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探讨

2021-10-27谢向东

关键词:台站盲区震动

黄 麟, 谢向东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不仅直接带来巨大的破坏,同时还会引起大量的次生灾害[1].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有20万以上人员的死亡;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伤亡人数高达10多万,经济损失超过800亿美元;2010年玉树7.1级地震, 2013年雅安7.0级地震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3].世界上其他地方也频频发生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大地震,有1万人不幸遇难,地震引起的海啸也给美国夏威夷和日本东海岸造成巨大损失;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6 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造成3.5万人死亡和1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区发生9.3级强震,20多万人遇难,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2011年日本的宫城福岛9.0级地震不仅致死2万人,还损坏核电站,引起了严重核泄漏,其灾害的影响可能还要延续百年之久[4—7].

地震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监测预报困难、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8].如果能准确的预测出未来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无疑可以大大减少伤亡人数,降低经济损失,但目前关于地震预报只是处于科学探索的初期,总的来说整体水平不高.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报,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它是利用地震发生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前的数秒或数十秒发出预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墨西哥1991年8月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并为1995年发生在格雷罗地区7.3级地震提供了72 s的预警时间[9];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数百万日本人在地震波到达前大约1 min得知了地震的消息;日本新干线UrEDAS系统自1992年来多次成功地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大大提高了铁路的运行安全[10].

目前,有9个国家正在使用地震预警系统,还有13个国家正在测试阶段[11].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很多国家,例如中国、日本、美国和墨西哥等,将工程的紧急制动与地震预警系统关联在一起,如:电梯停在最近的楼层并打开电梯门;高速行驶的列车减速制动;自动关闭天然气管道以防止火灾,切换交通信号阻止车辆进入易受攻击的区域,如桥梁隧道等[12—20].地震发生时,正在运行的工程可以做到接收到信号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然而,人类需要的反应时间比工程紧急制动多,短暂的预警时间对于逃生也许帮助不大.地震预警的设计目的是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预警目标区前提供几十秒的预警时间,人们立即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减小地震灾区损失.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由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组成,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工作并没有涉及.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并不能告诉人们怎样快速逃生,哪些地方是安全的以及灾后救援部门应该如何安排等.这就导致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仅仅利用地震预警提供的短暂的逃生时间快速逃离到安全区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本文在介绍了地震预警的相关概念、技术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完整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包括地震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例如:民众的日常地震科普教育宣传及结构房屋的防震设计和老旧房屋改造加固等;地震时的预警工作,采用测震仪和强震仪结合为主,以高频GPS和智能手机内嵌的加速度计为辅的观测台网;对于一些企业的重大工程可以由企业自行进行预警;对于重大工程的预警系统设定的阈值应该比面向公众的高而且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能进行预警;地震后的烈度快速计算,快速确认地震灾区并快速实施救援行动.

1 地震预警的主要内容

1.1 地震预警的原理

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主要包括3种:纵波(P波)、横波(S波)以及面波[21].P波携带地震信息,其传播速度最快,约为6 km/s,可引起地面上下震动;S波携带地震能量,传播速度约为3.5 km/s,引起地面前后及左右摇晃;面波是纵波和横波的复合波,只在地表传播,其中勒夫波和瑞利波是最重要的两种波.勒夫波的行进方向与传播方向正交,与地球表面平行,它具有很大的振幅,能在建筑物地基下造成水平剪切,对建筑物破坏极大;瑞利波是以纹波形式在地表附近传播的,它具有低速、低频、强振幅的特点,在距离震源较远处,其摧毁力比纵波和横波大很多[22].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3.0×105km/s)远大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根据电磁波、P波和S波的速度差,地震预警的原理有以下3种:利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可以将地震信息及时通知给远离地震区的民众,适用于异地预警;利用P波和S波的波速差实现在S波到达之前发出警报,适用于现地预警;利用S波及面波达到一定的阈值发出警报,适用于大地震,主要用于地震的紧急处理[23].地震预警系统工作原理见图1.

图1 地震预警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1.2 地震预警的盲区

地震预警盲区的产生是由于监测到P波之后地震预警系统处理数据到发布地震预警的时间段内S波也在传播.提高地震预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减小盲区半径,最为直接的方法是增大地震台站布设的密度.假设一个地震预警系统是简单的双台预警模式,研究台站间距l对地震预警盲区半径r的影响,同时假设地震正好发生在2个台站的连线中间,则r和l有以下关系[24]:

(1)

(2)

式中:t1为P波初至用时;t2为P波截取用时;t3为地震预警发布用时;vS为S波速度;vP为P波速度;h为震源深度;l为台站间距.

