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村民迁居行为与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

2021-10-27樊海强陈雅凤陈璐璐

关键词:建房买房宅基地

樊海强, 陈雅凤, 余 晓, 陈璐璐

(福州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但在城乡关系剧烈变动下,传统村落不断消亡,全国230万个村庄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不到5 000个,仅占总数的1.9%[2].传统村落消亡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根源在于人们居住行为的变迁.“城乡候鸟式”居住形式的出现以及新的居住需求,不断改变着传统村落的空间.目前,大量偏远山区的村落出现“空心化”,古建筑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不断损毁[3];近郊型村落由于受城市扩展的影响,拆旧建新成为常态,建设性破坏突出[4].因此研究村民的迁居行为,对引导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居住行为是多学科研究的领域,其中,社会学与管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居住方式与居住行为的变化,探索居住行为理论[5];地理学关注居住行为的空间特征,如居住空间的分布、演变及驱动力[6];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研究居住行为与空间设计的关系,并根据人的居住行为特征,探讨住宅空间(户型)、居住区环境以及城市空间的设计[7—10].城乡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村居住行为的变迁,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问题[11],但有关村民居住行为变化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影响研究较少.笔者从村民迁居行为入手,探寻它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可为传统村落空间的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获取村民迁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设19个问题,主要分5部分内容:①受访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②受访者的家庭状况,包括家庭代数、家庭人数、收入来源、家庭支出、增加收入的方法.③受访者的居住条件,包括房屋大小、住房结构、居住的年限.④受访者的满意度,包括对环境情况、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传统民居的态度.⑤村民的迁居行为,并给出3个选项,即A在原宅基地建房、B到村外新宅基地建房、C到县城买房.同时,给出这3个选项对村落空间产生的影响,即A拆旧建新、B推动村落空间外延、C空心化.上述①~④是影响因素,⑤是迁居行为.同时,为获取有效信息,采取访谈式调研.

1.2 调研基地的选择

为获得迁居行为与村落空间演变的关系,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取3种地域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基地:①近郊型村落——林浦村,位于福州市近郊区,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因林姓族人聚居而日趋兴盛,故名林浦.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众多,保留有尚书第、宗祠、明清时期的民居,是典型的传统村落.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林浦村的传统建筑不断被拆除,建设性破坏日益突出[12].②乡镇政府驻地型村落——南阳村,位于寿宁县南阳镇,保留有大夫第、朝议第、报祖祠、岳阳桥、回澜桥、龚子杰墓、赤陵洋革命遗址等,还有“元宵福”、北路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村是依托镇发展的典型传统村落[13].③偏远山区型村落——桂峰村,位于尤溪县海拔550 m山谷,始建于唐乾宁年间,历史上商贾兴盛,至今保存40余处明清时期的建筑.该地区四周群山环抱,被誉为“云霞仙境”,但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衰落型村庄[14].

2 传统村落村民的迁居行为

2.1 村民的迁居行为

通过访谈式调研,在每个村落收集60份有效问卷共180份,借助Excel对问卷进行总体分析.结果显示:选择在原宅基地建房、到村外新宅基地建房与到县城买房的人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8%,21%,31%.选择留在村落的村民最多,约占1/2,且这部分人以年龄较大的留守人口为主,是目前村落发展的主要动力;约有1/3的村民选择到城市购买住房,希望享受城市生活,正积极准备被城镇化,不愿将资金投资在老宅上面;约有1/5的村民既不满足当前的居住条件,也不打算到城市买房,而是选择到村外围新宅基地建房,以获取更宽敞、便捷的居住环境.

从地域差异性看,选择在原宅基地建房、到村外新宅基地建房和到县城买房的人,近郊型村落分别为46%,19%,35%;乡镇政府驻地型村落分别为54%,32%,14%;偏远山区型村落分别为46%,12%,42%.偏远山区的村民选择到县城购房的比例最高(42%),表明他们对既有的居住环境最不满意,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最强烈,非常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对于乡镇政府驻地型村民,选择留在村落建房的高达86%(其中,54%的人选择在原宅基地建房,32%的人选择到村外新宅基地建房),说明这些村民对镇的居住条件满足,去城市购房的意愿不强烈.对于近郊型传统村落,虽然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强烈,但选择迁居到城市的村民不多,仅占35%,仍有近50%的村民选择留在村里建房.因此,城镇化给不同地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使村民在迁居行为上存在差异性.

2.2 村民迁居行为的影响因素

2.2.1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首先对180份问卷进行总体分析,考察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将村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问卷中第1~18问题)作为自变量(Xi),将村民的迁居行为(问卷中第19问题)作为因变量(Yi),借助SPSS软件的神经网络分析模块[15],获取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图1).由图1可知,性别、收入来源、基础设施满意度、对旧房子的态度、收入水平、家庭代数等对村民迁居行为影响较大.从性别看,男性和女性对于建房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更倾向去县城买房,而女性多选择留在村落.个人的收入状况也影响村民的迁居行为,收入较高者大多愿意去县城买房.从家庭因素看,繁衍的代数具有重要影响,一、二代多选择留在村落,三、四代多选择迁居城市.而村落环境状况满意度、受教育程度、房子结构、房屋面积、家庭人数等因素对村民的迁居行为影响较小.

