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小龙三重形象符号的解读

2021-10-26郭洁琳

今古文创 2021年38期
关键词:李小龙功夫好莱坞

郭洁琳

【摘要】 中国武侠文化在20世纪初,借助影像传播媒介迅速在中国萌生、发展,而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发扬光大的是在李小龙时代。彼时李小龙在美国好莱坞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片种——功夫电影,他那头乌黑的头发、小麦色的皮肤、刚健紧实的肌肉、犀利的眼神、上扬微蹙的浓眉以及灵活机动的搏击姿态,与他背后飞舞在天的黄龙总是浑然一体——这几乎是世人怀念起他时最先浮现于脑海中的永久形象。他以自己强健的体魄和精神,形成了“中国人”“功夫巨星”“龙的传人”的个人形象符号,在好莱坞树立起了正面的中国形象,中国功夫电影从此跻身国际影坛。

【关键词】 李小龙;功夫;好莱坞;形象符号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97-03

历史上鲜有像李小龙这样拥有众多优越特质的东方男性——除了精湛的功夫、健硕的肌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之外,他还具备风趣大气的个人魅力,深谙中西双方的文化内涵,拥有美国高等教育背景,娴熟掌握英汉双语等。可以说李小龙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他身上有深受群众认同的个人形象符号,能够引起广泛的认同感与共鸣,唤起人们共同的民族情感。

一、李小龙的第一重形象符号:“中国人”身份

由于一些原因,李小龙是美籍华裔身份,但他本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我是中国人。”他曾亲笔在日记文章《我与截拳道》中写道:“事实上,我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是毫无疑问的。”根据此日记中的表述,李小龙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具备作为中国人的基本条件,这指的是关于文化的、感情的,以及在具体行动的表现上。虽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但李小龙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香港土地上、中国文化滋养中度过的。环境对一个人人格与性格的影响和改变是潜移默化且巨大的,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我是中国人’的这一概念正是那时候萌芽的。”即便日后是在美国接受的高等教育,但于中华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根”却已经牢牢地深扎于李小龙的内心。

首先,无须对其中国人身份的纯正性作无谓的争论,而大可将其所提到的“中国人”概念转化为“黄种人”概念,因为这里的“中国人”更多是涉及民族性和文化认同感上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国”是超越了时空的、一个沉淀了五千年深厚内涵的“文化中国”。

由于身世特殊,李小龙或许更能亲身体认西方世界对华人的不友善,更何况在众星云集的好莱坞。因而他是直面西方语境、直面好莱坞的挑战,这便成为李小龙电影中不期然而然的情感倾向——拍给好莱坞看!而李小龙果然获得了成功,西方世界因他而震动,“黄皮肤”里居然出现了一个“大丈夫”,好莱坞居然出现了第一个将亲身真人打斗武戏搬上银幕的华人!

其次,李小龙所扮演的人物角色都是中国人或海外华人,他生前主演的四部半影片中,其角色的共同点在于:都说中国话,都身怀中国功夫;不仅在外貌上显现黄种人的特征,且都具备中国人性格上的典型特质。以及,他们都面对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如人民群众内部的莠民,像恶霸、汉奸、街头混混等;又如外国的暗黑势力,像恶意挑衅的美国拳击手、横行霸道的意大利黑帮、制冰贩毒的大毒枭等。学者裴开瑞和法克哈认为,上述电影中李小龙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四种身份:香港人、散居华裔、第三世界反帝战士、亚裔美国人。不言而喻,他们都具有同一的“中国人身份”之特质。

最后,电影之外的李小龙本人,其一言一行亦充满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风范。在美读书时,只要听说亚洲同胞被欺负,李小龙便会立刻赶去解围,足见其对同胞的惺惺相惜。

1965年,签约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李小龙正式进军好莱坞影视界,而当时华人在好莱坞的荧幕形象是以负面为主。面临这般现状,李小龙却决不低头妥协,他曾说过宁愿饿死,也不会去接演那些有辱自己人格、民族和武术工作的角色。

