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抗疫合作 深化人文交流

2021-10-31徐豪

中国报道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韩两国韩国

徐豪

9月1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指导,中国外文局和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报道杂志社承办的第十三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今明两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明年将迎来中韩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新形势下,两国媒体应准确把握双边关系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担负起促进中韩友好发展的责任使命,聚焦共同关切,全面客观报道,传播理性声音,不断为中韩友好合作增砖添瓦。”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韩关系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新闻媒体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时代变化,在促进双方人文交流、扩大文化共识、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黄熙提出期待。

这是中韩主流媒体一年一度的机制化交流,双方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与往年一样,双方都坦诚相待,从携手抗疫到人文交流,从“萨德”“朝核问题”到“泡菜”“韩服”争议,推心置腹地说了不少真问题、真观点。

(一)

“三十而立”,明年将迎来中韩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如今,中韩两国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大关,人员往来步入1000万人次时代,相互投资累计近1000亿美元。“中韩两国关系正在迎来腾飞发展的新机遇。”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金汉圭说。

“中韩两国是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伙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过的那样,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友好近邻。去年中韩贸易额和1992年相比增加了38倍,充分体现了两国密不可分的关系。”黄熙表示。

“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新的机遇。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将与世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徐麟说。

中韩是彼此重要的经济伙伴,是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良好的中韩关系符合历史和时代大势,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过去长久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对韩国来说是重要的邻国,今后也是重要的友好邻国。希望双方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两国之间相互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东亚日报论说主干朴济均说。

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环球人物》杂志社总编辑谢湘表示,两国主流媒体要努力“拆墙”而不是“筑墙”,倡导“做大蛋糕”而不是“零和博弈”,弘扬“互利共赢”而不是“本国优先”,为促进中韩发展、亚洲振兴汇聚起更多的正能量。

中国经济网总裁何振红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尔研讨会上遇到一位韩国企业家,他讲起中国电商营销的分析和利用,讲到“种草”“拔草”,非常在行。他希望韩国企业能跟进学习中国的电商模式。“这充分说明中韩两国无论媒体还是企业界,都有非常强烈的交往愿望。同时也说明,经济新闻的传播、经济活动的交流,也是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中方会场主席台

金汉圭期望两国媒体为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努力。“‘中韩媒体高层对话在过去13年间,即使两国关系面临困难或者进入僵局,两国主流媒体同仁和政府高层人士也一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携手合作是中韩两国的共识。

中韩两国在疫情形势下保持高级别沟通,贸易往来逆势增长,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樹立了疫情背景下国与国交往的合作典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韩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实现抗疫合作与友好关系齐头并进,生动诠释了‘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邻里情谊和命运与共的理念。”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

“要实现疫情防控信息共享以及国家之间的共存和团结,媒体的配合与帮助尤为重要。追求实事求是的准确报道,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迅速报道国内外的消息,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我觉得这就是媒体真正的力量。”黄熙说。

对此,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表示,双方媒体要深化全媒体联动,拓展传播渠道,遭遇疫情以及重大的突发事件,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全媒体联动合作机制和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深化这个领域的合作。

与会媒体代表一致同意,对新冠病毒要科学、客观进行溯源调查。“新冠病毒源头尚不确定,个别国家‘甩锅、污蔑,严重扰乱疫情防控秩序。中韩媒体应秉持客观立场和科学精神,严谨准确传递信息,充分反映各方态度,同时共同构建便捷高效的合作机制。”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说。

韩方会场主席台 供图/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

“全球疫情防控战既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之战,也是维护世界繁荣发展之战,还是维护国际道义良知之战。”环球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吴绮敏在现场讲述了韩国驻武汉总领事姜承锡2020年2月20日乘坐装运韩国捐赠给武汉抗疫物资的货机“逆行”到武汉履新的故事,“友爱、团结、合作的阳光能够驱散阴霾”。

韩国日报论说委员李泰圭也讲了一个例子,一位韩国在野党候选人在公开场合提到“武汉肺炎”的谬论,韩国媒体对此进行严厉批评,指出这是非常错误的偏向词汇。“之后,在媒体上就不会看到这种词汇了。”

每日经济专务、韩国新闻放送编辑人协会会长徐洋远认为,以中韩两国为中心,有必要进行东北亚的“零疫区”建设。“在东北亚核心国家中,韩中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抗疫合作体系,现在我们把合作范围扩大到日本和朝鲜等东北亚国家显得非常重要。”

“在下一步的广泛抗疫活动当中,中韩两国媒体应进一步及时报道相关动态,客观反映情况,发出自身声音,加深彼此了解,充分体现出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说。

(三)

人文交流合作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双方媒体应以中韩文化交流年为契机,夯实文化互鉴基础,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增进民众文化理解,加深彼此全面客观认知,进一步放大文化交流年的正向效应,推动形成新时代中韩民众友好意识。”杜占元表示。