图1 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2.2.2不同地域影响因素分析 对近郊型、乡镇政府驻地型、偏远山区型村落的问卷进行独立分析,以探讨差异性.

1)近郊型村落.通过对林浦村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村民迁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交通工具、基础设施满意度、环境状况、家庭代数、收入来源、受教育程度.从交通工具看,到城市买房的村民以电动车、小轿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他们占受访总人数的87%;而留在村里建房的村民步行的较多.从基础设施满意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10%选择不满意;留在村里建房的村民均选择满意.说明对基础设施的不满是推动村民进城买房的重要因素.从环境状况满意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11%选择很满意;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36%选择很满意.说明留在村里的村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较高.从家庭代数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以三、四代为主(82%);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包含一、二、三、四代.从收入来源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以打工(36%)、经商(24%)、自己经营企业(17%)为主;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以打工(50%)、经商(22%)、养殖(9%)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1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1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图2).

图2 林浦村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

2)乡镇政府驻地型村落.影响南阳村村民迁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住宅条件满意度、收入来源、年龄阶段、收入水平、环境状况满意度及受教育程度.从住宅条件满意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13%选择很满意;在原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50%选择很满意.从收入来源看,到城市买房的村民以外出打工(46%)、经商(27%)和有农产品收入(27%)为主;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以有农产品收入(50%)、经商(25%)、外出打工(25%)为主.从年龄阶段看,到城市买房、小于40岁的村民占75%;在原有宅基地建房、小于40岁的村民占47%.从收入水平看,到县城买房、中高收入的村民占40%;在原宅基地建房、中高收入村民占25%.从环境状况满意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均选择不满意;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34%选择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从受教育程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2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图3).

图3 南阳村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

3)偏远山区型村落.影响桂峰村村民迁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环境状况、住宅条件、交通工具、受教育程度、收入来源及家庭代数.从环境状况满意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18%选择不满意;在原宅基地建房的村民均选择满意或一般.从住宅条件满意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36%选择很满意;在原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80%选择很满意.从交通工具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40%以步行为主;在原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73%以步行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70%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55%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从收入来源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有50%以外出打工为主;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有45%以外出打工为主.从家庭代数看,到县城买房的村民为三代(60%)和四代(40%);在原有宅基地建房的村民包含一代(9%)、二代(18%)、三代(54%)和四代(19%)(图4).

图4 桂峰村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不同地域村民迁居行为的因素具有一致性,主要包括环境状况满意度、受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交通工具、家庭代数及住宅条件满意度.村民迁居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择到城市购房的村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外出打工或者经商为主要职业;以电动车和小轿车为日常交通工具;对村里环境状况满意度低;多为年轻人(三代、四代).选择留在村里的村民,对村里环境满意度高;受教育程度低;以从事农业或养殖为主;以步行为主要出行方式;多为年龄较长者.

3 迁居行为与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

村民迁居行为影响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为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村落空间演变划分为明清时期、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3个历史阶段.

1)近郊型村落空间的演变.林浦村空间演变的特征:①明清时期,该村空间增长相对缓慢,由村落中心向外围扩展,向北延伸至闽江岸边,临水而建.村落空间形态紧凑,类似“心”形.由于未经规划,街巷曲折多变,没有秩序.建筑以1~2层为主,高度统一而又富有变化.②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该村空间增长幅度较小,主要向东北角扩展,新增约20余栋建筑,村落形态由“心”形向“勺子”形转变.③20世纪80年代后,村落空间增长加快,一是向正东、东南方向扩展,形成新村,并被规划为严格的方格网,使空间肌理显得机械而生硬,与旧村格格不入;二是旧村的历史建筑不断被拆除,被3~6层的新住宅替代,形成新旧建筑混杂的局面(图5).

图5 林浦村空间增长的风玫瑰图

林浦村的空间演变与村民的迁居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明清时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居住行为变化不大,村落空间增长也稳定,并延续原有肌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村民的迁居行为发生较大改变,使村落的空间发生根本变革:①约有1/2的村民因收入水平限制,或对原有住宅存在眷恋,选择在原有宅基地建房.这种行为促进了村落内部空间的快速更新,使历史建筑和村落风貌受到严重破坏.②约有1/6的村民因对居住条件不满,选择到村落外围建房,推动了新村的出现,且从规模和空间肌理上彻底改变了原有村落的特征,使空间出现极不协调的“两张皮”.③约有1/3的村民对基础设施不满,或者由于职业的影响,放弃对原有民居的维护,选择到城市购房,促使村落空心化现象出现.

