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对小茴香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021-10-30吴之涛高正睿张英英王兴宏杨克泽马金慧任宝仓魏玉杰

西北农业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茴香吡唑根腐病

吴之涛,高正睿,张英英,王兴宏,杨克泽,马金慧,任宝仓,魏玉杰

(1.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甘肃省特种药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安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 733006;2.甘肃省亚盛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饮马分公司,甘肃玉门 735218)

小茴香为伞形科茴香属植物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国内主要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栽培[1]。一般株高60~140cm,分支7~12个,全生育期130d左右,其种子黄褐色,呈长圆卵形,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既是一种香辛料,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记载,小茴香味辛性温,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2]。小茴香生长耐盐碱、干旱,同时具备药食兼用的特性,经济价值较高,特别适宜于西北地区种植。但长期连作造成小茴香根际有毒分泌物积累,土壤细菌数量减少,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形成连作障碍[3-4],加重了小茴香病害的发生,尤其是根腐病的发生日益严重。田间生产中小茴香的发病类型主要有黄化萎蔫型和青枯萎蔫型两种,一般年份发病率20%~30%,重者达50%~6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目前关于小茴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方式[5]、果实的化学成分鉴定[6]、生物活性和挥发油提取等方面[7],对茴香病害化学防治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由于当前小茴香在抗性育种方面水平较低,生产上小茴香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因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等特点,在田间生产中广泛应用。考虑到小茴香药食同源的特性,选用药剂毒性强、剂量大、田间降解速度慢将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另外,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不仅能使药剂快速到达作用靶标,杀死靶标病原菌,增加防治效果,同时也能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因此,筛选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适宜的剂量及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对防治小茴香根腐病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报道,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8],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强内吸活性[9],对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毒力[10]。精甲·咯菌腈是新型的非内吸性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安全、低毒、高效、广谱,对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类的多种病原菌均有较好防效[11]。氟酰 羟·苯甲唑属于全新一代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广谱、高效、持久、稳定,对灰霉菌、镰刀菌、菌核病菌等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笔者前期从甘肃省国营饮马农场采集典型发病植株进行病原分离,初步鉴定主要致病菌为腐皮镰刀菌、厚垣镰刀菌和一种不产孢的未知真菌,上述杀菌剂在防治小茴香根腐病上均未见报道。在实验室初步研究发现吡唑醚菌酯、精甲·咯菌腈和氟酰 羟·苯甲唑对小茴香根腐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但在田间防效、施药方法和对小茴香安全性等方面未进行深入探讨。为此,本试验通过不同药剂拌种、拌种+喷雾两种施药方式对生产中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该地区小茴香种子萌发安全、促生防病高效的杀菌剂和防治方法,为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国营饮马农场移民三队(92°02′09″E,40°43′06″N),海拔1 419 m,年平均降水75 mm,年蒸发量2 511 mm,年平均气温 7.6 ℃,无霜期140~160 d左右。耕地土壤为碱性砂壤土,耕层土壤碱解氮58.5 mg/kg,速效磷16.0 mg/kg,速效钾120.0 mg/kg。前茬作物为葫芦,供试小茴香品种为‘天祥茴香王’。

1.2 试验设计

1.2.1 药剂拌种试验 设3个处理。处理1: 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 mL/kg种子;处理2: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1 mL/kg种子,拌种药水比为1∶2.5;处理3(CK):清水拌种。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45 m2(15 m×3 m),于2019年4月10日播种,播种量22.5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

