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转移伤春与悲秋情绪

2021-11-01时仲省

新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悲秋诗句季节

时仲省

见景生情,托物比兴。因为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情绪的变化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国古代文人就有一种“伤春悲秋”的情结,看到春天花儿谢落,就伤感青春易逝;看到秋天树叶凋零,就悲叹人生苦旅,并通过比兴在诗词中表达出来。但伤春悲秋情绪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如何对待和怎样消除呢?

既伤春又悲秋的典型

《红楼梦》这部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著,借女主角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文采出众,既写了伤春,又写了悲秋,写得天地变色,花草泪奔,人心震撼。

林黛玉的伤春诗代表作是“葬花诗”。其中诗句有:“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既有惜春恼春又有怜春,最后发出无奈的悲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的悲秋诗也凄凉缠绵。这种诗产生的过程,《红楼梦》四十五回写道:“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于是她在灯下看了《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遂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出了《秋窗风雨夕》一词。

这首悲秋诗中写道:“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几句把秋天花残叶落草黄、秋风肃杀、秋雨凄凉、离恨情怨、泪湿纱窗的情景写得鲜明生动,把自己孤寂、悲伤、哀怨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的悲秋不是凭空而来的。她从小丧母,父亲送她到贾府后不久离世,年幼的她连遭不幸,羸弱的身体难以承受如此重击。她与宝玉虽然有真挚爱情,但想结合困難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她岂能不伤春不悲秋。从她身上,也证实了伤春悲秋主要是心理问题。

为何春秋对情绪的影响较大

一年四季中,为何春天和秋天人的情绪波动较大?

春为四季之首,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以美好的情感和语言来形容春天,如“春风化雨”“春风得意”,形容青年朝气蓬勃是“美好青春”,赞美医生医术高明是“妙手回春”。诗人也以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总是春”。经历了严寒的冬天,春天送来了温暖,万物复苏,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人们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但是春天处于转换期,乍暖乍寒,时阴时晴,既有嫩柳也有残雪,有花开也有花落。

人的情绪受季节影响毕竟有限,有的人如果遇到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特别遭受重大挫折,那就不是赏春而是伤春了。如李商隐诗句:“芭蕉不震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崔涂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特别是李煜,由皇帝之尊一落千丈成了阶下之囚,对于春天那更是伤情悠悠,写出“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带血诗句,伤春到了极点。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春天的弱点,了解春天对人的不利影响。春季天气回暖,人体代谢逐渐旺盛,但由于气压较低,气温变化较大,内分泌容易出现紊乱,极易出现倦怠思睡状态,“春眠不觉晓”“春困人乏”就是确切的反应。同时,春季有“倒春寒”,有较多干燥的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春季万物复苏生长,也包括危害人体的病菌、病毒和疾病传染媒介,它们也趁机滋生繁衍,疯狂侵害人类。像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都会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乘虚而入。特别是去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迄今蔓延势头尚未被完全遏止。所以,春季特别要警惕疾病复发和严防新的传染病传播。

而到了秋天,秋风萧瑟,秋雨连绵,百花凋谢,叶落草枯,天气渐冷,于是对人们的心情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古代诗人多有悲秋之作。屈原就被人们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宋玉也是较早写悲秋的,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诗圣杜甫有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言说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深切感悟。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类似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称为人体的“生物钟”。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悲伤伤感或昏昏欲睡。其分泌受昼夜自然规律控制,白天因阳光可抑制其分泌,所以体内褪黑激素呈现“昼少夜多”的生物节律。秋天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加上秋汛来袭,天气阴冷,光照不足,使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由于这种作用,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能振奋情绪的人体激素分泌减少,使人体细胞活跃度减弱,新陈代谢相对减慢,人的情绪也就抑郁消沉,医学上称之为“季节性情感障碍症”。如果发展下去,会导致“秋季抑郁症”。