图2为5种不同震源深度(h=10, 15, 20, 25, 30 km)的地震盲区与台站间距的关系.由图2可知,随着台站间距l的增加,地震预警盲区随之增加,且增长的速率有先慢后快的趋势,也就是说地震台站间距越大地震预警盲区越大,预警效果越差.当台站间距l<20 km时,随着台站间距的减小,盲区减少的程度并不明显,但当l>20 km时随着台站间距的增加地震预警盲区半径呈直线增加,可以看出l=20 km是台站间距的临界值.在实际的布设中,台站间距也是如此,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每隔20~25 km布置一台地震监测台站;墨西哥SAS系统每隔25 km布设台站.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震源深度h越大预警盲区越小,这是因为震源深度越大,预警的时间越长,预警盲区越小.当l<20 km,h<25 km时震源深度对预警盲区影响不大,l=0时盲区半径为21.54 km左右;当l<20 km,h≥25 km时,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地震预警盲区半径明显减小;当l<20 km时,震源深度h=25 km是地震预警盲区半径的一个临界值.

图2 盲区半径r与台站间距l曲线

由此可见,为了减少地震预警盲区,一味地加密台站,减小地震预警盲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布设台站时要以断层为基础,合理地布设台站间距,考虑建设成本以及预警目标区对地震预警的要求进行.

1.3 地震预警模式

根据地震预警的原理和地震监测系统与预警目标区的相对距离,地震预警模式可以分为:异地预警和现地预警[25].

异地预警的预警目标区与震源有一定的距离,将地震动观测台站布设在地震震中附近,利用台站获取的实时地震动信息,对预警对象提供预警.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异地预警,下式给出了S波与P波到达时间随震中距的变化,即

(3)

式中:t4为S波到达时间,t5为P波到达时间;h为震源深度;x为震中距;v为地震波波速.

假设h为30 km,S波波速为3.5 km/s,P波波速为6 km/s,x的取值范围为0~120 km,则其结果见图3.

图3 P波与S波到达时间随震中距变化曲线

从图3可得,到达预警目标区P波比S波用时少,而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两种波的到达时间差增大,也就是说离震中距越远,能获得的地震预警时间越多.当震中距为60 km时,P波用时27.38 s到达,S波用时35.85 s,假设台网在10 s内确定地震信息,在2 s内对预警目标区预警,那么在P波到达前有大约5 s预警时间,S波有大约23 s预警时间.因此,想要得到5 s预警目标,要求预警目标与震源有不小于60 km的距离.可以看出,异地预警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预警目标要与震源区有不小于60 km的距离,其次要对预警目标周边的地形相当了解,将地震台站布设在可能的震源附近.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布设的台站密度要足够大,经济成本相应地会很高.

假设在理想状态下,地震动台站布设足够密集,有一个台站正好位于震中,图4为异地预警示意图.地震发生后异地预警系统的预警时间

图4 异地预警示意图

(4)

式中:h为震源深度;t4为S波到达时间;t5为P波到达时间;t3为检测到地震后到发布地震预警用时;x为震中距;vS为S波速度;vP为P波速度.

现地预警的地震动观测台站布设在预警目标区域附近,台站获取实时地震动信息,利用地震动P波初动的几秒内信息来估算地震震级、位置和强度.与异地预警不同,现地预警并不要求预警目标区的距离;地震动台站利用的信息是P波初到的波形,利用P波与S波的速度差进行预警;现地预警只需要在预警目标区设置个别台站,相对经济投入少.图5为现地预警示意图,预警时间由下式确定:

图5 现地预警示意图

(5)

基于(4)式和(5)式,假设h为15 km,x〗的取值范围为0~120 km,vS=3.5 km/s,vP=6 km/s,则关于x与预警时间t的关系曲线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预警时间有小于0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地震盲区,因此不管是什么预警模式都存在预警盲区.当t=0时,计算出异地预警盲区约为30 km,现地预警盲区约为40 km,现地预警盲区大于异地预警盲区;当t>0时,随着x的增加预警时间增加,异地预警提供的预警时间始终大于现地预警的时间,且随x的增加,提供的预警时间差距也在增加.显然,异地预警相比现地预警不但提供的预警时间长而且预警盲区小,因次,在选择预警模式时,首选预警效能更好的异地预警.

