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林县生计方式与文化变迁

2021-10-30李秋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摘要:本文以上林县为例,梳理时间脉络发现该地生计方式由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圈养牲畜为辅转变为外出打工、农业生产、非洲采金等多种方式并存。生计方式的变化带来文化的变迁,人民衣食住行发生变化,娱乐方式多样化,交通发达,通婚半径扩大。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有一些传统的文化正在流逝,如语言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渐减少,集体互助观念减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经济、文化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留一些有益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关键词:上林县;生计方式;文化变迁

一、上林县的概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本县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此后隶属关系和轄境虽屡有变动,但县名历宋、元、明、清一直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林县初隶南宁专区专员公署。上林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大明山东麓,东北邻兴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县,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县城大丰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28公里。全县聚居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其中80%以上为壮族。1该地是壮族地区,存在一些传统的壮族饮食和文化。在清明节,上林人手工制作五色糯米饭,平时节日制作血肠。文化上主要有唐碑、猴鼓舞、渡河公等。

二、上林生计方式

(一)水稻种植

上林县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受大明山脉的阻挡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适合水稻等作物的生产。建国之前,该地一直进行水稻种植,辅之以鸡鸭鱼猪等家禽圈养,大部分都是自给自足。

(二)淘金活动

除此之外,该地黄金资源丰富,农民在种植水稻之余,也会在田梗或者河水冲积泥沙丰富的地区进行淘金活动。在80年代后,国家对黄金管控力度小,上林人民积极在当地进行黄金开采活动。据调查,上个世纪80年代大量的村民在

土地开采黄金,在村庄里出现米粉店的盛况。后来上林县政府出于环境考虑禁止开采黄金,上林人开始到东北淘金。加上国家对黄金管控力度加大,在东北淘金的上林人开始到非洲进行黄金开采。

(三)外出打工

建国后,当地人民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社,这一时期集体劳动和居住。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往内地,农村地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开始自发盈亏,上林人民热情高涨,积极从事水稻种植,与此同时,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之间的限制减少,农村地区的人民可以到城市务农和上学,这时候有部分上林人开始外出打工或者求学,这些外出打工者所获工资远远高于在农村种植水稻,他们回到村庄后衣着时髦,出手阔绰,刺激了正在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渐渐地开始有大规模的上林人到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打工。

(四)果蔬种植

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很多农村地区存在很多荒地。2010年前后,部分具有商业眼光的人开始承包农村的荒地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种植,进行售卖和开展农家乐,主要是柑橘园、火龙果基地、蔬菜基地等。目前在上林县,大部分土地都承包给生产商,只有少部分农村自留地进行水稻种植。

目前上林县的生计方式主要为:1、外出打工,2、非洲采金,3、自主创业,4、农业生产,5、不稳定工作者。从改革开放到至今,上林县的生计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圈养牲畜为辅转变为外出打工、农业生产、非洲采金等多种方式并存,带动了文化的变迁。

三、上林县社会文化变迁

(一)饮食结构的变化

饮食结构的变化,壮族饮食习惯是以大米为主食。然而,壮族饮食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2上林县作为传统壮族居住地情况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前,民国年间,巷贤,明亮、白圩、澄泰、三里、大丰、西燕一带平原地区,种中稻,大部分农户年景好时早餐吃粥,午、晚餐吃饭;歉收年则早、晚餐吃粥,午餐吃饭。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现在人们早上还是选择喝粥,白天和晚上吃米饭或者米饭,肉类不局限于重大节日才能食用,在日常生活中肉类出现在餐桌上。目前,肉类供应充足,人民也支付得起。人民已经不局限与食用肉类,饮食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民选择到餐馆就餐。晚上到餐馆吃饭或者到烧烤摊吃烧烤成为一种时髦,很多人以能请朋友或者亲戚到餐馆和烧烤店就餐为豪。从上林饮食结构的变化,我们能看到随着生计方式的变化,村民财富增加,在饮食支出增加,说明生计方式的变迁影响人民饮食习惯。

