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2016-11-18王添羽刘彦王倩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添羽 刘彦 王倩

摘 要:在十二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逐步被很多人所关注与研究。尤其是通过合理的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开发与利用重塑其在当下的物质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更利于其主动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从工业设计设计的角度为切入点,选择以“古琴”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谱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设计实践案例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琴;减字谱;交互设计

0 引言

我国是非遗大国,但因其不依附于任何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特性,它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古琴艺术是传统文人音乐的典型,它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律等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得名“琴学”。作为自古沿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古琴本身就具有极其重大的研究价值,高原清幽的音质,顺从了古代文人骚客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太古遗音》一书是中国最早将古琴的样式收入的古籍,后来直至清代著有《五知斋琴谱》,其中所记载编纳的琴式已经达到了五十余种。古琴从最初单一的外形随着历史变迁一路演变至今,见证了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学的演进,有仲尼、落霞、伏羲、蕉叶等式样,每个形态都蕴含着中国古代百家各派的哲理,复杂的结构与优雅的琴身也与繁琐的斫琴工艺密不可分。斫琴工艺与减字谱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倡导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新科技与新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研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对古琴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使古琴艺术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为古琴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1 主题

1.1 选题范围

古琴作为人文音乐的标志,其斫琴工艺与减字谱都在非遗之列。不同于其他,古琴不依赖五线谱与简谱,由特有的减字谱来记录(如图1),这类乐谱更像是一种字符,只记弹奏指法与音位,不记音高,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弹奏方式,即对应一个音,这些字谱都从古代汉字简化而来,灵活多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而古琴的斫琴工艺更是严密精细。为了将这些古琴文化更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来,设计组选取了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古琴音乐可视化互动。音乐可视化是将抽象的音乐变化借由一些物质形态发生的相应改变来达到可视的目的,国内外已有优秀的案例。同样,音乐可视化也可用于古琴的弹奏中。古人弹奏古琴最讲究心境与意境,所以设想在人们弹奏或者细微的触碰之下,借用投影技术,将画面投影在琴桌上,琴桌上的图画与景物随韵律改变,涟漪荡漾、惊起鸥鹭、云层翻涌,营造出“天”“地”“人”三声相辅相成的效果,让弹奏者身临其境。

评价:

可视化对于任何一种乐器的音律都适用,能够形象地传达声音讯息,运用“通感”的手段来实现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

第二,古琴减字谱教学装置。减字谱,是通过汉字的简化与拼凑而得来的(如图2),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含义,各部分相加能得到千百种不同的组合,相较于常用的以音记谱的五线谱或者简谱,减字谱无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伟大记谱方式,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在艺术方面的极高造诣与哲学领悟。

古琴的弹奏一共用到了除两手小指以外的所有八根手指,而左右手的分工也不尽相同,右手的手指都有两个基本指法,即向内与向外两个方向弹奏,不同手指弹奏不同的方向也有不同的指法名称,如右手食指向内弹拨,称为“抹”,反之向外弹,称之为“挑”,还有一些是由这些基本指法组成的,根据发声的快慢、弹奏的节奏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识谱到能够根据谱子流畅 完整地弹奏,需要花费数年来练习与精进,其中多数为儿童,而学琴对他们来说相当枯燥,而弹奏古琴需要沉稳的心性,所以对初学者而言,需要让这个时期尽量快速而高效地度过,这样一来耐心尚未消磨殆尽,对古琴的热情也正高涨。所以如果能够在弹奏古琴之时让人知道这个音能够用哪几个字符弹奏出来,将所有可能性一一列举,便能举一反三,更快地更系统地在脑内进行字符的归纳整理;对于需要谱曲的古琴家而言,谱曲一般都是两个人进行的,一人负责弹奏,一人负责记录指法音律,但如果利用相同地技术,即弹奏者在古琴上谱曲,所用到的指法与所在音位能够快速被识别出相应字符并进行保存,待弹奏完成后对自动监测出的减字谱子稍作调节或加注,这样便可实现一人的谱曲,大大提高编曲效率。

评价:

若能整理出一套减字谱与音高的完整体系,对于古琴的研究与探索无疑是一大跨越,对于“琴学”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三,斫琴、结构及减字谱互动展示。斫琴工艺是鉴定一把琴优劣的关键,挑木备材、制胚、掏槽腹、上徽位、栓弦足足上百个步骤,环环相扣,每次加工都需要自然风干,如果以古法制琴,根据所在地域的不同,每出产一匹琴需要一到三年时间。木材以百年房梁为优选,木性稳定,音质松透易保存。木材讲究阴阳之分,其中蕴含的阴阳之理也不可忽视,一般琴面用桐木或杉木,古人讲究因材而斫,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木材软硬程度也不同,软作阳,硬作阴;木质另外的评判规则为木质轻、松透、有脆性、打磨后光滑。光是选材就有这么多说法,其他步骤的严格精细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关于斫琴,东晋顾恺之有《斫琴图》一画(如图3),画中皆为古代的文人制琴时的图景,刨琴板、听音、制弦,将制琴时的神态描绘地栩栩如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古琴在文人学士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然而古琴的结构与斫琴技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琴式斫琴工艺也略有不同,但琴长均为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个徽,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中七徽表示闰月,整个琴身按照人的构造划分,有肩、腰等部分,由宽变窄,暗示尊卑有别,每个琴都有七根弦,前面五根分别代表五行或宫、商、角、徵、羽。另外,古琴有三音,泛音、散音与按音,即“天声”“地声”与“人声”,儒家礼乐思想根植其中。因此,若以展示斫琴与琴身结构为主,减字谱为辅,并运用简易的交互操作来体验观赏,这将能使更多人了解古琴的历史渊源、演化过程、思想哲理与弹奏方式等,有助于斫琴工艺与减字谱的流传。

