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两难情境中的宽严尺度分歧

2021-11-07王本陆

新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重罚小张公正

王本陆

【摘?摇?摇?摇?摇要】如何把握惩罚过错的宽严尺度,是教育两难情境中常遇到的问题。历史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体现功利论逻辑以法家为代表的重罚论,二是体现美德论逻辑以儒家为代表的宽恕论,三是体现道义论逻辑强调得失均等的公正论(中道论)。从伦理道德的本意和教育行业的特性看,公正处罚和宽恕教化较之严刑重罚,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更充分的践行。尤其是儒家所强调的改过迁善思想,与教育的内在精神一脉相承,更有利于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两难问题 教育惩罚尺度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每個人都听说过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禁严打之类的口号或宣传。从伦理学角度看,这涉及评价、奖惩的标准把握问题,即评价、奖惩的宽严尺度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说得非常好:过犹不及。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推崇中庸思想,其实质含义就是把握好分寸,不偏不倚。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究竟如何把握好尺度分寸,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一、教育两难案例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师德规范中,“严禁”“严惩”是频繁见到的词汇,这反映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狠抓师德建设的决心和魄力。但是,一味严禁、严惩,也给基层学校带来很大困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并就此做些分析。

案例:手下留情还是严惩不贷?

A校是一所闻名遐迩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学校规定,任何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与学生及家长保持良好关系。教师如果被学生或家长投诉,将无条件调离工作岗位,扣罚全年绩效,严重者直接解聘。

小张今年刚成功聘任为A校的全科教师。入职后,学校安排她担任小学一年2班的班主任,包班教学语数英。A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住校,小张除了白天承担教学任务外,晚上还要住校负责照顾学生的生活。她家中有个8个月大的孩子,每天由奶奶抱到学校来喂奶。她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学生尽心尽力,学校领导比较认可她的工作。

小张工作已经快三个月了,一切似乎顺风顺水。但是,一周前,小张突然收到学校人事主任的通知,说有一位家长向教育局投诉她利用职务非法谋取利益,学校在问题调查清楚之前,将暂停其工作职务。听到这个消息,小张一下子就懵了,自己没有收受家长的财物,何来非法谋利的指控?人事主任告诉她,家长投诉了两件事:一是在家长群中推销自己老家的鸡鸭和虾米,利用自己的职业影响力谋取利益;二是要求差生家长额外交钱,逼迫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的补习。

得知投诉的具体内容后,小张便向人事主任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张的舅舅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出于好心,小张打算帮帮舅舅,于是利用工作便利,在家长群发了一条短信,帮着介绍推销舅舅家和老家一些亲戚朋友养殖的鸡鸭和水产,但并没有强制买卖。另外,大概一个月前,一位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请小张给她孩子补补课。小张知道学校禁止有偿补课,便拒绝了这一请求,并把一个在外面办培训班的老同学的联系方式告诉了这位家长,建议这位家长去找她同学解决课外补习的问题。小张很委屈地辩解说,自己做这两件事,既没有任何个人牟利的想法,更没有得到任何实惠和好处,纯粹是好心帮人,怎么就变成非法谋利呢?

人事主任听了小张的解释后表态说,他会把相关事实报告给学校董事会和教育局,至于处理结果,还需要等待相关部门讨论决策。小张知道自己这次是遇上大麻烦了,如果不能求得家长谅解,可能饭碗就保不住了。于是,当天晚上,小张在家长群里连发两条道歉短信:“各位家长,我在这里跟大家说声抱歉!向你们发小广告,推销家乡特产,我做得不对,你们投诉我,我接受批评。我已经接到停职通知了,对不起大家!万分抱歉!”“我家乡在300里之外,女儿刚8个月大,为了养家糊口,这个学期刚到这个学校工作。我不应该把家乡的特产介绍给大家,打搅你们了。我诚恳接受你们的批评,尽管我跟老公都可能因为这个投诉而失去工作。对不起!”

当这两条道歉短信发出后,家长群对如何处置小张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有人表示同情,觉得小张老师其实挺辛苦的,养家糊口不容易,希望不要处罚她;有人很理性,认为规则就是规则,制度就是制度,不能因为贫穷就去破坏规则;有人做了比较,觉得比起那些在外补课的在职教师,小张老师的危害性小很多,而且不是强买强卖,应以批评教育为主。

家长群的意见分歧反馈到了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层对如何处置小张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向家长推销商品是绝对不允许的,应严惩不贷。另一种意见主张手下留情,认为小张向家长推销产品和将学生介绍给校外培训机构是不对的,但小张刚入职,不一定知道这样做是违规的,而且这件事负面影响不是很大,最好以批评教育为主。考虑到大家意见分歧较大,校长便责成人事主任进一步研究一下,拿出科学合理的处罚措施来。究竟是严惩不贷,还是手下留情?人事主任一时也难以抉择。

(案例素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生赵雨琪提供,本文作者做了部分修改。)

