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分析▲

2021-10-27李惠芳

广西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粒细胞酸性胃肠道

李惠芳 李 薇 王 君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市 100029,电子邮箱:18236417926@163.com;2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北京市 10002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属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道疾病的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胃肠道为主要特征。EG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异质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其多见于青壮年,但近年来发现儿童EG的病例并不少见。现报告1例EG患儿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病历资料

患儿,女,8岁,因“间断中上腹疼痛11个月、加重15 d”于2020年11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就诊前11个月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中上腹为主,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持续1 h左右,口服太田胃散(日本株式会社生产)后缓解。此后患儿中上腹隐痛呈间断性反复发作,1~2月发作1次,疼痛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相似,与空腹、饮食、受寒、运动、季节等无明显相关性,无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发热、畏寒等症状,自行规避牛奶、鸡蛋、坚果、海鲜等食物长达6个月,腹痛发作无明显改善。近半月来患儿中上腹疼痛程度较前加重,口服中成药无法缓解,遂至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就诊。既往史:患儿2年前脐周痛反复发作,腹部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炎,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缓解。家族史无特殊。门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精神反应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皮疹,心肺查体无特殊,腹软,中上腹轻压痛,全腹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 11.09×109/L[参考值范围:(4~10)×109/L],嗜酸性粒细胞总数1.06×109/L[参考值范围:(0.05~0.50)×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9.6%(参考值范围:0.5%~5%);肝肾功未见异常;无痛胃镜检查(入院前14 d)提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充血,符合炎性改变(见图1);胃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提示(胃窦)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固有层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中度慢性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0个/高倍镜视野),淋巴管扩张(见图2)。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考虑为EG。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1次/d)口服,15 d后效果欠佳,遂收住院进一步诊疗。

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神清,精神反应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皮疹,心肺查体无特殊,腹软,中上腹轻压痛,全腹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 s。入院后3次复查血常规结果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均正常;全血降钙素原及快速C反应蛋白正常;肺炎支原体弱阳性,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EB病毒抗体、TORCH检测阴性;生化全项(主要包括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血脂)、凝血六项、红细胞沉降率、肿瘤标志物、血清维生素B12均在正常范围;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风湿三项、抗核抗体谱+血管炎抗体谱+类风湿关节炎抗体谱、过敏原总IgE测定、淋巴细胞亚群(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粪尿常规均未见异常;食物及吸入性过敏原检测提示树木组合(柳树/杨树/ 榆树)(++),艾蒿(++),普通豚草(++),牛肉(++),螃蟹(++)。肺功能检查提示残气/肺总量增高,呼出气一氧化氮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腹部MRI平扫未见异常。胶囊内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空肠淋巴管扩张、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考虑肠道轻度受累(见图3)。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EG。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1 mg/(kg·d),即12.5 mg/次,每隔12 h用药1次],并口服孟鲁司特钠片(10 mg/次,1次/d)和奥美拉唑(20 mg/次,1次/d)等对症治疗,2 d后腹痛明显缓解,无呕吐、腹泻等不适;继续上述治疗3 d,腹痛症状完全好转后给予带药出院,将糖皮质激素治疗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0 mg/d,1次/d,服用1周)。患儿出院后3 d和1周门诊复查血常规,均未见异常;随后门诊随访调整激素用量,2周后减量至10 mg/次、1次/d,维持2个月后逐渐减停,减量过程中患儿未再出现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截至2021年8月已随访9个月,未见病情复发。

图1 患儿无痛胃镜检查结果

图2 患儿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400)

图3 患儿胶囊内镜检查结果

2 讨 论

EG属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G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总体患病率约5.1/10万,儿童的患病率高于成人[1]。我国儿童EG的发病年龄为2个月至16.5岁,中位年龄9.2岁[2]。该病属于炎症性疾病,最主要的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和/或十二指肠,一些患者可能出现从食管到结肠的整个胃肠道受累。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因此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内镜活检病理及腹水中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是诊断EG的关键。研究表明,儿童EG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内镜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对EG的诊断尤为关键[2]。

EG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涉及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以及辅助型T细胞2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可单一或多部位发病,其中以胃和小肠受累最常见 ,偶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管[3],也有少量累及心脏。EG的临床特点为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正常。Khan等[4]依据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将EG分为3型:Ⅰ型(黏膜病变型)最常见,累及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Ⅱ型(肌层病变型)较少见,累及肌层,壁增厚僵硬,多出现狭窄及梗阻症状;Ⅲ型(浆膜病变型)罕见,以浆膜层浸润为主,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可出现腹盆腔积液等症状。EG目前的诊断主要参考Talley标准[5]:(1) 存在胃肠道症状;(2) 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15个/高倍视野;胃肠道> 20个/高倍视野),或有影像学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 除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本例患儿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无梗阻及浆膜腔积液表现,内镜检查显示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病理活检提示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50个/高倍镜视野;此外,该患儿平时饮食生活习惯良好,居住环境干净,大便常规未见异常,可除外寄生虫感染;查体未触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第1次门诊血常规结果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及百分比稍高,后再复查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可除外血液系统疾病,故未进行骨穿检查;该患儿自身抗体、血沉、免疫球蛋白等未见异常,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以外脏器的表现,故暂不支持结缔组织病变的诊断。综合以上特点,该患儿诊断EG明确,且属于黏膜型病变。

EG属于慢性、间歇性、自限性疾病,其治疗原则是消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粪菌移植。当患儿存在明确食物过敏原时,可给予靶向食物撤除;当食物过敏原不明确时,可给予经验性膳食撤除治疗。该患儿曾尝试经验性膳食剔除疗法,严格限制牛奶、鸡蛋、坚果、海鲜等食物长达6个月,效果不佳,由此可见,饮食治疗EG疗效有限,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G的一线用药,其他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肥大细胞稳定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组胺受体拮抗剂、生物制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等。本例采用激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方案,患儿对该治疗敏感,激素减停过程中患儿病情稳定。研究表明,EG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有部分患者在药物减停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此时应恢复初始用药剂量并予所需的最低剂量维持治疗[6]。近年来,EG的发病趋于年轻化,糖皮质激素作为EG治疗的一线用药,长期使用存在许多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可能会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Kennedy等[7]认为,改良的布地奈德口服肠溶制剂可能是治疗儿童EG的较佳选择,因此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对于儿童EG患者,可选择性地使用布地奈德肠溶剂作为维持治疗的药物。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合并有梗阻及消化道穿孔的EG患者[8]。Dai等[9]对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例重症EG患者进行粪菌移植联合泼尼松治疗,发现粪菌移植在以长期为腹泻为症状的EG患者中起效迅速,但由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目前该疗法的效果尚不确切,其是否能够长期维持临床症状缓解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总之,对于腹痛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儿,应高度怀疑EG的可能,及时进行胃肠道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猜你喜欢

粒细胞酸性胃肠道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大寒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