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10-31徐丽君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青岛市服务业制造业

徐丽君

近年来,受工业投资下行、部分制造业产业链外迁等因素交织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的要求更加迫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对青岛市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和北方服务业中心起到重要支撑。日前,青岛市城阳区和海尔集团等3家企业获批全国首批试点区域和企业,借此将全市“两业融合”情况介绍如下。

一、“两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呈现出服务业主导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革。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驱动下,服务业内涵更加丰富、分工更加细化、业态更加多样、模式不断创新,在產业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主要动能、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和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截至2019年底,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53.9%,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但规模、效益、速度距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全球价值链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服务业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双重夹击,在此背景下,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是突破困局的重要举措。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所在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立足于强大的制造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后,一段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确立了优先发展服务业战略,大力发展“微笑曲线”两端产业。但最近几年全球经济界和各国政府开始重新重视先进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如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计划、美国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归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纵观各国“重振制造业”路径,无一例外全部提出服务业和制造业高端融合发展路径,实现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

(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服务业占比较高城市一般经济较为发达,以潍坊、青岛、上海三地为例,三市服务业占比分别为50.6%、60.9%、72.7%,服务业占比直接反映了城市经济总体情况。但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出现服务业比重上升、表面上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但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反而下降的现象,如印度、巴西等国家。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连年攀升,但真正实现经济高速、高质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需推进“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协同发展,以制造业高效率带动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反过来服务业利用专业化优势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

二、青岛市“两业融合”发展机遇

(一)“两业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9月1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要形成一批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至此,国家层面的“两业融合”战略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青岛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已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涵盖31个行业大类,家电、汽车、石化、食品等产业链的产值都超过千亿元,拥有海尔、海信、中车四方、青啤等一批世界知名制造业企业。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159.86亿元。近年来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最高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2019年,全市服务业贡献了全市55.2%的国内税收、67.3%的新增就业、78.5%的投资在建项目,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最重要引擎。涌现出海尔日日顺物流、世纪瑞丰、青岛银行、百洋医药等一批全国知名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双核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是青岛市“两业融合”的优势基础。

(三)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全面起势

2019年以来,青岛市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当前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带来新变化,工业互联网迎来加速起势发展的重大窗口机遇。今年青岛市将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作为城市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聚焦强化要素支撑、拓展应用领域和构建产业生态关键目标,发布了《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明确实现目标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将为“两业融合”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支撑,为全市融合场景、融合范围、融合质量全过程、全领域赋能。

(四)重点头部企业率先突破

聚焦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等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两业融合”典型业态和模式,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头部企业已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模式。海尔COSMO平台和海信智能家居示范平台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集成示范平台,中车四方智造云服务平台、海尔智能协同制造云服务平台、特锐德以智能充电网为核心的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获批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50余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已认定智能(互联)工厂25个、数字化车间50个、数字化生产线192个。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超过79,居全省首位。

三、青岛市“两业融合”短板与不足

(一)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青岛市“两业融合”主要依靠重点头部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及各种初创型企业在“两业融合”领域业务分散、场景单一,自身触网融合动力不强,尚未出台像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这样的推进政策,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相对不完善。“两业融合”深度发展主要依靠各类基础应用场景开放,目前政府数据整合共享和开放交易尚不充分,行业数据交易机制尚未建立。“两业融合”缺乏高质量的行业标准,众多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接口标准和规范,导致企业间、行业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导致了“两业融合”领域进入门槛过高,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猜你喜欢

青岛市服务业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