图6 震中距与预警时间曲线

2 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现状

地震对生命财产有巨大的危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地震预警技术(表1).墨西哥仪器和地震记录中心于1991年研发出了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SAS在1993年正式为墨西哥城提供地震预警服务.SAS由分布在格雷罗峡谷尽头东南方向的12个强震动传感器组成,每台强震仪间隔25 km,每当两个或多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动振幅Mb超过5.5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1995年9月14日,墨西哥南部的格雷罗州发生7.3级地震,SAS系统成功预警,为墨西哥城提供了72 s的应对时间,验证了该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表1 地震预警技术现状

SAS系统布设在距离墨西哥城320 km的格雷罗海岸,是很典型的异地预警模式.然而想要全面地监测俯冲带及太平洋墨西哥海岸的地震活动,减小地震预警盲区,12台强震动传感器远远不够.1996年6月15日,在墨西哥东南部的瓦哈卡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由于缺少地震预警系统,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因此,2003年,墨西哥第二个预警系统瓦哈卡地震预警系统(SASO)产生.由于瓦哈卡俯冲带距离人口聚集区近,其拥有36个地震观测台,比SAS多14个台站.据统计,SASO系统发布了3次公共预警和5次预防性预警,2次漏报.2012年,SAS和SASO合并形成一个新的地震预警系统(SASMEX).2017年9月8日的恰怕斯8.2级地震以及9月19日的普埃布拉7.1级地震,SASMEX都提供20 s以上的预警时间.目前,墨西哥有97个强震动台站在监测墨西哥俯冲带,据统计该系统记录到6 896次地震,共发布158次地震预警.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震预警的国家,拥有先进的地震预警技术.日本新干线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最开始是采用阈值报警,其原理是利用S波的加速度阈值触发报警.1965年,阈值报警系统应用于东北新干线.该系统由简单的机械式报警地震仪组成,间隔20~25 km布设.这种方式布置的地震仪称为沿线地震计.当发生地震时,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加速度超过设置好的阈值时,地震预警系统自动切断列车电源,列车停车.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监测距离铁路一定距离的日本东部太平洋海岸线的地震活动,相关部门提出了远程S波预警,命名为海岸线地震观测系统,是第一个地震预警系统.与沿线地震计的报警方式相似,当S波加速度超过设定阈值时,内陆地区的东北新干线接收到破坏性地震波信息,会提前切断电源,但不同的是这个系统会记录地震最大加速度峰值,提高了铁路沿线的地震预警效率.

以上两种报警方式的优点是报警方式简单、易行,实用性高,但是它们基于S波的报警方式,缺点是可利用的预警时间较短,而且很容易误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研发了利用P波进行预警的UrEDAS系统.该系统在单个观测点监测到P波后利用P波前3 s信息,快速估算震级、震中距等信息.这套预警系统会24 h不间断地进行地震动数据处理,1992年应用于东海新干线.随着日本铁路列车的提速,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地震信息并进行预警,于是在1998年提出了简化版的UrEDAS系统,该系统只用P波前1 s提供的信息就能快速预警.日本现行的地震预警系统采用的是紧急地震速报系统,该系统在日本境内以20 km的台间距布设了1 000套地震监测仪器,当一个单独的台站监测到超过100 cm/s2地面加速度后,报警器就会被触发.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海域9.0级地震,JMA(日本气象厅)在12 s后向专门使用者发出第一次预警,在15 s后向公众预警,有报道称“数百万日本人1 min前得知地震”.

我国台湾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据统计每年至少发生两次6级以上地震.2001年,台湾地区首个地震预警系统开始运行.台湾地震信息快速发布系统,采用异地预警模式,以布设在全岛的大约100个实时传输强地震台站为基础,形成一个分布于全岛的数字式强震遥测台网,并采用虚拟子网方法进行快速地震定位.这个系统通过P波和S波的能量来估算震级,可为距震源70 km外的区域提供平均20 s的预警时间.

2015年以来我国为了加快推进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在福建沿海地区试点了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示范区[26—27].为了减少地震预警盲区,布设了密度适当的地震烈度计网,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台站.最终在福建省建设简易烈度计观测站900个,台站间距10 km.河北省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包括数字测震台网和强震动台网[28—30].数字测震台网由57个直接的数字地震台站组成,这57个台站通过网络与周边省市的113个地震台站相连,形成了一个170个台站的台网.强震动台网由位于河北省的48个、北京市的22个、天津市的10个实时强震台站和40个拨号强震动台站组成.

3 地震预警相关技术

3.1 观测台站的布局

观测台站的作用是实时监测地面震动,记录相关数据,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因此,在合适的地点布局密度合适的台站对于地震预警系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大体上观测台站整体的布局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台站的布设要满足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能力的要求;对已经布设了一定数量的台站地区增添台站时要做到数据共享;台站的间距与地震预警盲区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台站间距要精心设计;台站要包围潜在震源区,而且要离潜在震源区尽量近,比如,在断层处应该布设台站;无法估计潜在震源时,台站要包围整个预警目标区;既不能估计潜在震源也不能确定预警目标区时,台站要做到大体均匀的布设.