(二)居住格局的变化

居住格局的变化,在大规模的外出务工之前,上林的房子保留了壮族特色,一般是一层楼,建筑材料一般使用泥土和瓦,上面是用瓦做成三角形的屋顶下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房子。从门口走进房屋一般中间是大堂,摆放一张桌子,桌子有专门供奉祖先的容器,大堂的左右两边是房间。房屋没有厕所,人民需要使用厕所都需要去公厕,公厕因为无人打扫卫生质量很差。在人们外出打工和非洲采金赚钱后,大量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早期的房子都是用白转和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很少装修,最低是一层,大部分是两层,在男性娶媳妇才会在房子外面涂一层白色的石灰。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林的房子越建越豪华,外面都和城市一样装修豪华,里面也有各自现代的家具沙发、微波炉、唱歌装备等。很多农村的房子已经修建的非常漂亮,已经不能通过房屋判断该地是否是壮族人民的建筑。随着人民生活条件变好,虽然在农村建立了漂亮的楼房,出于对孩子的教育的考虑和生意还是选择到县城购买房子居住。

(三)交通方式的转变

交通方式的转变,刚建国时,经济落后,工业凋敝,人民出行一般依靠脚力,随着经济好转,少数富裕人家可以拥有凤凰牌的自行车,拥有自行车在当时是一件时髦的时期。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可以独立生产自行车,因此自行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上林也不例外。20世纪初,国家大力推广摩托车和电动车,农村地区摩托车电车开始普及,人民出行更加便利。现在,人民外出打工和到非洲淘金挣钱后,很多家庭拥有了小轿车,少数富裕的人家购买宝马、路虎、奥迪、玛莎拉蒂等名车。车多容易出现拥堵,带来停车问题。人民平时过节日大量选择回老家和亲戚一起度过,就会出现无位停车的现象。从婚礼的出现中也能感受到交通方式的转变,建国之前,人民结婚主要依靠人力八抬大轿请新娘进门,上个世纪80-90年代,人民结婚主要依靠自行车接送,20世纪初人民结婚就使用小轿车去接亲。

(四)娱乐方式的转变

娱乐方式的转变,由单一变成多样。以前人们除了种田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人们到非洲淘金有钱后,一些人在家里买话筒,卡拉OK设备,以前只能在ktv唱歌,现在在家里也可以唱歌。“衣锦还乡的上林人不仅投资家乡,修建酒店,并且还捐资助学,筹建戏台、篮球场、乒乓球台等。”4淘金者捐钱在村寨和城镇建立了篮球场和戏台,白天一些小孩放学后,可以在篮球场打篮球,晚上妇女可以在戏台跳舞。每年春节,他们时常筹钱搞文体活动等平时节日,比如重阳节、春节等,因为一些老年人比较喜欢看演剧,一些淘金有钱捐钱给村里请戏剧演员来村里的戏台唱戏。人们平时也会抽空团聚在一起,比如“姑娘回娘家活动”等,而村里的篮球场和戏台正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场地。

(五)婚姻的变化

通婚半径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林因为交通落后,与外界接触较少,通婚的范围一般是村与村的通婚,随着改革开放,上林县人大部分到广东、浙江等地打工,有一部分淘金者到达云南、黑龙江、新疆等地淘金。一批适婚男青年在外出工作时选择和自己联系较多的同事结为夫妻,通婚半径由原来的村与村之间转变为跨省婚姻。在上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婚姻上还出现了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之处,那就是上林人到非洲务工时,与当地黑人女性接触频繁而成为伴侣。相对比国内高额的彩礼和结婚费用,与一名非洲女性结婚只需要给与女方父母5千到1万,中国男性就可以与黑人女性结婚,目前在上林地区已经有10几例中国男性和非洲女性结婚,并且也出现了混血儿童现在。从以上我们能看出上林人的婚姻从村与村转变为跨省到跨国,通婚半径在变大。

