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一篇报道改变命运的老发明家

2021-11-01叶辉

新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刻石书法

此次回故乡临海,终于又见到李华松了。

李华松是一位发明家,我与他相识缘于33年前对他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后的报道,在李华松的生活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导致他命运的变化。

6月8日,我再次与他见面。这次见面,又是因为他的一项发明。

他落选了,因为有了历史污点

1988年4月19日,临海举行建市5周年庆典,市里请来中央和省市各级媒体的几十位记者为临海造势。我是临海人,家乡召唤,责无旁贷。

其时,临海由县改市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期,可圈可点之事甚多,但一个县级市的建市庆典却很难报道。活动结束当天下午,同行纷纷打道回府。

我留下了。从私心来说,我比其他同行更关心家乡,也更希望能多报道家乡的变化。而此次留下是因为我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临海市委办公室主任冯玉明介绍在最近举行的临海市优秀科技人员评选中,有8项成果在国际国内获大奖的临海市发明协会会长李华松却落选了,原因是他历史上有过污点。

我如被电流击中,顿感血液涌动,心跳加快。这一信息触动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社会上各种评优、评先进活动,在优秀和先进的标准上总习惯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衡量,不能有任何瑕疵。不少人在行业中出类拔萃,技术超群,成果累累,但往往因为某些缺陷,譬如骄傲、群众关系差、爱提意见等原因而被排除在评选之外,而那些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庸人即使业绩平平却往往能成为入选者。

评优秀科技人员评的是他的成就和贡献,而不是评人际关系,更不能用对政治家的标准来衡量一个科技人员。李华松的落选正是这种对评选求全责备的观念所致,这种观念支配下的评选很不科学,许多真正的优秀者无法入选。

李华松不幸成为此类评选的牺牲品,虽然他拥有出色的科技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却因为在历史上有过污点而被排除在评选之外。

他因为什么坐牢,我必须搞清楚

一个犯過错误的人难道就永远上不了光荣榜?

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思考,脑子里经常装着一些社会问题,这已经成为我从业后的习惯。这种思考就像酿酒,思考越久,酒就酿得越香。一旦思考的问题与现实中的新闻素材碰撞,灵感马上产生,新闻就会被捕捉到。

虽然我听到这一信息时内心激动,但我还是不动声色,暗暗高兴,就像少年时在家乡的小溪里发现一条大鱼而怕被别人发现不敢声张一样。

李华松的污点是他坐过牢。他为什么坐牢?我必须搞清楚。

我让冯玉明帮我联系市委书记谈这个问题,同时对这一题材感兴趣的还有一人——《浙江工人日报》记者贝莉莉。我们在新闻报道上曾有过合作,我们马上商定:合作写这篇报道。

市委书记态度非常明确,他为李华松的落选不平。李华松是“文革”中因“反革命”罪被判刑,这个似是而非的罪名曾使多少人蒙受牢狱之灾!

李华松不该因此落选。我们评选优秀科技人员,不是评政治家,怎么能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衡量科技人员呢?难道历史上有过污点的人就不能成为优秀科技人员?

太好了!市委书记的激愤之言正是报道所需要的!我暗自高兴,他这段话为这篇尚未动笔的报道添加了点睛之笔。

生活把他逼上这条路

李华松1949年7月1日出生,初中毕业后成为县机械厂的一名车床工,他与车床有缘,很快爱上这一工种,这也为他后来发明大量机械类成果打下了基础。

他1968年入伍,3年后转业,1974年幸运地成为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李华松面临毕业,此时他因“文革”时参加过武斗、“有攻击性言论”而被捕,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他有期徒刑7年。1981年,全国复查冤假错案,因无证据,李华松被释放。

可是入狱的经历成了烙在他额头上的耻辱的金印,他无法就业,只能靠打工度日。

出狱后,他到弟弟的工程队打工。弟弟承包了临海煤球厂钢结构厂房的建设,其中11米高的煤炭输送带难住了这个个体工程队,李华松出手了,当过车床工并擅长工业设计的他承担了设计和建设任务,大学掌握的知识也为他初出茅庐助力,他顺利完成了设计和建设任务。

