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思维方法

2021-11-02邹亮春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小康社会创新思维

[摘要]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思维方法,本文就其中的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人民思维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维方法;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邹亮春(1986-),女,汉族,江西宜春人,中共宜春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53-03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贯彻落实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其以历史思維为奠基,创新思维为支撑,战略思维为重点,人民思维为核心,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一、历史思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交融与沉淀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在借鉴中华优秀文化的成果,汲取其中智慧,掌握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康社会思想。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亦是其历史思维运用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理论指导。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小康社会”的明确概念,但其在“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指导。一是关于阶段划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视为“初期阶段”,允许矛盾存在,且需从矛盾出发解决矛盾,循序渐进地发展,直到进入第二阶段,即“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满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工具,且整个社会可以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二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从不完善逐渐过渡到完善,其并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不能好高骛远、或者急功近利。这两方面的思想给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还将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必须保持清醒,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根据实际的困难与挑战制定各项解决措施方案。另外,小康社会建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这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产生了契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理论孕育。“小康”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④,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小康”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⑤,财产私有化,社会礼制化,这既是普通百姓向往的生活,更是封建统治者希望实现的统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是谓大同”⑥,财产公有,不仅物质财富得到提高,精神境界也相应提升,整个社会呈现的是富足、祥和、安宁的状态,这是孔子向往的美好社会,是比“小康”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大同”社会。除此之外,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倡“隆礼至法”,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独创性理论均是孕育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沃土。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奠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大提高了小康社会实现的可能性。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多次提到“大同”社会,并强调“大同”社会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民共和国的方式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随后,毛泽东又明确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即实现“四个现代化”,加入了国防现代化的标准。这些艰辛探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良好开端。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建设小康社会展开了新的有益探索。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一词,“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⑦1982年,党的十二大强调指出,“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⑧至此,“小康”社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指向。针对如何达到现代化水平,邓小平根据实际国情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强调允许先富带动后富,逐渐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997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被提出。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题被提出,并专门分节阐述了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⑨,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着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二、创新思维:“全面”是核心,“建成”是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⑩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创新思维集中表现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和实践的完善、扩充,“全面”是核心,从“全面”的维度彰显小康社会的价值旨趣,“建成”是关键,从“建成”的维度厘清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一)“全面”是核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性,其体现在“覆盖领域要全面”“覆盖人口要全面”“覆盖区域要全面”三方面。?第一,“领域全面”是从经济、生态文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五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进步。任意单一领域的快速发展都是不可取的,不可持续的,不长远的,尤其是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却忽视了其余领域,甚至是以牺牲其他领域的发展为代价,便会产生严重不良后果,这都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背离的。第二,“人口全面”是指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需要14亿多中华儿女的共同力量,小康社会的成果更要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第三,“区域全面”指城乡之间、东西中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乡村、中小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小康社会逐渐完善、协调、平衡,最终实现全面化小康。

(二)“建成”是关键。“建设”是处于在建的阶段,表明为了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建成”是处于目标将要完成的阶段,表明完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决心。两者虽只一字之差,但却是根据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体现,是人民对小康社会的热烈企盼。

就如何建成小康社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制定了一系列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个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均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有力战略举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提出,这一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科学行动指南。

只有人人参与共建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建成了全面小康,才能做到人人共享。“全面”是核心,“建成”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其最终的价值指向均在于增强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三、战略思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于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新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三个全面是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举措。改革的全面深化是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为建成全面小康夯实物质之基。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出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以考量,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只有先如期建成全面小康,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根基,才能接续奋斗第二个百年目标,最终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头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就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重要一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发展迈入更高台阶,可以极大地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全体中华儿女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决心与信心。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要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人民思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为民、二为国,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在为民、为国奋斗中彰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思维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贯穿各领域各方面。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建言献策、共同守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的主体力量。经济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工作者的推动,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维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爱护,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注重汇民智、集民意,鼓励、引导、调动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建成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成果必须惠及所有人民群众,这是“全面”的内涵之一。人民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价值性主体,其建成的过程,亦是人民群众共享成果的过程。全面小康更好的物质条件、更民主的政治保障、更丰富的文化成果、更美丽的生态环境、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均是为人民群众所服务、所创造、所享有。中国共产党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体现,“功成必定有我”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舍我其谁的崇高责任担当;“我将无我”即指把个人利益置于身外,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不负人民”即指无愧于人民,造福人民,这些论述鲜明、贴切、生动地诠释了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人民”,其贯穿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始终,统一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伟大实践。

结语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成果符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布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包含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人民思维等思维方法,并且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交融与沉淀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这些思维方法的综合效应得以显现。一是可以更为精准、更为宏观系统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提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成果的普惠度,更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可以更为客观、更为普遍地分析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实践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深入学习并进一步科学掌握和正确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④王秀梅译注.诗经·雅·大雅[M].北京:中华书局,2006:73.

⑤戴吊.礼记·礼运[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44.

⑥邓柳胜,叶国译注.曲礼·礼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52.

⑦王怀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9.

⑧瞿晓琳.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9.

⑨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2.

⑩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10-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1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3.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8-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

?张西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自觉[N].成都日报,2019-4-18.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小康社会创新思维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