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壁画与可交互社区建设

2021-10-27史跃军

传媒 2021年1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交互设计

史跃军

摘要:随着新兴科技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壁画这一古老的绘画形式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成为建设可交互社区的新着眼点。本文从壁画的公共艺术属性入手,对数字化壁画的交互属性进行溯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壁画的发展及其在可交互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并指出数字化壁画将通过与社区环境、社区居民的交互,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功能,进而为建设富有创意的、可沟通的城市空间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数字化壁画 可交互社区 公共艺术 交互设计

壁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同时代的壁画是对人类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既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又具有建筑装饰与美化功能,是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平面设计的方式有了重大变革,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向。壁画艺术借助新技术,顺势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无论是运用3D、VR等技术对古代壁画的数字化再现,还是直接利用CS、CAD等专业绘画软件创作的数码壁画图像,都对智慧化城市的打造、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及民众审美品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发展日益重视硬件之外的可交互社区(Interactive Community)建设,与传统社区相比,可交互社区具有更多维度、更全龄化的立体式交互场景,是以人为本、可持续更新的、能够迸发出更强的社交活力的社区公共空间。可交互社区的建立契合了人们追求创新与寻求互动的精神需求,能够实现居民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互联与共生共融,是未来社区建设的趋势。作为以社会性、互动性见长的艺术形式,数字壁画已普遍应用于地铁、商超、学校、剧院、住宅区等场景,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越来越多的数字壁画被应用于社区,通过弥补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上的不足,增强社区的交互性,成为建设具有人文温度社区和增强社区与城市交互的新方法。

一、传统壁画的潜在交互属性

与水墨画、工笔画等其他更注重私人收藏性质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同,壁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强大的互动属性。鲁迅先生在《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一文中说:“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宅邸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因此,壁画是最具大众性、公共性、社会性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最早具备公共艺术(Public Art)属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王洪义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提出,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文化艺术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大众参与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虽然公共艺术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公共領域”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后,才第一次被提出,但结合其三要素,观察壁画艺术的特点,可以发现壁画从始至终都是一门处在公共领域、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艺术门类。一方面,壁画需要以建筑为依托,主要绘制于洞窟、岩壁、寺观和墓葬等空间场所,除墓葬外,这些场所在当时都属于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因此,壁画作为在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一直以来都具有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壁画的本质是一种带有宣教意味的图像传播。

岩画可以算作最早期的壁画,主要记录的是虫鱼鸟兽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场景,展现的是先民较为朴素、自然的想法观念,没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从远古时代后期的图腾壁画开始,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弘扬宗教教义与维护皇权的壁画,到近现代宣传革命、鼓舞斗志的新型壁画,再到当今包罗万象的主题壁画创作,其绘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画作内容并领会其深刻内涵,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

传统壁画虽然受到地域和技术的限制,在传播广度与精度上存在较多局限,但其公共艺术的特质,为日后数字化壁画展现交互属性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壁画广泛分布于公共场合的特点,为其交互性的发挥提供了开放协作的平台,扩大了参与交互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公共性决定了壁画的创作必然需要迎合大众审美、体现大众意识,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这能够促使受众自愿地参与到艺术的欣赏、理解、讨论甚至再创造之中,进而催生出交互属性。

二、壁画的数字化呈现及其交互应用场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具有虚拟、互动、共享与开放等特点的新媒体开始介入壁画,交互属性与艺术属性开始深度融合。近年来,数字化壁画的内容题材不再局限于宗教、政治,而是扩展到环保、人物、风景、抽象元素等诸多领域。从建筑物到电子屏幕,从画笔到手绘板,数字化壁画的创作突破了载体和材料的藩篱,变得更加便利;壁画的叙事模式也由原来单纯的通过文字、图像等途径的表达转向由多媒体技术支持的数字化表达;LED电子大屏、全息影像代替了原来的岩壁、穹顶,壁画对建筑物的依赖性被大大削弱……壁画经过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进入到城市公共领域,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逐渐展现出强大的交互潜力。

目前,常见的数字化壁画形式主要是运用摄影采集技术、3D投影、全息技术、VR动捕技术对传统壁画进行数字化呈现,将传统的设计元素渗透于现代交互设计的作品之中,打破传统静态的、点到面的传播方式,实现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2020年7月1日,山西博物院首个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开展,游客点击画面上的人物,可以跳出对话,也可以点击听“狄大人”讲述故事。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给壁画里面的人物进行换装,也可以通过AR和自己喜欢的壁画合影,扫二维码带走。

2021年5月17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正式上线,观众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终端上,利用触屏、鼠标等简单操作,在语音和菜单提示下即可参与体验壁画修复工作的各个步骤。混合模式的展示和互动,让壁画的展示更加生动、立体。壁画的互动参与平台及后台对观众观展的回访统计,为更加准确把握观众的兴趣点,提升虚拟交互与体验设计水平提供了依据。

美国华盛顿大学于2014年在校园里选择了25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壁画,进行交互式数字显示技术的改造,观众点击壁画可以选择相关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了解教师的课程、节目甚至是音乐表演,屏幕根据观众的触屏显示呈现与绘画融为一体的户外壁画景象。