评价:

以展示方式为主,用简易的交互了解斫琴、结构与记谱法,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操作中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寻求更多机会与发展的可能性,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

1.2 确立范围

通过对比选择,笔者认为斫琴、结构及减字谱互动展示设计课题最为切合实际需求,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切入点多样。换而言之,就是从儒家礼乐思想入手,发扬古琴艺术这一精神文化遗产,让古琴这一充满古人智慧的乐器世代传承。

相较于钢琴、二胡、琵琶等乐器,古琴的学习者没有那么多,许多人知道古筝却不知道古琴,一方面,古琴的弹奏要求比其他乐器高,从与众不同的减字谱,到抚琴时沉着平静的心气,是初学者需要克服的,冗长的练习,繁琐的指法,这些都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古琴在古代都是文人骚客的心头之物,辅以高雅的曲调吟诗作词,而如今快步前进的生活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追求新的刺激与体验,少有人会再为古琴驻足。因此,打破这个僵局,注入新的活力,就需要结合现在的一些恰当的新技术来为古琴做点改变,换一种角度来欣赏,换一个方式去体验,使古琴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重回大众的视野,给这个传统乐器在未来更多沿传与发展的机会。

经过对历史渊源与科研究性的分析,最终确定古琴为研究与设计实践主题,并希望在学会减字谱与能够用基本指法完成弹奏的基础上研究减字谱结构与音高的关系,以及古琴各部件结构与古代相应学说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以适当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如场地、材质选择、交互环境、硬件搭建与程序编写等因素。在讨论中我们会不断提出各种新的可能性,并对其通过实验进行一一排除,最终完善方案。

2 设计创意与方法

2.1 设计要素分析

交互装置与其展示环境密不可分,其中设计要素主要包括软件与硬件,即界面(GUI)的绘制与操作装置的设计,确立交互方式等等。

(1)界面。界面是交互的基础,也是信息接收与反馈的载体,界面内容主要以古琴3D模型为主,辅以适当的技术手段,使实物模型与界面3D模型匹配,借由一系列规定好的交互方式来观察古琴内部的细小结构及其部件,古琴内部构造复杂,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命名及存在的意义,其命名也与“上善若水”有关,处处流露出古人在哲学思想上的不俗造诣与对操琴之事的严谨与慎重。

(2)硬件。材质上,采用铝合金展架来搭建,在硬件尺寸上,考虑人的操作习惯与交互体验,展台的实际大小与高度需要严格按照人机交互的一般规范,兼顾场地大小与光线强度。整体造型呼应“天圆地方”的造琴哲理,下面搭建长方形的展架与桌面,在展台边缘的水平轨道上设置垂直圆形滑动轨道,这些轨道用以屏幕在XYZ轴上的移动。

2.2 设计方法分析

在确定了设计方向与设计目的之后,运用功能分析法将产品功能进行分类,对其功能与子功能各自进行描述,忽略其形状、尺寸与材质,以此达到将功能抽象化,以此找到更多解决方案与创新点。此分析法可以帮助预定产品功能并将它们建立联系,在这个分析方法中,坚持以下原则:确定该产品的主要功能,继而确定次要功能,即各部件需要继续开发的内容。无论如何,让这个功能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抽象化。其主要流程有:

第一,以黑盒形式阐述产品内容。

第二,列出其功能列表。

第三,按时间、输入、输出归纳功能。

第四,整理使用结构。

2.3 设计创意可能性分析

古琴艺术之所以是中华瑰宝,还因为它其中“上善若水”“天圆地方”的哲理。其一,古琴中有山水,山即指岳山,水指代琴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古代学士们的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喜水。山作为水的发源地,水从山间流出,琴弦仿佛潺潺不息的水流,流过三十六寸五的琴身,即代表一载的时间,流经龙龈,继而迂回雁足,汇聚在足池之中,最后向着龙池与凤沼奔流而去,循回往复,生生不息。所以在展台上,镶以涟漪纹样,使古琴展现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此为“上善若水”,也暗颂操琴之人的高雅品性;其二,古琴琴面圆滑,意为天,琴底平直,意为地,“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后来的数千年得到了验证与更深入的研究。

2.4 创意表达与切入点分析

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所有的古琴都是内同外异的,尽管外在形态上姿态不尽相同,但是构造、传统学说与哲理都是相通的,抽象的古琴造型给人们留出遐想的空间,以不变应万变;虚拟界面中,界面背景与桌面上的纹样相互呼应衬托,使两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本小组以古琴的构造与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为突破口,确定设计方向。

3 结语

最终效果是以空间位移、程度大小、进程推移等具有位置变化特征的内容可视化交互设计方法实现。其运用取决于信息内容的整合与用户体验的方式。其信息整合从空间纬度的角度划分,一维度线性可视化,单一轴向的信息整合;两纬的面的可视化,水平与旋转轴向的信息整合,以此设计实践为例形成多纬度的空间信息体验。

多纬度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即在三维空间特征的信息整合。用户体验的方式依据信息整合特征分析目标用户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具体的用户体验方式,当然这背后要求设计团队具备丰富的交互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 程允基(清).诚一堂琴谈·传琴约[M].

[2] 冯梦龙(明).警世通言(第2版)[M].三秦出版社,2009.

[3] 龚一.古琴演奏法[M].重庆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