近年来,我们不时听到教师被家长投诉的新闻。其中,有的是确有其事,有的是夸大其词,有的是无中生有。家长监督投诉那些违反师德规范的错误行为,这是行使公民的合法权利,有利于整体提升师德水平。但也有个别家长滥用投诉权利,无理取闹,颠倒黑白,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工作。而一些教育部门的领导为了息事宁人,往往无视事实真相,迫于外界压力,简单粗暴地惩处相关教师。上面小张老师的遭遇,或许并不是简单个例,在这个案例背后映射着教育伦理矛盾冲突——过错惩处的宽严分寸分歧。

二、关于惩处宽严问题的基本认识

过错惩罚或惩处问题,是伦理学、法学中无法绕开的实践事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维系社会运作的法律规范和伦理规范,如不许偷盗、不许欺诈、不许伤害他人等等。人们如果违背了这些规范,就会受到相应惩罚。除了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外,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难免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过错)。那么,如何处罚人们所犯的过错呢?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呢?古往今来,人们对此做过诸多讨论和实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第一种主张是威慑论或严刑重罚论,其考虑问题的逻辑是功利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是这一学说的始作俑者。法家源自管子(管仲),主要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法家在人性论上持性恶论思想,在社会治理上主张严刑重罚。商鞅认为:“刑者,所以禁夺也。赏者,所以助禁也。故重罚而轻赏,则上爱民而下为君死。反之,重赏而轻罚,则上不爱民而下不为君死。”[1]按照商鞅的理解,刑罚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奖赏的激励作用,因而,力主重罚轻赏。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更加青睐树威势、重刑罚等做法。他认为:“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以此知威势之足以禁暴,而德行之不足以止乱也”。[2]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罚者,必然之道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使行其易者而无离于恶,治道也”[3];同时,他还自我辩解说:“与之刑者,非所以恶民,而爱之本也。刑者,爱之首也。刑重则民静,然愚人不知,而以为暴。”[4]这种把重刑严罚包装成“我是为你好”的爱心之举,是纯粹的功利论套路,其基本逻辑是:你害怕被处罚,就不会去犯规,大家相安无事,这就是爱呀!自然,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慑论,是以牺牲民众的尊严和利益而换得的虚假安宁。在历史上,有许多统治者都迷恋严刑重罚的法家理论,还出台了以株连九族为典型的各种连坐制度。但实践证明,这些严刑暴政并没有带来社会安定和幸福生活。对于法家倡导的严刑重罚理论,蔡元培先生下了很好的断语:“惟商、韩之功利论,偏重刑罚,仅有消极作用。而政府万能,压束人民,不近人情,尤不合于我族历史所孳生之心理。故其说不能久行,而惟野心之政治家阴利用之。”[5]

虽然从学理上看,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严刑重罚因“不近人情”而“不能久行”,但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有不少管理者(包括一些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十分推崇严刑重罚这一套。动不动就来“一票否决”“末位淘汰”“铁腕治校”,可谓把严刑重罚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表面上看,严刑重罚似乎也能解决问题:迫于威势,人们暂时循规蹈矩。但实质上,上下离心,积怨不发,哪里真正解决了问题呢?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宜在教育管理和学校工作中推广应用。

第二种主张是完善论或改过迁善论,其考虑问题的逻辑是美德论,我国儒家推崇这一主张,佛学也持类似见解。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主张并不相同,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都主张追求人格完善,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在儒家经典中,有不少关于过错及其改正问题的论述,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孔子认为人难免会犯错误,君子也会有犯过错的时候,就像日月偶尔有日食、月食一样;错误不可怕,只要知羞耻,就会勇于改错;君子改正了错误,人们会更加敬佩他。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美德论逻辑,一方面,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另一方面,强调改过迁善,完善自我。换言之,儒家用教育的眼光来看待人所犯的错误,强调犯错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正,主张礼乐教化的感化作用。佛学也特别强调自我反省和顿悟悔过,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过,自我反省和礼乐教化未必能让所有人都改过迁善,为此,荀子提出了礼乐为主、辅之刑罚的基本策略。“礼以齐之,乐以化之,而尚有顽冥不灵之民,不帅教化,则不得不继之以刑罚。”[6]儒家反对不教而诛的威势刑罚,只有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才动用刑罚力量来解决问题。

