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突破: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07王怡玮吴迎斌王虹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

王怡玮 吴迎斌 王虹

摘  要:新时代,高职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而要令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真正使其思想发生正向转变,还需要让相关教育具备一定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即借助和谐、亲近受教育者的形象、方式为教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本文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进行探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理论,对比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不足,提出了对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26-03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其展开形式却由原来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向更多元的方向探索和转变[1]。原国家教育部长陈宝生就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新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不足,没有针对性,不仅内容不适用于当今学生,方法上也显得陈旧,缺乏吸引人的地方,必然导致学生在该教育中参与性不强,重视度不足[2]。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要,但其是否具有亲和力才是在高等院校中深入落实的前提。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了人的本质,从实践角度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观点,认为人通过实践改变了客观世界(物质)及主观世界(精神文明),并能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上回归自身的本质,证明了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它是反映现实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认识人应当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入手,并在其各种社会关系中得出结论,且人的本质是层次丰富、多样性的,把握人的本质不能跳开这个前提,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育首先应当维护人的尊严与权力,人的价值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体现,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意识到自身的本质和潜能,并主动完善自己。所以开展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既可令受教育者自身尊严、价值得到维护和体现,又能让其心理上接收外在道德、法律等约束、规范。同时,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体现人文精神,有助于受教育者发展自身潜能优势[3]。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体现的是人的本性及人求得满足的方式。此处人的本性与其本质不同,属于天生固有的特性,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本质则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且人的本性需求本身包含着精神需求(社会需要),所以开展社会实践也是基于人的本性,即人有发展的需求,人原有需要的满足加上各种满足需要的活动会不断引发新的需求。总体而言,人的需要出自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发展性、社会性,它作为人外在活动的内在动力可调节人的意志,使实践的结果与本性的需求相吻合[4]。也就是说合理调节人的内在需求可以起到提升人能力、丰富人本质、促进人发展的作用,因而用亲和力的提升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其思想行为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并通过改进教育内容、方法调节学生思想行为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人在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中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即抛却旧式分工下的剥削与束缚,完全按照个体人自身的需要和意愿发展自己。这虽然仍是一个畅想,但是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意愿的重视,这是以人为本观念提出的前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亲和力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在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应发挥较大的作用,因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这种激发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对受教育者接收并能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5]。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科学性,能解答受教育者成长中的困惑并为其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帮助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采取亲和的方式能够带动受教育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多元的教学条件,对不同个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主客體存在割裂性

若要教育的亲和力得到体现并发挥作用,教育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人格凝聚力,能够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和支持,即在观念态度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培养土壤。然而当前教育者在观念和自身素质上的转变仍不足以支持具有亲和力的教育,导致课堂教学教育理念错位、教育者人格魅力体现不足、对学生的凝聚效果较差的情况。若学生不能达到“近其师”,“信其道”也就无法深化落实。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作为客体与教师处于不对等地位,只能听从、依附,较少有机会平等给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久而久之,师生之间也便拉开了距离。而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若背离以人为本理念,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片面理解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只会降低高校学生对教师乃至学科的认同感[6]。

(二)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

教育内容是帮助教育者达到教育实践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的学生虽然能够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能针对内容的方向给出正向的评价,但是在相关调查中,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不足。首先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数据的更新速度加快,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依赖纸质教材,不能灵活变通,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热点信息脱节严重,学生不期待通过思想政治课了解实事,进一步反映了该课程内容的新鲜感不足;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涉及不够,原因在于其过于强调理论介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反而不接地气,调查显示,约三成的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自己实际生活缺少关联,使思想政治教育找不到着力点;将视角转回到学生的成长需求,原则上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能够规范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但现实却是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重复,相互衔接性不足,没有建立梯度学习体系,具体内容辩证性不强,如涉及资本主义内容仅对其腐朽性进行批判,没有客观指出其先进性,让学生难以信服。

(三)教育方法存在灌输性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灌输法是源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工人自己不可能产生社会民主主义意识,需要有人将观点从外面灌输进去,同时认为对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意识是脱离资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前提。而利用灌输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武装受教育者的头脑,但只能改变学生的认知,并不能达到让学生由内到外接受并落实的目的,最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其的低认同度[7]。因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既来自教化也源自自身的实践体验,而思想政治教育仅是强调这些观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与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取经验的形式大相径庭,当期理论在生活中得不到印证时,难免会令学生产生疑虑。而教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在这一单项输出、说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耐心。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凝聚力

要让教育者具有一定人格魅力,其言行对学生产生凝聚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升做出铺垫,教育者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作为教学主体一贯的行为和言论,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学生做出良好表率,继而提升学生的凝聚力[8]。具体的转变中,教育者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增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以此鞭策自己,规范自身的语言行为,使教育的开展释放出较大的吸引力,影响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如严于律己,在工作中应杜绝功利化行为;表里一致,无论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要保证教育内容能够相互衔接,避免出现矛盾问题,而自己在课上课下也要尽可能做到言行一致,不给学生留下“做一套、说一套”的印象;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奉献有爱的心,能够将服务学生作为己任,言传身教,用爱和关怀感化学生,以凝聚更多学生的关注与支持。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要提升思想政教育的吸引力,还需要教师在内容方面加强调整。基于上文的问题分析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定滞后性,对此,相关人员应当从时事热点、生活化信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程度编纂系统化教材。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学生作为时代开拓者、奋进者的激情,并借此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其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和展开必要性,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使命;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专业教育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为学生分析就业局势时适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从生活角度出发,教师在教材基础上还可借助信息设备拓展教育内容,通过筛选网络教育素材完善教育的生活化内容,如用通俗语言解释教材的趣味课件,与教材内容具有一定连接性的生活案例素材,其中包含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恋爱问题、教学改革问题和住房问题等,组织学生开展对这类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渗透力

除了注意教育内容的筛选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方式也应做出改进。以往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缺少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性较强的教育,并不适用于灌输式教学,不够客观而缺乏讨论意义,若要调整,则需要将这种“强势”的输出转为浸润型的“渗透”,化单向的教授为双向的交流互动,以优化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透过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热情的上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联合学校组织各种红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们充实思想,让其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收获感悟,潜移默化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教师还可采取情境构设的方法渲染教学氛围,借助感情的带动与感染催动学生主动认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一般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各种多媒体道具的应用下呈现较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学校发起的红色阅读主题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党史学习情境,通过在多媒体上重现革命烈士崛起奋战的场景,观看纪录片以“重回”革命阵地,播放红色歌曲,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下交流红色书籍阅读心得,组织其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进行讨论,使其“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之中,令其思想素养进一步“升级”。

四、结语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如何开展是一个具有讨论意义的课题,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开始挖掘、分析,当然还要结合具体实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落实困境与可行性进行对比分析与思考。本文通过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依据,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落实困境展开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角度上提出一些方法对策,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以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后续研究探索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参考文献:

[1] 陈浩,花树洋,宋瑞超. 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48-51.

[2] 侯丽娜.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J]. 现代交际,2020(23):25-27.

[3] 邵丽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及价值概述[J]. 改革与开放,2020(21):79-82.

[4] 毛艺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J]. 才智,2021(05):22-24.

[5] 赵崇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路径探讨[J]. 祖国,2020(03):120+128.

[6] 林素琴. 从“嵌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9.

[7] 贺竞男. 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研究[J]. 记者观察,2020(29):115-116.

[8] 徐以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及对策探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8):236-238.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亲和力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