三、数字化壁画在可交互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从传统壁画到数字化壁画,壁画这门艺术在应用场景与载体上实现了巨大突破。其应用场景的涵盖范围已经十分广泛,包括地铁、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剧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以及城市地标、商超等大型建筑物。大到LED大屏幕、反光板、幕布、有机玻璃,小到人們手里的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可以成为数字化壁画的载体。数字化壁画的广泛应用,为增强社区交互性提供了新兴场景。

1.数字化壁画与社区环境的整体交互,创造了共生和谐的互动场景。传统壁画和建筑由于其彼此共同含有的坚固耐久性和相互依附性而保持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相较于传统壁画,数字壁画的依附介质虽然有了较大改变,但与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依然存在。壁画需要环境、环境需要壁画,壁画与建筑、社会、人有机结合,共同形成互相依存的交互空间,成为壁画区别于其他绘画语言形式最显著的特点。社区环境为数字化壁画提供了隐形规定性,对壁画的创作和投放具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数字化壁画布局需要结合社区环境,遵循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考虑恰当的壁画题材、内容、构图、色调等要素,以最大化地发挥出公共交互艺术的社会功能。可交互社区包罗万象,教育区、餐饮区、娱乐区、住宅区、办公区等对壁画都有着各自的具体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社区场所,处理好环境与艺术之间的交织关系。例如,在办公区不宜投放包含过多色彩元素和闪动效果的数字壁画,而在娱乐区,则可以选择一些前卫的作品进行投放,来增强场所的现代感。

2.数字化壁画有效强化社区互动氛围,使社区从固态建筑向交互空间转型延伸。数字壁画可以对社区环境产生能动作用,通过弥补社区建筑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方面的不足,对空间进行全新设计和创作,使整个社区环境从固态转向生动。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壁画艺术中的应用,壁画逐步由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这种艺术与技术碰撞而擦出的火花,让壁画展现出更多元、更复杂的内容,如球幕壁画、动画型壁画、3D沉浸式壁画等,这些“活起来”的壁画为社区营造出极具现代感的氛围,拉近了人群和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距离。

3.强化人的主体性,数字化壁画凸显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艺术创作是为了创造在想象中得以存在的事物,从而满足人们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是本质的感觉需要。壁画的创作、欣赏和评价都离不开人,人的需求决定了壁画的形态,壁画的形态设计不是为了形态本身,而是为了给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交互艺术,数字壁画能够在人与艺术作品之间创造和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其在可交互社区的应用,能够大大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与互动感,进而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站在创造者视角还是观赏者视角,数字壁画的设计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对数字壁画的复制者或原创作者而言,他们的制作或绘制工具主要是数码相机、扫描仪、手绘板等高科技产品,不再受到传统创作工具和创作空间的限制,创作者被给予了最大的自由和试错机会,创作灵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另一方面,数字化壁画中包含的交互设计,使得数字化壁画观赏者可通过触屏、肢体移动、扫描等方式,实现画面的放大、缩小、切换甚至是投屏一类更为复杂的操作,建立起社区居民与数字壁画之间更加多向、对等、全面的信息反馈系统。在不断地“输入—反馈”的交互过程中,观赏者成为主动的选择者,自我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证。

4.延伸人际互动,数字化壁画构建泛在互动社区。数字壁画利用交互技术,让居民体会到了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让其产生了自己也在参与创作的主体意识,拉近了作品与居民的距离并使其产生共鸣。行为心理学的理论能够为数字化壁画的交互体验提供理论基础。社区居民观赏壁画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视、听、触、想等多个感官发现符合心灵回应的事物的过程。当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满足人的行为心理和精神需要时,便会极大地刺激感官,引起人舒适的反应。数字化壁画拓宽了社区人流的视觉感受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利于社区居民幸福感、舒适感的提升,从而对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数字化壁画是经过新媒体技术加工改造过的艺术作品,实质上已经具备了媒介属性,它借由全新的互动机制,促进人与环境、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向着更辽阔的空间发展。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已具备媒介属性的数字壁画通过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带给观赏者亦真亦幻、虚实相映、身临其境的即视感受,刺激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实现了人的眼、耳、手甚至是大脑的延伸,形成了泛在的社区互动场景。

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实际的技术软件到抽象的互动关系,数字化壁画以其强大的交互作用,给社区环境和社区居民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进而为建设富有创意的可交互社区提供了新接触点,使城市空间不再是钢筋水泥森林,而是可沟通的互动城市。

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楚文化凤纹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04).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3]王岩松.媒介多元介入的壁画形态研究——以 1979 年以来的中国壁画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16.

[4]滕夙宏,李伟佳,刘韦伟.新媒体传播下城市文化在地铁场景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3).

[5]高海军,吕江.地铁空间内部“表皮设计”——电子屏及全息影像在地铁壁画中的运用探索[J].设计,2020(02).

[6]齐敬峰.壁画与环境的交互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7]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刘烨.壁画宜人化设计研究[EB/OL].(2005-05-02)[2021-08-01].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 penv_3113/2005-05/1115013707.html.

[9]吴珂.交互设计在城市夜景景观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21(04).

[10]张爱华,孟开元.数字媒体环境下古典名画的展示传播研究——以《清明上河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交互设计
浅谈交互设计流程中的视觉因素
超数字化: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