与法家严刑峻法不同,儒家强调宽恕待人。儒家倾向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仁爱之心包容别人和宽恕别人的过错,甚至于“以德报怨”,体现了高洁的君子风范。这种宽恕文化,或者说宽容精神,在大多数国家都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当然,宽容和无原则的纵容恶行是两码事。如果以宽容为借口,处处庇护恶行暴力,那就是为虎作伥了。宽容并不是无底线地包容过错,对那些故意为恶且后果恶劣的行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恶人,是应该坚决惩处的。因而,在惩罚、宽容、改过、自新的矛盾关系处理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把握合理分寸。毛泽东同志主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对于科学地把握惩罚、宽容、改过、教育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第三种主张是公正惩罚论,强调根据过错轻重予以对等程度的惩罚。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较早对公正问题做了较充分的论述。他认为,“事物有过度、不及和中間。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间……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7]。公正作为四大美德之一,是一种“关心他人的善,因为它是与他人相关的,或是以领导者的身份,或是以随从者的身份,造福于他人”[8]。在实际生活中,公正涉及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其中,矫正性的公正是一种与奖励惩罚密切相关的公正形态,它生成在自愿或非自愿的交往中,如打人、欺诈等。处理此类事情的基本原则是一视同仁。“法律则一视同仁,所注意的只是造成损害的大小。到底谁做了不公正之事,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谁害了人,谁受了害,由于这类不公正是不均等,所以裁判者就尽量让它均等”[9],即“裁判者用惩罚和其他剥夺其利得的办法,尽量加以矫正,使其均等”[10]。简言之,如果有人对别人造成了损害,破坏了公正状态,那么,就应坚持一视同仁原则,通过矫正性的惩罚措施制裁得利者,从而恢复得失均等的公正格局。这种公正惩罚的思想,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已经成为现代法制的基本共识,为人们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赞赏公正执法、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的法制精神,由此可见,公正惩罚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那么,何为对等,何为中道?抽象理解容易达成共识,而具体运用时仍难免歧见纷呈。尤其是当伤害或得利并非直接的财物时,其惩罚的对等衡量就比较困难。例如,一个人打伤了另一个人,可以进行伤情鉴定,但怎样惩罚可与这种伤情对等呢?一个人霸凌别人,给别人造成了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又如何准确衡量呢?这就提出了立法层面的尺度标准问题,需要结合实践不断探寻中道把握的分寸奥秘。

总之,关于行为过错的处罚问题,存在着三种完全不同的立场:基于功利论的杀鸡儆猴式的重罚论,基于道义公正的得其所得式的中庸论,基于美德论的改过迁善式的宽恕论。从文明进化的角度看,公正处罚和教化宽恕的思想,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真谛,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教育行业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在对师生过错的处理上,更应发挥制度崇善的力量,在保障制度公正的基础上,多给予师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关于案例的学理剖析

这个案例主要涉及对教师过错的事实认定和惩处尺度的合理把握问题。小张老师被投诉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问题在于,小张老师被家长投诉的两件事,是否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事实性问题。从材料看,很难明确认定小张老师犯了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过错。小张在家长群推荐家乡的土特产,会给部分敏感的家长以一种强买强卖的印象,是不妥当的做法,但终究没有强买强卖的实据,很难判定为非法谋利;而且,小张的举动客观上有利于贫困乡亲的脱贫致富,这符合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担当。至于小张拒绝给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偿补课,这本身就是遵守师德规范的行为;自然,她主动把办课外补习班的老同学的联系方式告诉那位家长,似乎有些不妥,但并没有强制要求孩子去读课外补习班,很难说她有非法谋利的动机和行为;当然,从更高的标准看,小张可以免费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但作为一个全科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晚上还要住校照管学生生活,似乎也很难说个别辅导学困生是一种必尽的义务。综合来说,小张的行为或许有不妥之处,但家长的投诉明显夸大了事实,实属上纲上线的无理取闹行为。

面对家长脱离基本事实的投诉,学校应该如何处理呢?在现实生活中,一种令人寒心的做法是:罔顾基本事实,屈从外界压力,以甩锅态度重罚教师,从而求得息事宁人的效果。这是赤裸裸的功利论逻辑,也是许多领导面对纠纷时的本能选择。另一种做法是尊重客观事实,公正处理矛盾冲突。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小张老师并没有非法谋利,那么,就不能单听家长的一面之词而执行学校规定,即不应给予小张老师调离工作岗位、扣罚年终绩效的处罚。当然,可以针对小张老师的不妥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提高师德意识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其实,即使小张老师有某种非法谋利的做法,考虑到她是一个刚入职的新老师,更积极的做法也是秉承治病救人的立场给予适当宽恕,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真正受人尊重的行业,未必从无过错,可贵的是它有一种自我反省精神,有一种让每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机制。这就是美德论的逻辑,是张扬教化力量的逻辑。学校多一分宽恕,多一分公正,就会少一分戾气,少一分冲突。真诚希望每一所学校远离威逼利诱的泥淖,成为彰显人性魅力的田园。

宽严尺度的把握问题,除了上文讨论的过错处罚外,在奖励、评价、管理乃至人际交往上,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大家可以结合本文的讨论,进一步推敲一下为人处世的尺度规则,提升合理把握分寸的能力,努力成为在教育工作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好老师。

(责任编辑:林彦)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華书局,2014:42.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4:44.

[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4:46.

[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4:46.

[5]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4:49.

[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4:19.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2.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0.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5.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5.

猜你喜欢

重罚小张公正
迟到的公正
好小鸭
巧妙的奉承
公正赔偿
有缘人
谁逗谁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今天忙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