无论从外貌身形、事业追求,还是精神气质、思想品质等诸多方面来看,李小龙的整个人格无不体现着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典型特征——英勇果敢、顽强不屈、自立自强、侠义肝胆,而这种精神恰好契合美国好莱坞的主流文化——英雄主义。

在西方电影人精心包装下,李小龙的功夫片有效迎合了西方人的猎奇心态,满足了他们对于古老东方的神秘幻想。而对于当时在国际上备受屈辱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李小龙的出现无疑是振奋中国人心的。

这个黄皮肤的功夫巨星直接充当了华人的国际发声器、代言人。他以凌厉的拳脚、鲜明而阳刚的形象,以及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不仅吸引西方人的关注,且迫使好莱坞正视华人演员,正视勇于抗争的中国,正视阳刚不屈的中国人民。

因而,即便李小龙已逝世多年,中国人谈论起李小龙也仍充满敬意、自豪和感激之情。

二、李小龙的第二重形象符号:“功夫巨星”

功夫巨星”的形象符号有两层表征,第一层即“表象”的、肉眼可见的一身腱子肉;第二层即“内核”的、鬼斧神工般的拳脚功夫。

健美、健身如同电影一样,均为舶来品。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鲜有在荧幕上看见袒胸露背并通过展示肌肉以显示男子气概的场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告诫人们要“正衣冠”。

《礼记》有言:“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肌肉男”似乎和国人观念中长衣飘飘、玉树临风的“侠士”形象相去甚远。而在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便极为推崇健硕且富有活力的体魄,“阳刚之气”或“男性气质”的英文表述为“masculinity”,它以肌肉“muscle”为词根发展而来,可见在西方文明的语境中,“肌肉”“强健体魄”与“刚毅”“男性魅力”是直接相关的。

早在19世纪,国际健美运动创始人尤金·山道就已将此运动付诸于实践,推广至大众,西方人的身体变得强壮。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长时间被西方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因此在新中国建立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香港地区较早兴起健美审美,最早反映在银幕的有如邵氏张彻、刘家良等人的电影,但若论影响力和颠覆性,他们都远不及李小龙。

学者裴开瑞认为李小龙展示身体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李小龙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赢得国家之间和种族之间斗争的武器进行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中国、亚洲或者第三世界受压迫者的胜利。李小龙的影响力和颠覆性,就在于他是在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里打败西方人,用自己阳刚的身躯反击西方人对华人男性“柔弱”“谄媚”的偏见,这让掌握了话语权的好莱坞也哑口无言。

西方文化语境中本没有“Kung fu”一词,李小龙凭借自己的卓越成就,才使英语词典引入了这个代表中国功夫的“Kung fu”一词。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其被定义为“Kung fu is a Chinese way of fighting in which people use only their bare hands and feet”,即“功夫是一种只使用手和脚的中国式搏斗方式”,这也许正是中国功夫片区别于欧美枪战片的最大不同之处;而在《牛津词典》中“Kung fu”被定义为“A Chinese system of fighting without weapons,similar to karate”,即“一种不使用武器的、类似于空手道的中国搏击体系”,这暗示着李小龙功夫兼具“西方特性”和“中国特性”。

和李小龙的思想来源一样,对其功夫渊源进行溯源亦离不开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探讨。

1947年,体弱的7岁孩童李小龙开始跟随有几十年太极拳研习经历的父亲李海泉学习“内家拳”——“吴氏太极拳”。

随着李小龙长大成人,他又先后跟随拳法大师梁子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北派拳师邵汉生等学习武术。在1959年到达美国西雅图读书并创办“功夫武术队”时,他已习得太极拳、螳螂拳、鹰抓拳、蔡李佛拳等“技击术”傍身。然其并没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更加积极吸纳西方的”实战“搏击体系,融会贯通而集其大成,毕竟“西方搏击与其说是尊重道德,不如说是崇尚力量才是其无上道义”。①