(六)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使用壮语的人数在减少。历史上,壮族虽然未形成自己统一和独立的文字,但具有统一的民族语言———壮语。5上林是壮族聚居地,人民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是壮语,但没有文字。语言一直通过时代口口相传保留下来。随着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人们发现在城市中工作沟通遇到障碍,因为城市里的人来自不同地区,一般采用大家普遍接受的语言进行沟通,那就是普通话,对于从小讲壮语的上林人听不懂普通话,因此不能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一部分开始认为讲壮语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他们开始学习普通话,在工作中减少对壮语的使用。在国家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后,人民越来越愿意接受普通话,在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学习壮语,学习普通话相对吃力,同时收到壮语的影响,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当地人称之为“夹壮”,非壮语地区的人民也听不懂这类的普通话,因此有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壮语。小孩从小在普通话语境下长大,外出读书也是使用普通话,慢慢地使用壮语的人数越来越少。最后,外出打工也促进跨县省婚姻的出现,部分外地媳妇认为壮语难听,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学习壮语,因此目前上林县地区使用壮语的人正在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七)集体互助观念的变化

集体互助观念的转变,在农村生老病死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如新生婴儿出生到满月时需要办理满月酒,男女结婚时需要办理婚宴,老人去世要办葬礼。在上林举办这些仪式时都需要宴请亲朋好友,这时候就需要人帮忙,按照惯例是有直系亲属和举办方的邻居进行操办。在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在农闲之余无事可做,加上自家办理这些仪式也需要帮忙,出于人情的考虑,非常积极参与相关仪式。同时,这个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团圆的机会,人们可以通过交谈进行信息交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人们为了挣钱,不再热衷参与这些活动。在以前人民建立新房时需要乡邻帮忙打地基,主人家只需提供饭菜不用出钱。目前很多村庄建新房时,已经不是帮忙的形式了而是需要提供工钱。以前的乡土中国是讲究人情往来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人情味越来越淡。人民更多从经济的角度去考量应不应该提供帮助。

结语

上林县的生计方式由原来的种植水稻为主,养殖家畜和在田地淘金为辅,变为在家务农、外出打工、国外采金三者并列的生计方式,生计方式的变迁带来了文化的变迁,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住格局、饮食结构、交通方式等发生转变,这对人民来说,改善了生活条件。但是一些传统的文化正在流逝,如语言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渐减少,财富观念由节约变为攀比和过度消费,集体互助观念减弱,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时与文化相适应,去保留传统文化中一些精华的东西,如人民集体互助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民的精神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相适应,这是再好不过了。

参考文献

[1]上林县政府.上林县政府网站[EB/OL].http://www.shanglin.gov.cn/,2015-05-18.

[2]韦月成.历史的转折:一个壮族移民新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3]上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林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15.

[4]莫义君.广西上林县国外淘金人员的情况调查报告[EB/OL].加纳华人传媒,2015-9-23.

[5]罗家珩,郑一省.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壮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基于中越边境地区ND屯的田野考察[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111-118.

[6]刘坚.从水稻到沃柑:一个村落生计方式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J].农业考古,2019(06):115-123.

[7]李娟.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瑶族生计方式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9.

[8]玉时阶.美国瑶族生计方式的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35-38.

[9]韦月成.历史的转折:一个壮族移民新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10]郑宇,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2):73-78.

注释

1上林县政府.上林县政府网站[EB/OL].http://www.shanglin.gov.cn/,2015-05-18.

2韦月成.历史的转折:一个壮族移民新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3上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林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15.

4莫义君.广西上林县国外淘金人员的情况调查报告[EB/OL].加纳华人传媒,2015-9-23.

5罗家珩,郑一省.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壮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基于中越邊境地区ND屯的田野考察[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111-118.

作者简介

李秋萍(1993——),女,壮族,广西南宁上林,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