1.2.2 药剂喷雾试验 采用药剂拌种结合小茴香分枝抽薹期(6月5日左右)和开花期(6月20日左右)田间喷雾的施药方式,共设置7个处理。处理1: 6.25%精甲·咯菌腈拌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利民化工有限公司);处理2: 6.25%精甲·咯菌腈拌种+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处理3:6.25%精甲·咯菌腈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处理4:18%吡唑醚菌酯拌种+80%代森锰锌;处理5:18%吡唑醚菌酯拌种+32.5%苯甲·嘧菌酯;处理6:18%吡唑醚菌酯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处理7(CK):清水喷雾。80%代森锰锌喷雾量为50 g/667m2,32.5%苯甲·嘧菌酯喷雾量为30 g/667m2,20%氟酰羟·苯甲唑喷雾量为15 g/667m2。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45 m2(15 m×3 m),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6月当地月平均气温22 ℃,降水偏少,施药当天最高气温28 ℃,天气晴朗无风,施药于傍晚进行,施药后24 h内无降雨。

1.3 调查方法

1.3.1 小茴香出苗、发病情况调查 于5月20日调查拌种药剂对小茴香出苗的影响,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个点,每个点调查10株,统计出苗率和发病情况。

出苗率=出苗数/调查总株数×100%

1.3.2 不同施药方式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效 分别在小茴香开花期(6月20日左右)、结实期(8月3日左右)调查各小区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病情况,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0株,根据发病的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病情分级标准如下[12]:

0级:植株生长正常,无病;1级:部分根部变黑,根长稍短,地上部分枝条变黄,株高正常;2级:根部全部变黑,根长为健株的约1/2,地上部整株变黄,植株略矮小;3级:根部全部变黑,根长为健株的约1/4~1/3,地上部整株变黄枯死,植株矮化明显。

病情指数=[∑(病级代表值×株数)]/(最高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 =(对照病情指数-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3.3 不同药剂拌种+喷雾施药方式对小茴香产量的影响 在收获期,每个小区随机调查30株考种,分别测定株高、单株分支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小区实收后计产,根据小区面积折算 产量。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空白对照区产量)/空白对照区产量×100%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显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茴香出苗的影响

2019年5月20日调查小茴香出苗率。结果显示(表1):2种药剂拌种处理后出苗率均高于对照,其中6.25%精甲·咯菌腈拌种出苗率最高,为97.33%,与对照差异显著,2种药剂对小茴香出苗均安全。拌种处理后小茴香苗期发病率均低于对照,其中6.25%精甲·咯菌腈拌种发病率最低,为4.67%。

2.2 不同药剂拌种处理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在开花期和结实期分别调查2种药剂拌种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表2):18%吡唑醚菌酯的防效为54.84%和27.74%,与对照相比防治效果达到显著水平;6.25%精 甲·咯菌腈的防效为45.16%和18.71%。由此可见,2种药剂拌种对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8%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优于 6.25%精甲·咯菌腈。

表2 药剂拌种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效Table 2 Control effect of seed dressing with fungicide on root rot of fennel

2.3 田间拌种+喷雾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 效果

在开花期和结实期调查药剂拌种与喷雾组合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表3):在开花期,6种处理对小茴香根腐病防效的提高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的防效为 52.63%~73.68%,其中18%吡唑醚菌酯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防效最高,为73.68%。在结实期,6.25%精甲·咯菌腈拌种基础上喷雾 32.5%苯甲·嘧菌酯和20%氟酰羟·苯甲唑、18%吡唑醚菌酯拌种基础上喷雾20%氟酰 羟·苯甲唑的防效较对照显著,分别为41.46%、 50.00%和51.11%。总体来说,从开花期到结实期不同药剂喷雾防治根腐病的防效均有所降低,喷施20%氟酰羟·苯甲唑的防效优于32.5%苯甲·嘧菌酯和80%代森锰锌。

表3 拌种+喷雾处理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Table 3 Control effect of seed dressing+spraying method on root rot of fennel

