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

2021-11-07刘义飞韦明耀谢有长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

刘义飞 韦明耀 谢有长

摘  要: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追求崇高的价值理念和确立全面发展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夯实理论基础、创建文明校园、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76-03

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论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明初心担使命,化信仰为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决定人生方向和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勇、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2]。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作用,决定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应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3]。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必将是共产主义社会。从学理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和真理性,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1],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马克思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某个阶级或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出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因此,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中饱含的最崇高的价值理念。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懂得“把自己的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4]。可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崇高价值理念的理论源泉。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全面发展的人生道路

在大学期间,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偏重于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当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但在高度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更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马克思主义指出,在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生发展问题的根本回答。而这里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包含了人的其他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5]同时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而人终究是现实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活动都与他人实践活动相互作用,国家和社会发展是人们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反之,国家和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人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具有阶段性、过程性和时代性。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成长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有用人才,仅仅注重职业技能训练是不够的,还要确立全面发展的人生目标,富有理想,胸怀祖国,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自觉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可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向全面发展人生道路的思想源泉。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一)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夯实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思政课是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发挥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論联系实际,紧扣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鲜活的案例回应学生,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讲清楚“生产力坚定论”的基本原理,讲清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规律,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普遍性,正确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过程性,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共产主义的崇高性。通过系统学习和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思政课教学,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和思想伟力,使马克思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创建文明校园,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然而,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不浓、理想信念教育淡化等现象,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理直气壮地发出马克思主义话语声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成为校园文化最鲜亮的底色。

首先,高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建设,把学习、宣传、研究、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学院建成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把思政课建成第一课程。同时,引导各专业课发挥好育人作用,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其次,高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建设。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等机构,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加强管理,引導党团社团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等组织,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以此打造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

再次,高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战场建设。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网络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因此,加强网络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揭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给各种错误思潮留余地,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占领网络场域,坚守红色地带、占据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使马克思主义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开展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一个理论认知、情感认同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态,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在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7]因此,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7]。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的认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伟力,增强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8]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在新时代新天地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定能淬炼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结语

总之,高校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寻根溯源,通过走访“红色根据地”,让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目睹革命遗物、聆听革命故事、瞻仰革命烈士,身临其境地体验马克思主义战士当年勇于奋斗的艰难岁月,感知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可使其心灵上受到洗礼,思想上产生共鸣,在内心深处感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9-345.

[2]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0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0-741.

[4] 习近平. 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 光明日报,2013-11-09(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7]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538.

[8]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