2)乡镇政府驻地型村落空间的演变.南阳村空间的演变经历了缓慢增长与爆发式增长阶段:①明清时期,该村落的空间增长缓慢.南阳溪在村落东头分叉,形成2条小溪,又在村落西头汇聚成1条溪流.村落沿着该溪流向东西扩展,形成“带”状发展模式.村落主街与溪流平行,呈东西向布置.小巷与主街垂直,呈南北向布置,整个空间肌理呈“鱼骨”状.②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村落继续沿溪流向东西扩展,形成狭长的空间形态,但总的增幅不大.③20世纪80年代后,村落空间以爆发式增长,规模增加了2.8倍.主要是西侧新村大规模建设,新住宅沿着S301省道向南北扩展,改变了原有的肌理,与旧村构成“T”形格局.新住宅以3~6层为主,打破了民居原有的尺度和风貌,使传统村落空间发生根本变革(图6).

图6 南阳村空间增长的风玫瑰图

南阳村空间的演变与村民的迁居行为关系:明清时期,村民的饮水和洗漱均依靠溪水,民居也依水而建,并沿溪流扩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该村落的空间以爆发式增长:①由于村民对基础设施、村落环境满意度较高,有86%的村民选择在村里建房(含在原宅基地建房和到村外建房),大大推动了村落空间的快速增长.②有54%的村民受收入水平限制,或者对原有宅基地有感情,选择在原宅基地建房,使大量传统民居被拆除,现仅剩10余栋传统民居被保留下来,是保留历史建筑最少的村落.③有34%的村民由于对原有居住条件不满,选择到村落外围建房,推动了新村的快速发展,且新村规模明显大于其他2个村落.④有14%的村民选择到县城买房,所占比例最少,因此,村落空心化现象不突出,闲置住宅较少.

3)偏远山区型村落空间的演变.桂峰村空间的增长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①明清时期是该村空间增长的主要时期.该村落最初选址于山间谷地,而后不断沿着溪流向南北扩展,侵占山谷平地.同时,建筑也向山坡推进,形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风格.②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村落空间的增长较小,仅有少量建筑在村落外围出现.③20世纪80年代后,村落空间的增幅不大,仅有20余栋新增建筑,明显少于其他2个村落.新增建筑零星分布在对外道路的两侧,空间变的较为疏散,且有效利用面积也不断萎缩(图7).

图7 桂峰村空间增长的风玫瑰图

桂峰村空间的演变与村民的迁居行为关系:明清时期,外迁的村民数量较少,因为人口的增加,推动了村落空间的稳定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村民对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低,选择到县城买房的村民占42%,明显高于其他2个村落,空间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仅有12%的村民选择到村外宅基地建房,因为数量少没有形成新村,这与其他2个村显著不同.因人口外流现象严重,村落内部空间更新较慢,保留了大量老房子,较好地延续了传统风貌.但村落空心化现象非常突出,废弃的宅基地和民居随处可见.

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分异研究有利于分类保护:①对于近郊型传统村落,由于空间增长较快,建设性破坏突出,受城市扩展影响大,保护既要延续自身的空间特色,又要融入城市空间.“社区营造”是有效途径,即在保留原有空间的格局、肌理、尺度、特色基础上,改变村落功能,营造适应城市的社区,并积极融入城市空间.将传统村落(社区)打造为城市特有的空间元素,在肌理上有机联通,在功能上与其他城市空间互惠共生.②对于乡镇政府驻地型村落,由于空间增长较显著,“老街”和“新街”是构成村落空间的主要元素.因此,整饬老街,梳理新街,实现空间的互惠共生是空间治理的关键:首先,转变老街的功能,遏制萧条的态势,并对濒危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其次,有效控制新街建筑的规模、体量、色彩,保持与老街的协调性.最后,有机串联新街、老街的空间,构成互惠共生的整体.③对于偏远山区型村落,人口外迁与空心化是突出问题,若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只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可实施“空间集约,土地复垦,重点保护”的策略.首先,拆除村落外围无序发展起来的零星建筑,使空间趋向集约.其次,将置换出来的土地进行复垦,以保障耕地的集中连片.最后,对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维护,予以重点保护.

4 结语

从村民的迁居行为出发,揭示它与村落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近郊型村落的村民约有1/3选择到城市买房;乡镇驻地型村落的村民则更愿意在村里建房;偏远山区的村民到城市买房的意愿最为强烈.影响村民迁居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状况满意度、住宅条件、交通工具、受教育程度、收入来源和家庭代数等.在村民迁居行为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变表现出不同特征:近郊型村落与乡镇驻地型村落的内部更新以及外部扩展均较强劲,建设性破坏问题严重;偏远山区型村落的空间更新缓慢,空心化现象突出.这对于传统村落的分类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有关的具体保护措施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

猜你喜欢

建房买房宅基地
蜂房的建造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山西摸排疑似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50余万个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疏堵结合遏制农村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
十年磨一剑! 广州“巨无霸”旧改茅岗村复建房亮相!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孩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
这些情况下,不得流转农村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