一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总能发现一些闪光的观点和见解,总能找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方法,让人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惠涓澈. 图书馆阅读推广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7):26-31.

刘时容. 且为繁华寄书香[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8.

王波. 快乐的软图书馆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3-29.

杜桂平. 线上讲座的丰厚馈赠[N]. 图书馆报,2020-06-26(10).

张怀涛. 阅读推广的概念与实施[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2-5.

郑勇,胡冰倩,惠涓澈. 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的基本要求及培养方式[J]. 图书馆论坛,2019(1):138-144.

李英,李晋瑞,梁玉芳. 阅读推广深化与馆员阅读素养提升浅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12):102-104.

段昌华. 实现自我提升, 做好阅读推广[N]. 图书馆报,2018-12-07(2).

杜桂平 武漢轻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湖北武汉,430024。

(收稿日期:2020-07-31 编校:曹晓文,谢艳秋)

猜你喜欢

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