此后,临海电影院钢结构屋架工程是他建造的。李华松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台州地区科委发现他是个人才,聘他为科委下属的机械科技发展公司经理。上任后他承担了软包装自动化成袋机的研制任务,效益显著。正当他干得风生水起时,公司整顿,历史上的那个污点成为他被清退的理由。

命途多舛,打击和挫折试图摧毁他,结果却成就了他,苦难成了命运对他的馈赠。在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中,生活把他逼上发明之路。

此时中国专利法已实施,他把自己的才能转化到产品设计上,竟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时间,他申报了十多项专利,成为台州第一个向国家申报专利的专利权人。

他的专利频频在国内国际得奖,他也由此成为临海市成果最丰硕的发明家,还担任了临海市发明协会会长。

外围采访获得的素材使我坚信,李华松是一个值得报道的优秀科技人员。当晚,我们来到李华松家进一步采访。

采访很顺利,发明家的坎坷经历,评优中的遭逢,市委书记的不平,公众的各种议论,这一切都已构成新闻的诸多要素,使这篇即将问世的报道丰满厚实。

当晚,我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一篇1000多字的人物新闻一气呵成。

没想到他不同意发表

稿子完成,次日上午,我去李华松家审稿。我以为,这篇稿件是为李华松鸣不平的,审稿应该不会有问题,他应该会对稿件感到满意。我自信地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类稿件一旦刊出一定会引起反响,说不定对李华松会很有帮助,甚至可能改变他的命运。

然而没想到,李华松看完稿子却不同意发表。

“这个稿子最好不登!”他说。

“为什么?”我大为惊讶。

“我坐过牢的事别人早已淡忘,你现在稿子一登,让别人重新记起我不光彩的过去,这多不好!”

人都要面子,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李华松变得敏感,那个污点是他心灵上的一个伤疤。

“老李,凭我的经验,这篇稿子发出后肯定对你有利,你入狱的经历是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相信别人会历史地看待。现在社会很重视人才,你有这么大的贡献,政府会重视的,说不定报道刊出后你的境遇会有变化。”我试图说服他。

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希望刊登。

审稿出现僵持。

“老李,你看稿子事实有没有问题?”此时我已感到僵持下去没有意义,决定向他摊牌。

“那倒没有,内容都是事实。”他答。

“那好,报社规定,审稿只是把握事实,如果事实没出入,被采访者不同意,稿子照样可以发。”我亮出底牌。

李华松一愣,沉默片刻后说:“那……你看着办吧!”稿件发出第三天就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中央电台在当天早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做了摘播。

这篇稿子刊出引起的反响不小,报社和我都收到好多来信,李华松本人也收到六十多封信,这是我后来知道的。

稿子发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也就把这件事丢开了。

这篇报道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一年过去,李华松杳如黄鹤,音讯全无。

1989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埋头写稿,座机突然响了,是李华松。他说他在杭州,希望和我见面。

我有点意外,又有点好奇,稿子刊出一年多,报道有无给他带来变化?我渴望了解。

见到李华松有些意外,他一改原来质朴的外表,西装革履,春风满面,神采飞扬。他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叶辉,你的报道改变了我的命运!”

他刚从北京参加全国发明大会回来,他是浙江省发明家代表。

大会上,中央以及有关部委的领导、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鲍格胥与他们合影,他还作为浙江少数几位发明家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昔日的专政对象,今日的功臣,发生在李华松身上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这篇千字报道见报后产生的效应为我所始料不及的,报道使李华松的命运发生逆转。

李华松对我说,报道刊出后,浙江师范学院(后为浙师大)先后两次派校长助理和组织部长专程赴临海看望他,盛邀他回母校工作。

浙师院还表示,如果他不愿意到学校所在的金华市工作,可以专门将他安置在学校在杭州的科研机构工作,并表示将任命他为学校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副处待遇。浙师院还与省教委研究后为他补发了大学毕业证书。

中科院兰州化学研究所、沈阳市科委主任分别来信邀请他去工作;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乃改革热土,广东阳江许以高薪邀请他去搞科研开发;海南一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邀请他参与海南开发。