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文化交流是推动两国关系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的人文交流,尤其是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交流都在不断深入。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2003年在中国引起轰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副主任张晖当时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追剧。她对剧里的男主角扮演者池珍熙非常痴迷,觉得他高大魁伟,坚毅又不失温情。“后来我到韩国访问时,看到池珍熙的巨幅照片都忍不住尖叫起来。我说这个花絮其实是想说,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郭林表示,中韩不仅有共同的文化,友好的佳话,相似的历史遭遇,还有现实中谋求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在人文交流方面,双方的共同语言非常多,这是双方人文交流的底色和基础,也是优势和动力所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三国志》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最近有日本的公司开发了有关《三国志》的历史网游,很多青少年就通过它来学习《三国志》的历史背景,这种古典文学其实对青少年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SBS电视台报道本部长南相锡表示,流行文化、电影、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能够跨越各国语言的障碍。但是一定程度上,政策跟不上大众文化的变化。

中国外文局与21 世纪韩中交流协会签署合作协议。供图/21 世纪韩中交流协会

“希望两国媒体为促进中韩青年的交流、增进文化互鉴做出务实的努力,开展文化交流可以和而不同,要更多更好地阐释自身的文化,也要包容他者,以宽广的胸襟迎接美美与共。期待两国青年能把握是非曲直,坚守事实立场,传递亚洲声音,在团结协作中共同引领潮流。”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说。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表示,虽然互利互惠的经贸交流给中韩两国人民带来很大福祉,但由于历史经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还存在着相当脆弱的短板。两国的媒体应该肩负起责任,寻找更为有效的办法,夯实两国民意基础,推动民心相通。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表示,中韩媒体作为两国公共外交参与者,要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互尊互信、聚同化异的大原则,把握合作共赢、共创未来的大方向,更加客观理性地观察和报道两国之间的差异问题,放大友好的声音,做两国民心相通的催化剂。

在对话会现场,中国外文局与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人民网与韩国中央日报共同启动了“90后眼中的中韩友好合作”短视频大赛活动。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陈实表示,中韩两国关系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中韩媒体高层对话机制将继续为共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

(四)

有效增进相互了解、妥善管控分歧争论,是中韩双方都需做好的课题。

近30年来,中韩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但相互也存在一些文化误解和负面情绪。在迎来建交30周年的重要时刻,“两国要考虑的是对彼此的关怀和照顾”。

近年来,中韩网友不时在网上发生争议。亚洲日报论说委员、檀国大学教授金珍镐指出,要找到中韩之间由小矛盾变成大矛盾的原因,找到破解障碍的因素。比如有关“泡菜”或者“韩服”,涉及韩国核心文化,如果刺激到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引起反华的情绪。

“过去30年以来,双方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但韓国人老是以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现在的中国完全不同了,这就成了自尊心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这个观点来关注彼此。”金珍镐说,“中国有句俗话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有必要先‘备德来进行外交,不要刺激对方,如实报道现实,这方面媒体的责任非常重要。”

东亚日报论说主干朴济均则表示,韩国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缺乏一贯性,因“萨德入韩”“朝核问题”等因素影响,韩国政府对华态度不稳定,这会对两国国民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恶化。

本届对话会中方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我们更要对中韩友好抱有坚定的信心。加强中韩友好合作,特别是两国媒体的友好合作,增强双方年轻人对中韩友好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李拯宇介绍,为了推进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新华社和韩国媒体,包括中央日报、韩联社都有一些合作,比如在2020年底推出了“韩国专线”,每天以韩国语向韩国媒体提供45条文字、图片和视频稿件,而且还结合韩国关注的一些热点,组织专门报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误解是负面情绪的催化剂。韩联社编辑总局长李盛汉讲述了中国整治“饭圈文化”对韩国民众的影响,“近来,中国政府对无秩序、非理性的‘饭圈进行整治,对问题艺人也加强管制,这当然是正确的措施。但韩国的民众认为,这是不是要限制韩国的艺人?是不是想打压‘韩流文化?韩国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

“即使是客观合理的政策,以年轻人的眼光来看,有时候可能会被扭曲,或者小的部分被无限放大。所以,我们进行准确、深入的报道非常必要。”李盛汉说。

新华网常务副总编辑周红军表示,两国主流媒体有责任引导各方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着眼大局、着眼长远,发挥好“连心桥”的作用,客观公正报道事实,及时澄清不实传言,主动回应民众关切,减少民间误解误判,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为巩固民间友好、巩固中韩友谊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和而不同,这个话语我们都很熟悉。”本届对话会韩方主持人、中央日报主笔兼副社长李夏庆表示,中韩两国有儒家思想的共同点,文化底蕴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可以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在人文、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中韩两国韩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在韩国走马观花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中韩FTA框架下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思考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