2.4 不同药剂组合对小茴香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在收获期调查药剂拌种与喷雾组合对小茴香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表4):不同药剂组合处理对小茴香株高、单株分支数、单株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18%吡唑醚菌酯拌种基础上喷雾20%氟酰羟·苯甲唑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最优,分别较对照增加22.86%、37.36%、21.95%和44.94%。各处理均有一定程度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4.09%~13.83%,18%吡唑醚菌酯、6.25%精甲·咯菌腈拌种基础上喷雾20%氟酰羟·苯甲唑的增产效果均优于32.5%苯甲·嘧菌酯和80%代森锰锌,其中18%吡唑醚菌酯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 6.25%精甲·咯菌腈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和18%吡唑醚菌酯拌种+32.5%苯甲·嘧菌酯处理增产率较高,分别为13.83%、11.33%和 10.74%,三者差异不显著,分别与对照差异显著。6.25%精甲·咯菌腈拌种+80%代森锰锌处理增产率较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3 讨论与结论

在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中,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但由于该病原的遗传基础复杂,缺乏有效的抗源,使得生产中种植的品种多为易感病品种。同时,小茴香作为药用植物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其化感自毒作用严重,根系分泌物含量增加,多样性逐渐减少,使得根际微生物群落失调,植株抗逆能力下降对植株的生物膜系统及保护酶系统造成损害,根腐病发生日益加重[13-14],一些农业措施如轮作、合理施肥、灌溉等可以缓解病害发生,但效果十分有限且实际生产中难以应用推广,在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生及流行,因此筛选高效、安全的药剂和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防止小茴香受根腐病危害的重要保障。

目前,农业生产中药剂拌种在作物病害防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不仅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土传病原菌侵染,减少种传病原菌携带量,而且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咯菌腈、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对镰刀菌、棒孢菌、黄枝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15-18]。本试验选用6.25%精甲·咯菌腈和18%吡唑醚菌酯对小茴香进行拌种处理,发现2种药剂对小茴香出苗均安全。在苗期,6.25%精甲·咯菌腈拌种发病率最低,可能与作为有效成分的咯菌腈具有保护性有关,能够快速识别并抑制土壤和种子表面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在开花期,18%吡唑醚菌酯处理防效最高,为54.8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可能与吡唑醚菌酯具有内吸传导、广谱抑菌作用有关,尤其对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结实期,2种药剂处理的防效均降低,可能是因为药剂主要成分在土壤中的降解造成的。

小茴香生长周期较长,生长后期拌种药剂有效成分在土壤中逐渐降解,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小茴香根腐病,本研究采用药剂拌种配合不同时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单独药剂拌种相比,拌种+喷雾的防治方式更能有效地防治根腐病。在开花期,18%吡唑醚菌酯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防效最高,为73.68%,可能是因为20%氟酰羟·苯甲唑的主要成分氟唑菌酰羟胺化学结构中特有的吡唑羧基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对灰霉菌、镰刀菌、菌核病菌等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且化学结构的亲脂特性能够使防效保持更持久。从开花期到结实期3种喷雾药剂的防效均下降,这可能与生长后期降水增多、土壤中病原菌积累、不同药剂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关,导致环境和病原菌压力对药效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本试验还研究拌种+喷雾方式对小茴香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8%吡唑醚菌酯拌种基础上,喷雾32.5%苯甲·嘧菌酯和20%氟酰羟·苯甲唑可以更好地促进小茴香的生长发育,其中喷雾20%氟酰羟·苯甲唑小茴香的株高、单株分支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推测增产的原因可能是吡唑醚菌酯提高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同时也能降低乙烯的合成,从而减缓植物的衰老,此外20%氟酰羟·苯甲唑对小茴香根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与陈雨等[19]、曹海潮等[20]报道的吡唑醚菌酯对大豆炭疽病、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病增产作用相一致。因此,在生产中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药剂喷雾的防治方式,喷雾药剂应具备杀菌广谱、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等特点,其中18%吡唑醚菌酯+20%氟酰羟·苯甲唑对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效较好,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在考虑药剂对环境和植株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拌种药剂剂量,提前喷雾时期。

猜你喜欢

小茴香吡唑根腐病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小茴香可缓解颈椎不适
小茴香购销平稳
枕边常备小茴香,缓解失眠护颈椎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巧用小茴香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