昔日的“污点”,此时已被光环掩盖,李华松就像出土文物,受到各方的关注和器重。

许多部门和单位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期盼他去工作。当各地纷纷争抢李华松这个人才时,台州中院主动对他的案子进行复查,为他作了彻底平反;临海市和台州行署将他评为拔尖人才,地区行署赶紧把他找去,专门为他成立了台州地区经济技术研究所,任命他为所长。

李华松没有理由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他留下了,挑起了研究所所长的重任。

坎坷历尽,命运垂青,李华松好事频至。1989年,法国80届发明展览会在巴黎召开,这是一个成立于1901年的世界级展会,我国对这一展会非常重视,组织参展。

国家科委和中国发明协会从全国各省选出优秀发明专利产品报送展会,李华松的“阀的锁控联合装置”入选。

参展的结果是,中国有7项专利技术在博览会上获奖,李华松的专利获得交通与海洋奖。此后李华松一直在台州工作至退休。专利法实施后,他是全国首批专利发明人、设计人、专利文件自撰人和专利权人,他后来任台州市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台州市工业管理局總工程师,台州市政协常委。

一个女演员执意要嫁给他

今年6月8日上午,好友李建兵开车陪我前往李华松家。车子未到小区,远远看到小区门口一银发老者,身旁小鸟依人地依偎着一个娇小女子,这是李华松和他妻子蒋菊芳,他们在小区门口迎候我们。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华松,身材依然敦实,多年不见,他已华发满头,一头银发白得发亮,脸色红润,鹤发童颜。蒋菊芳虽已三十多年不见,却样貌依旧,容颜未改。

一对好夫妻啊!当年我那篇稿子还曾给这个家庭带来麻烦。

报道刊出后,李华松收到几十封求爱信,向他示爱的有大学老师、科技人员、公务员、演员。其中发生的一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1989年,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那天我正在办公室伏案写稿,一年轻女子推门而入,她身材苗条,气质不凡,皮肤白皙,妩媚动人。

她说她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与李华松通信已有一年,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她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发明家,并决意要嫁给他,但却遭到李华松的拒绝。

“这怎么可能?李华松有妻子有小孩。”我既惊讶,又感动。

“他的婚姻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人生最落魄时找的对象,他们之间哪有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美满的,而且不道德!”女演员振振有词,“你报道过李华松,他对你很尊重。你能不能做做他的工作?我爱他!我要嫁给他!”

“他妻子很贤惠,李华松也很爱她。”我不能帮别人拆散李华松的家。

我反复劝说,女演员不为所动,执意赶往临海。

她到临海后的情况是李华松后来告诉我的:女演员赶到他家,见到了他妻子,他妻子坦然而不失热情接待了她,当她看到李华松的家确实很温馨,他妻子的确很贤惠,这才死了心。

当年追求李华松很猛的,还有一位沈阳某大学的老师,因不知道地址,她把信寄给临海市委书记转交。这位女老师表示,她经济条件很好,可以供养他,只要他们结婚,他可以专心致志搞发明。四川一中学女生给他寄来自己的作文,题目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小女生认为,发明家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李华松非常感动。

但李华松是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面对爱情的强攻,他守住了底线,对那些求爱者一律予以拒绝,他坦然地把这些求爱信全部交由妻子处理。

三十多年过去,华发满头的李华松身边依然是小鸟依人的蒋菊芳,岁月已表明他们婚姻的稳固。

老发明家的新发明

此次去见李华松,我是冲着他的又一项发明去的——他发明了书法刻石这一特殊工艺和工具。

李华松研习书法多年,尤其是对书法刻石的研究和实践卓有成就。他递过一方印石,上面刻着他的手迹,笔力沉稳雄健,笔锋潇洒,笔走龙蛇,出神入化。

更神奇的是,他用刻刀在印石上直接“写”出书法来。

“书法刻石是书法的一个门类,就像硬笔书法用硬笔,毛笔书法用毛笔,书法刻石以刀代笔。但书法刻石与篆刻不同,篆刻是在印石上雕刻,其笔画是雕出来的,书法刻石是真正意义的以刀代笔,这种一刀下去不修改就能刻出毛笔字笔意的技术在历史上极为罕见。这种刻石方式用传统的刀具、工具无法實现,它是多项技术交叉,跨行业形成的产物,可以说,书法刻石是我的发明。”李华松说。