医学调查资料显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发生自杀、诱发精神疾病最多的时期。这是悲秋的生理原因。但为何不说冬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呢?因为秋天的到来,意味着更加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而冬天的到来,则预告“春天还会远吗?”所以人们悲秋而不悲冬。

悲秋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心理。古人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字的结构看,“秋”加上“心”便成了“愁”字。所以钱锺书先生解释:“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

其实,自古至今,也有不少乐秋的诗。王维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秋天的一幅美景。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认为秋胜于春,秋充满诗情。苏轼诗句:“秋来定有丰年喜,剩作新诗准备君。”秋天自有秋天的美景,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建筑工地,当时流行的谚语是:“冬季严寒搞训练,春季窝工找活干,夏季好转防暑热,秋高气爽要大干!”秋季工人热情高涨,撸起袖子干劲十足,是出成绩的季节,在这里只有乐秋而无悲秋。

如何看待悲秋?悲秋有季节变换和生理原因,但经过短期调整,是会很快适应的,关键是要改变悲秋的思维定式,以乐观的情绪来拥抱秋天,正如一首小诗所说:“秋天堪悲非必然,天高气爽心舒展;月明泉清叶金黄,粮棉丰登瓜果甜。”

如何转换伤春悲秋情绪

变伤春为悦春、变“悲秋”为乐秋十分必要,这是预防“季节性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方法。具体要做到“六要”:

一是要認识季节变化是自然规律,人不能改变,只能适应。每个季节都有鲜明特色和值得赞赏的地方,但伴随着特点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即所谓“天难遂人愿”。如春之干燥多风,夏之酷热暴烈,秋之萧瑟凄凉,冬之严寒冰冻。因此在欣赏四季各有其美好一面的同时,要做好换季的思想和物资准备,要提高自己的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应对不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勇气、坚强和智慧,维护身心健康。

二是要做好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心情凄凉怪春风”“秋雨晴时泪不停”。人生道路是曲折的,遇到困难、挫折、艰险是常事;疾病、亲人不幸、事故、灾难也会突然袭来,想一帆风顺、平静无波只是一厢情愿。怎么办?怨天尤人于事无补,见景烦恼徒增伤悲之情。正确态度是,对这些不幸事件有所认识,冷静分析,有的不可避免,有的因预防不周,现在只能勇于承认,坦然接受,努力承担,吸取教训,积极拿出应对之策和克服、补救之法。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要设法挣脱悲伤枷锁,以坚强代替软弱,变忧虑无奈为应对有方,树立信心,放眼未来,贵在行动,时间在流转,事情在变化,问题总有解决办法。

三是要注意营养,保证良好睡眠。不是俗话说的“春大补”“秋养膘”,而是不要因悲伤而厌食,要按时定量进食,保持营养均衡,品种多样,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要化解不良情绪,变伤悲为乐观,保持生物钟正常运转,避免因抑郁焦虑造成“辗转难眠”。要学会以理性战胜感性,理智代替冲动,善于放下烦恼,释放负面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按时安心睡眠,保持精力充沛。

四是适当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慢跑、户外散步、游泳、做操、打拳等,通过运动,使身心愉悦。注意防寒保暖,常言讲“春捂秋冻”。春秋季气候变化大,捂和冻都要适时适度。要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凉。

五是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经常与家人、朋友谈心,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一吐心中的郁闷憋屈,释愁释怀,并从交谈中获得同情、谅解、支持、帮助,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浅见短视和不良情绪。也可到图书馆看书阅报,参加旅游活动,使心胸开阔,思想境界提升,不良情绪转移或消除。

六是要自我鼓励,努力学习和工作。珍惜春天的风和日暖和秋天的秋高气爽,不负“春光无限好,秋色更醉人”的宝贵时光,专心搞好学习和工作,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只要醉心学习和工作,就哪有时间去烦恼?伤春悲秋的情绪就会被逐渐挤掉,在脑海中难有立足之处了。

猜你喜欢

悲秋诗句季节
六一来了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季节的变换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花的季节
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