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基础教育期的规律性教学

2021-11-04鲍梦然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7期
关键词:规律性基础教育教育教学

鲍梦然

【摘要】关于当下幼儿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应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讨论,其中也不乏有许多争论性的意见。本文尝试在对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中,将整个基础教育时期分为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高年级、中学低年级(包括初一及高一)和中学中高年级四个阶段,并由此展开对基础教育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律性界说。其次,由于当前学前教育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后续阶段的恰当后延,对面临中高考巨大压力的中学中高年级学段影响尤为突出,便着重以第一、四阶段为论述重点,从理论说明与实践操作两方面对各时期的规律性教学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由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出发做出整体的规律性总结,即一、三阶段为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适应期,而二、四阶段则为以教学为中心的促进发展期,希望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期的规律性教学带去一些新的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基础教育;规律性;教育教学

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之本。幼儿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应如何更好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讨论重点。尽管已有众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过明确的阐释与分析,但立足现实课堂教学情境时又不难发现,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无法很好地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效适应规律性教学的问题。下面从新的学习阶段划分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基础教育期的规律性教学问题,希望能为我国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带去一些新的思考和讨论。

在开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本文出于对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性教学的关系研究上对整个基础教育所做的阶段性划分,并对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做出简要的说明。第一阶段,即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三至八岁,整体处于一个比较天真懵懂的状态,好奇也好动,这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萌芽与发展的最好时期。接着第二阶段为小学中高年级时期,一般包含三、四、五、六四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九至十二岁,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意识都明显增强,并开始出现“与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相联系的理智感”。这一时期也是其机械记忆取得发展的黄金阶段,但会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难以持久、情绪不稳定等特点。第三阶段则为中学低年级时期,包括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青春期特征,处在“身心聚变”期的他们常常表现出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凭感情行事、情绪两极波动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品质。这一阶段无疑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也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期。最后一个阶段则为中学中高年级时期,涵盖初二、初三以及高二、高三四个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经历了中学低年级的磨砺与成长,心智会更加成熟沉稳,抽象的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出现大幅提升,同时因仍处在青春期而依然具有部分青春期的显著特点,但个体的意志力与自我控制能力会有所增强。

在对基础教育期的学生进行了基本的阶段划分与简单状态分析后,不难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必须把握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差异性特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因阶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健康、高效发展。

在第一阶段,即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时期,应以最大限度保存孩子天性的适应性发展为主。皮亚杰曾说:儿童的发展过程不依赖于教学过程,教学只是纯粹的外部过程,所做的只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进程,并不积极参与儿童的发展,即不指望通过教学推进儿童的发展过程和改变儿童的发展方向,只是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成果基础。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应以发展为中心,以纯粹的外部交往和游戏活动为途径,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里的外部交往除去常规的亲属关系外,主要还包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以及与教师和同龄伙伴的交往,让孩子通过交往活动与外界的人和事物接触,维护儿童探索世界的欲望与好奇。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儿童的自然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动机心理学关于认知内驱力等的研究提出了幼儿基本需要的三层次九需要理论,即第一层次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包括基本生存、身体活动和安全需要;第二层次认知水平的需要。包括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需要;第三层次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包括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认可) 的需要[同上]。幼儿通过游戏中积极的身体探索和操作活动可以同时满足其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 游戏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当支持与鼓励幼儿去游戏,为他们创设适宜于身心发展水平的游戏环境, 准备适当的游戏材料,并在游戏中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适时提供恰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与发挥。但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非是要完全取消课堂教学或上课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游戏也不是自由放任的同义语。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上课与游戏、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经验与教师希望幼儿掌握的社会经验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同于游戏活动的一些因素,帮助幼儿分享与整理经验,使之系统化。无奈当下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压力下,许多幼儿园企图通过所谓的“超前教育”来提前促进幼儿的知识学习和智慧发展,这种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还有可能导致兴趣缺失,产生厌学情绪,扼杀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片面发展,给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事实上,这一部分小学化倾向的过度教学内容基本可以顺时后延,放在小学的一二年级进行。在这一时期,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拼音、识字与算术等知识的教学,并基于现代国际化的教育趋势,同步开展初级的趣味英语学习,这样既符合了这一阶段学生基础性知识学习的需要,也不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們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也警示了学校教育教学切不可超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遵循其天性,顺应自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教育措施。