他说,中国书法自从元末明初出现文人印,这才有了文人篆刻。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篆刻刀可以像毛笔一样在印石上书写,这种“以刀代笔”的方式就是书法刻石。

李华松说,他的书法刻石是从学习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印章草书边款发展起来的。

邓石如的草书边款被称为世间一绝,邓石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用刻刀在印石上书写的篆刻家。然而他的边款字虽好,但还不能表达毛笔字的按提使转的毛笔笔意。

邓为历史所局限,他所用的刻刀是碳素钢,硬度仅50度,刻几下刀锋就钝了,因此作品极少,是当时的技术限制了这一艺术的发展,也限制了作者的想象力。

同样,科技的发展为李华松提供了发明的可能,他说他采用的乌钢刀硬度已达到80度以上,完全能满足书法刻印的需要。

“我年轻时在工厂当车床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磨乌钢刀,之后从事设计、产品制造,我现在的刻刀都是我自己制作的。”李华松说。

说着,我们随李华松进入他的书房兼工作间。他在工作台前坐下,一台他自己制作的放大镜,颇似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显微镜,放大镜的下端是一个固定印石的木制夹具,放大镜左侧立着一个类似乐谱架的架子,用来放置和固定书法刻石内容的纸张或书籍。

“书法刻石这项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篆刻,刻刀受力是篆刻的十倍,因此工具也就完全不一样。有许多网友想跟我学,希望看看我的刻刀,我也都在网上公开了。”他说。

“其实对书法刻石的研究不仅仅是一把刀,给你一把刀也是无用的,它是一个体系。我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也学习参考各种相近的古今艺术,并在实践中完成了工具的成套设计和制作,制定了完善的工艺流程。书法刻石的一大难处是,书法有横有竖,竖刻容易横刻难,竖刻易于用力,而横刻无法用力,我的方法是借助阿基米德支点的原理,为横刻找到着力的支点。”

说到这里,他为我们做示范,他把右手手腕托在夹具专设的支点上,右手握刀、左手抵刀助力,组成推手刀法,使力量能保持稳定。

说着,他开始刻字,只见印石上粉末喷薄,刻刀刻石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字迹则完全被粉末覆盖,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感觉把握刻字的。刻完几个字,他用手抹去石粉,几个潇洒飘逸的草书刻字已刻在印石上。

早年的经历使他能最大限度地改进工具,发明出适合刻石的工具,磨制出专用的乌钢刀,设计制作了专用放大镜,发明了助力的推手刀法,解决了力量和稳定性。

因此,他的书法刻石是在对工具进行变革后才实现的,力量解决后才可能在刻石上体现毛笔书法的笔意。

李华松的书法刻石不用在石头上写稿划格,而是用乌钢刀直接在石头上书写,用刀壁挤削石头刻字,横臂用力,使用力量要比篆刻边款多得多。

“我的实践证明,篆刻刀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当然,要想把字刻好,还得先练好书法,要深入研究各种笔法同刀法之间的关系,例如怎样才能一刀刻出隶书中‘蚕头燕尾,仅这一刀我整整研究了两年。”

“一般我一分钟可以刻3个字,对那些石头比较好刻,文章、文字又比较熟悉的,最快能刻5个字,速度可比写毛笔字,最多一口气能刻500个字。”李华松说。书法刻石是落刀无悔的,一篇上千字的作品,一刀错了、一字错了,就得全部磨了重刻,别无他途。

近年来,李华松已创作出很多作品,长篇刻石有1000多字,少的也有上百字,他说要把历史名篇刀耕一遍,他已刻过的名篇有:《与妻书》《长恨歌》《滕王阁序》《琵琶行》《出师表》《前赤壁赋》《为人民服务》等。

他还在《中国书法报》等报刊上发文《“吴门顾二娘”砚款质疑》《篆刻的健身养生探索》《闲章“真赏”与“十二楼”款铜香炉》等,将生命寄托在艺术探索之中。

要想取得成就就得付出艰苦的劳动,尤其是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少有人能甘于寂寞。李华松却甘坐冷板凳,在寂寞中探索和创作。

(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新闻作品集《走向光明》《支点》等。)

猜你喜欢

刻石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书法欣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书法类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