3.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的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大小和地震灾区破坏的程度,它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地震烈度具有双重价值,它不仅评估了地震造成的后果,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地震动的大小.地震烈度是分析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不同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地震区域划分、地震影响场和震源深度等的基本参数.在确定地震预警区时主要依靠地震烈度资料,比如我国的华北地震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和新疆西北部地震预警区的划分;地震烈度是地震设防的标准,是各项工程抗震措施的依据,比如房屋结构抗震设防;地震烈度是震后了解灾情、应急救援和损失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应用广泛的烈度评估方法是仪器烈度,就是利用观测台站记录的地面震动数据计算出地震的影响,一般在震后几分钟内给出评估结果[31—32].

3.3 地震观测系统

地震台站一直是地震观测系统的重要设备,地震台站又分为地震测震台站和强震动台站.将测震台站与强震动台站融合设置,测震台站能检测到微小地震运动和较远地震,强震动台站可以测量强烈地震震中附近的近场地面运动过程,以研究强地面运动的特征,配置有加速度仪器.测震台网和强震动台网互为补充,两者结合后既可记录微弱地震,又可以记录强烈地震.

地震预警的关键就是大面积地布设地震台站,但是地震台站的价格昂贵,同时还要考虑到仪器设备的损坏和维修,这样一来,密集布设地震台站的经济成本会很高,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利用手机内嵌的加速度计进行地震动的监测成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31],但这个技术现在还存在许多缺点.手机自带的加速度计测量的地震动数据比不上专业的地震台站,测得数据并不精确,同时利用手机测量地面加速度可能会上传很多与地震无关的震动信息.这项技术还是大有前景,虽然手机测量的误差很大,但是手机用户数量众大,当有很多的手机同时测量到地震动异常时,就应该引起注意,同时结合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就能快速精确地计算出地震信息,大大缩减预警时间,减小地震预警盲区,提高地震预警效率.

3.4 压电地震检波器

地震仪是地震观测系统的关键,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名称,运用在天然地震仪器中通常称为地震计或拾震器;运用在勘探中多被称为地震检波器.怎样命名并没有限制,因为不管运用在哪个方面,其监测振动信号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只是运用的环境不一样,实现的功能不一样而已,以下统称为检波器[33—36].

压电检波器不同于动圈检波器,没有弹簧等弹性元件,所有的构件都是刚结构,其构造简单相比于数字检波器结构复杂,适合运用到地震预警的观测系统中.同时压电元件可以做到结构多变,利用不同的结构可以降低其自身的频率,即便地震波很微弱也能准确地监测,完全可以满足现在对检波器的要求[37—40].压电地震检波器的机械简图见图7.压电地震检波器与大地固接,这样检波器的振动就是地面的振动,地面振动可以由作用在压电陶瓷的惯性力表示,进一步,压电陶瓷由于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地震产生的机械能部分转换成了电能并反过来为检波器所用.压电检波器所有的内部元件都是刚性连接,不存在相对运动,即不存在假频和谐波失真问题.相对其他检波器,压电检波器具有高保真、大动态范围、宽频带、小相位差、高灵敏度、工作可靠、结构简单的优点.

图7 压电式检波器

压电地震检波器的简化力学模型见图8.该模型将其简化成由集中质量m,集中弹簧K和阻尼器C组成的二阶单自由度系统,其运动微分方程为

图8 压电检波器简化物理模型

(6)

(7)

式中:ωn和ω分别为检波器固有频率和被测对象振动频率;ε为阻尼,通常ωn远大于ω,ε远小于1.求得特解

(8)

被测对象的振动加速度a与地面振动位移x成正比,因而压电检波器属于加速度式检波器.压电元件所受的作用力就是质量块感受到地震振动后对压电陶瓷施加的力,即

F=ma.

(9)

压电片产生的电荷Q与施加的力F有很大的关系,即

Q=dF=dma,

(10)

式中:d为压电陶瓷的压电常数,一旦压电检波器制作完成,其压电常数和质量都是固定值,也就是说产生的电荷与地震的加速度有关.

4 现行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地震预警系统由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组成.其对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工作并没有涉及.地震预警的设计目的是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预警目标区前提供几十秒的预警时间,通过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减小地震灾区损失.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仅发布预警信息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完成预警工作.一个完整的地震预警系统应该包含地震前的准备工作、地震发生时的快速预警和地震发生后的快速烈度计算(图9).

