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1-11-01周雨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技术型新建应用型

周雨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加强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努力从政府、市场、高校三个纬度着手,优化政府职能,提供宏观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创设中观氛围、推进高校重塑,把好微观要点,切实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又好又快地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139-03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新时代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党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改革政策,从政策上规范、机制上保障,引导和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和发展,这为新时期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优化政府职能,提供宏观环境

政府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主导力量,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中扮演着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重要角色。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发挥政策引领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优势,切实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国家要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情况,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解决好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事纠纷、管理权限、资源配置等利益矛盾问题,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出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转型方案,并紧密结合转型发展的实际状况,给予适当扶持和照顾。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转型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有效协调转型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有序推进转型发展的进程。最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亟须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应从全局出发完善各项立法。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

(二)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资金是影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因素,解决转型中首要的资金拦路虎问题,这是政府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综合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学成本相差较大,综合研究型大学因其办学时间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因此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相比较而言,应用技术型高校存在辦学时间短、基础差、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加强对转型院校的资金支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拨款制度建设路径,针对转型困难、发展落后的院校给予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通过绩效考核和评价,为转型效果显著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给与适当的奖励。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多渠道筹集资金,丰富和扩展办学经费来源。除了财政投入之外,还需要多渠道吸纳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资金助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使得高校的转型发展从单纯依靠财政供养到依靠企业、杰出校友捐赠等为支撑的发展道路。

(三)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

适度的办学自主权是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律地位,充分保障并扩大其办学自主权,为转型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应要重新审视现有政府主导办学的管理体系,给予地方新建本科办学一定的自主权,明确其法人的独立实体地位,政府在转型过程中要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下放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从一定程度上释放高校的办学活力,激发办学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快职能转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出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相关政策,明确保障转型高校的事业法人地位,使转型高校能有更多的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力,进而激发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积极性。其次,逐步扩大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和引进教师的自主权,地方新建高校根据地方产业、行业和经济发展需求,自主设置专业,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和响应机制,并根据专业的就业情况,适度调整专业方向和招生人数。最后,给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自主调整权,增强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转型高校办学灵活性的特点,更好地实现与市场、社会等主体的有效对接。

二、激发市场活力,创设氛围

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活力就越强。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参与度、更新社会认知,为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互动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这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突出实践和应用这两大特色,而实现这一特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我国可以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以项目为纽带将企业、学校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合作项目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项目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也可以与心仪企业保持联系以便日后就业。校企合作时应规范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及资金来源、使用等问题。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合作组织,还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合作协会组织,搭建长期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与转型高校的互利共赢。

(二)提高企业参与度,建立长效参与机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高校是人才的供给方,而企业则是人才的需求方,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对高校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国内企业的实际参与情况来看,企业参与的程度有限且积极性相对较低,企业应转变观念,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参与高校转型的收益是长期且有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因此可以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不能把人才培养看成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其本身也应该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主动向高校反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学生定岗实习、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应有的便利。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进一步主动与学校建立教学团队,成立校企教学工作坊,及时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教学和培训。总之,企业在为自身创造效益的同时,也能承担起高校转型建设的社会责任,从而形成企业参与的长效机制。

(三)更新社会认知,营造转型发展氛围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能否成功推进,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更需要思想认知这个内生动力的转变。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学术型、研究型的大学毕业生仍处于优势地位,而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毕业生存在偏见与误解。一方面,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要加强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深入研究,转变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形成对高校转型的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和舆论优势,让社会大众进一步全面了解应用技术型高校,接纳应用技术型高校,从思想上认识到高校转型对自身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合理定位和顺利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大力宣传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顺利转型提供可行性依据。

三、推进高校重塑,把好微观要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核心任务和目标。高校要通过办学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多元协同机制等改革,为转型发展把好关键微观要点。

(一)建设师资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改革制度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师资。師资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师资。因此,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引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硕士、博士充实到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转型中教师素质整体不高、教师水平有限的难题。其次,要加强内在专任教师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工作坊、校际交流等方式让专任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应用性技能的重要性,定期选聘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项目培训、企业科研攻关,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最后,要加强行业内兼职教师的聘用,重点聘用行业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把行业企业先进的理念和实践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三个问题后,还应该注意做好相关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激励体系、职称评定体系,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广大教师努力增强自身能力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教学和实践的积极性,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双师型队伍建设稳定性,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沟通交流,构建多元协同机制

转型参与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交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构建多元协同机制也是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及解决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有效配方。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各具特色。为充分利用各地区特色和学科优势,发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积极性,可以构建区域共享和交流机制,推动不同院校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高校、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应发挥沟通优势,如企业与高校之间应提前相互沟通所需人才类型,有目的地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从而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链。

(三)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办学定位与目标

时代在发展变化,办学观念也应摒弃过去的传统和僵化,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办学成功的关键,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更需要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树立与时代发展、市场接轨、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变办学观念,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是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要求。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准确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是转型的先决条件,只有明确了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思路,转型才能有方向,转型才能有效果。反观国内应用技术型高校,其办学定位模糊,导致院校在发展过程模仿和跟风现象频发,追随传统学术型高校的发展道路,应用型院校名存实亡。依据社会潮流,盲目开设专业和课程,致使专业设置求全、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等问题突出,最终导致学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脱离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专科教育为辅的办学思路,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为办学目标,大力培养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尽其所能、尽其所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价值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活动只有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要素,也必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具体来说,在学科建设方面,结合地方资源、产业优势,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掌握学科发展规律,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设置灵活,且要具有针对性且必须经第三方认证。根据本地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产学用相结合。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依靠学校自身优势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形成本校的特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置应坚持实践和就业导向,在充分考虑就业岗位要求的同时,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现状,将专业课划分成若干不同的模块,学生根据不同岗位需要,选择学习不同的专业课内容。

参考文献:

[1]  池挺钦.高校应用型转型再探——基于政策文本的视角[J].高教学刊,2021,(12).

[2]  郭建如,刘彦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进展及其效果——基于组织转型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1,(9).

[3]  马燕,马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3).[责任编辑 文 远]

猜你喜欢

技术型新建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浅谈技术型管理者的成长修炼
浅析民办高校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钢琴课程的特点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