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则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既要做到承接低年级的学习基础,又要进行新的知识补充。常有人说三、四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分水岭,也是知识掌握第一个区分性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渐渐褪去些稚气,性格差异也开始显现,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了新的发展,这正是积累知识、夯实基础的关键期。至于五、六年级,则主要进行小学阶段更深层次的学习以便为升入初中做备考准备。整个这一时期应为渐进式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促进发展为主。而初一与高一时期的学生因刚经历新的学习阶段的升级,首先应处理好的是层级的适应性问题,要及时与上一层级的学习经历建立起良好有效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准确把握与选择,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有序过渡,否则在后期学习中,那些还未完成新知识构建的学生很容易掉下队来,甚至产生力不从心的厌学感。同时,伴随着身体与心理突如其来的成长聚变,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青春期特征,甚至出现强烈的叛逆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观察与心理指导,尤其要谨慎处理学生早恋与沉迷网络的问题。

到了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即中学中高年级时期,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个体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迅速发展,在非智力方面的自信心、学习态度、自尊心和意志品质等也都有了长足性发展。但是由于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在实际的身心发展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确保优质高效的综合性教学的同时,也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辅以适当的针对性指导教育。另外,由于中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学术氛围浓厚的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并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还要在课堂中留出适当的交流和讨论时间,让学生能在师生对话和同学讨论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深入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个时期的一些高中生由于巨大的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加之缺乏他人适时的关心和情感上的疏导,普遍存在消极的学习情绪。有的学生一看到书本就会情绪低落,甚至患上了厌学症和考前焦虑症。这也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素质的发展,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要把握分寸,采取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自觉维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尊严,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当然,那些在学业上表现良好的学生,也需要教师真诚的肯定和期望。在学生遇到困难意志不坚定时,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加强自我意志力的锻炼,让学生敢于面对并能够战胜困难和挑战。整体而言,这一时期基于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与阶段性特征的规律性教学主要还是渐进式的、以教学为中心的逐步深入,但又常因面临中高考的巨大压力,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会格外强调对以往知识的全面复习与反复测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常常会出于强化复习测试的目的而加快新课的教学进度。这一现象在高中尤为严重,大多情况下,高三毕业班年级的课程内容在高二下学期就会被强行提前结束,有些教师和学校教研部甚至会有意忽略对一些非应试重点内容的讲解,这无疑严重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给学生造成巨大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同时,也损害了学生实际的受教权益。

结语

就各阶段学习内容来看,本文強调了基础教育时期规律性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应性问题,并认为幼儿园应以纯粹的外部交往与游戏为主,最大限度的保持和不损害幼儿的内在天性,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则可以将当前幼儿教育中过度教学的内容适量展开,但在进行初步的简单知识教学时仍要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授课方式,同时注意严格把控教学时间。自小学三年级始,便可逐步深入学习基础知识,并在五六年级做好适当的学科深化和备考准备。初一和高一主要是适应发展期,在这一阶段要做好层级的良性衔接以及对中学初级知识的学习。到中学中高年级顺利完成这一过渡期后,便可依据课程编排内容逐步深入,把握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由于这一阶段面临巨大的中高考压力,在各阶段毕业前还要着重强调通过巩固已有知识、掌握未理解知识和补充新知识来为升级备考做准备。通过对各阶段规律性教学的探讨,就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第一阶段对儿童自然天性的维护和第三阶段低级向高级学段的过渡,均具有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适应特点,而二、四阶段对通识性知识的逐层深入则表现出以教学为中心的促进发展特征。

当前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期的学校教学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动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采用高效规律的教学策略给以青少年正确的引导,以期在青少年发展的各个关键期,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娜.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55-61.

[3]程秀兰.当代幼儿教育本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143-148.

[4]宋晓.浅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342.

[5] 赵昆伦,代辰旭.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17(15):8-10.

[6]毕钰婷. 幼儿园“教育过度”的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邓羽婷)

猜你喜欢

规律性基础教育教育教学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基于“电场强度”角度研究高中物理的规律性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