图9 完整的地震预警体系

地震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民众的日常地震科普教育宣传、房屋结构的防震设计和老旧房屋改造加固等.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最为直接的防震减灾措施,尤其是对于老旧房屋结构的改造和加固是非常有必要的.

民众的日常地震知识科普不能忽视,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的产生和类型以及防震减灾知识等.地震来临时即便地震预警提供了预警时间,但对于不了解地震相关知识的民众要快速采取行动是很难的,在不了解地震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只靠地震预警提供的预警时间还是很难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因此,地震科普对于减小地震灾害损失非常重要.

地震发生时的预警系统.地震观测系统可以采用测震仪和强震仪结合为主,以高频GPS和智能手机内嵌的加速度计[41]为辅的观测台网,实现“多网融合,一网多用”的目标.测震和强震仪结合在测量微小地震的同时不放过大地震,采用高频GPS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表位移数据,利用地表位移数据进行震源破裂过程以及断层滑动分布的反演,得到更加准确的震级;同时,利用智能手机内嵌的加速度计进行地震动实时观测,可弥补台站密度不足的问题,多种测震方法融合,得出的数据更快更精确,即便有的测震系统损坏也不影响地震动的观测.

企业的重大工程可以由企业自行进行预警,这与向多种预警目标发布预警信息的地震系统不同,企业自行预警的预警系统可自行设置预警阈值.预警发布系统不用向公众提供预警,由于是企业自行设置的预警系统,预警目标单一,预警的效能也会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自己的预警系统只能供企业内部使用,因而即便出现误报也并不会引起社会影响.

对于一些重大的生命线工程,比如高铁、大坝、核电站等,对地震预警的容忍度比普通民众对地震预警的包容度低,这些工程一旦开始运行就会产生很大的惯性,在几秒内很难关闭,而且突然关闭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重大的生命线工程的预警系统设定的阈值应该比面向公众的高,且发布地震预警时也要更加谨慎,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能进行预警,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不同的区域也要采取不同的预警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区域因地理环境的差别、房屋建设质量的差别、人口分布的差别,地震烈度自然就不同,因而对于不同区域地震预警的阈值就不同.

地震后的烈度快速评估.地震救援活动依赖于地震烈度,烈度的快速评估是依据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得到的.因此要想快速准确地预估烈度,要有一个布设密度合适的台站系统.地震烈度的快速评估是地震预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它能提供地震的破坏程度相关信息,便于迅速掌握灾情和指导紧急救灾.

5 对中国未来地震预警的建议

地震预警系统是目前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综合考虑地震预警区域的选取、监测台站的布设、地震预警相关设备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地震预警系统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想要在短时间内建设较为全面的地震预警系统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在选择地震预警区域时应该考虑地震危害性、人口、经济以及生命线工程项目等众多因素,先在最需要的地方布设预警装置,再以此为中心慢慢向外布设,逐渐形成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系统.

2)中国地形比墨西哥复杂,断层分布众多,很难做到将要预警的对象完全避开断层,因此类似于墨西哥的异地预警系统并不适用中国.将预警目标范围放大,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一个预警区域的现地预警可以是另一个预警区域的异地预警,一个预警区域的异地预警也可以是另一个预警区域的现地预警.要实现以上目的就需要在多个预警区域大量布设地震预警系统,并且将各地的台网通过网络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这样也可以有效控制预警盲区.

3)地震预警系统的设备必须要坚固、廉价和可靠,特别是地震检波器要做到大量布设,全方位监测地震.地震检波器从机械结构发展到数字检波器,朝着高灵敏度、高精度、宽频带、抗干扰、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压电检波器利用材料自身的压电效应将地震动转换成电信号,不同于动圈检波器和数字检波器,其价格相对便宜,结构内部均为固接,构造简单,完全可以满足对检波器的要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予以重视.

6 结语

近年来,地震预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很多国家已经拥有自己的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防震减灾的方法.通过一些成功的地震预警案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地震预警系统的设置要有很明确的预警目标,对不同的目标设置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式;其次,要充分地了解周围环境;再次,要合理地布设密度合适的地震观测台站.地震的防御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只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部分.抗震减灾工作事关整个社会,在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我们要做的工作虽然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防震减灾,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猜你喜欢

台站盲区震动
基于ETL技术的台站信息同步应用研究
精神的震动——顾黎明抽象绘画中的传统符号解读
地震台站基础信息完善及应用分析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画与理
了解汽车的视觉盲区有必要
盲区
一种具备干扰台站剔除的多台站定位方法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让孩子远离 “汽车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