也许成为功夫高手还不足以让李小龙被尊为功夫大师,他还是首位在国外公开教授中国功夫的华人,他的教学基本奠定了中国武术活动开展和传播的标准。以此,他不仅削弱了西方人不友善的态度,改善了西方世界对华人“东亚病夫”的一孔之见,还得以让一部分西方人跟从并学习;他不仅革新了武术的样式,还破除流派、肤色、种族、国别的对立,搭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也正是李小龙深受世界武术爱好者尊重的原因。

李小龙所饰演的角色与由詹姆斯·邦德扮演的007以及由克里斯托弗·里夫扮演的经典超人一样,他们都宣扬着英雄崇拜、正义胜邪的理想价值观,不仅能激发观众的自信心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承着匡扶正义的普世价值,这不是人种与人种之间的较量,而是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共同尊严。

此外,李小龙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忍耐自制、倡导公平、渴望和平的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励着世界各国、各地区同样饱受歧视与压迫的人民。因而,李小龙及其电影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成为实至名归的“功夫巨星”。

三、李小龙的第三重形象符号:“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这一形象符号体现着人们对李小龙的尊重和缅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龙”形象的喜爱和重视不言而喻,每个中华儿女对“龙”的认同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龙文化经历发展演变,已然通过文学、绘画、建筑、服饰、音乐、饮食等诸多方式融入到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一度以政治和宗教为载体,成为“正统”的典型形象之一。这些龙形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出现,都传达同一种精神内涵,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经过数千年革新、蜕变,龙的形象成为中国及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作为一种符号和意蕴,它亦成为维系着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而李小龙的一生与“龙”似乎确有不解之缘,他对龙图腾的执着与崇拜也是显而易见的。

出生于1940中国龙年的李振藩,被父母谓之小名为“小龙”,以寄寓望子成龙之心。他自幼活泼顽皮,始终保持着一股“烈火暴龙”的性格,惩恶扬善、爱憎分明。

1948年,他在由袁步云漫画改编的电影《细路祥》中崭露头角,袁步云为其首起艺名“李小龙”。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三部以“龙”字命名的电影:《龙门秘指》《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而为人所遗憾的李小龙未竟影片《死亡游戏》中,也体现了他对龙图腾的推崇。这部原打算用来阐述自己成熟武术哲学的电影,他本人仅拍摄五十分钟,但其中精心设计的龙殿场景乃是崇高的武术境界的象征。

生命历程中的种种迹象都暗示着李小龙“小龙变巨龙”的宏大志向,以及日后他将“龙行天下”的戏剧人生。而李小龙的个性和龙的精神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第一,李小龙具有像龙一样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无论是他遍阅群书,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是他贯通中西、集其大成的一身功夫;还是他破除隔阂、招收外国学生的宽阔胸怀。而龙形象的形成正体现了一种兼容的精神——龙的形式外形是各种物种的综合,涉及蛇身、鱼鳞、驼头、鹿角等;而龙的文化内涵也涵容了各个部落的宗教心理,或祈求风调雨顺、或祈求采狩渔获、或象征权威。因而,中国的龙是复合多元、兼容包并的。

第二,李小龙具有像龙一样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先进精神。他英勇果敢,名扬香港圈;他不惧偏见,勇闯好莱坞;他特立独行,自创截拳道;他自导自演;积极宣扬武学。而龙的发展过程亦是个不断开拓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龙形文物“C”形红山玉猪龙,到现今随处可见的精美龙纹。龙的形象在千年历史长河的巨变中历久弥新,历朝各代的龙纹都因有区别于前人的独创性而愈加欣欣向荣。

第三,李小龙具有像龙一样惩恶扬善、镇恶佑善的威严性格。他主演的电影角色是他个人思想的直观体现,虽所饰演的多为底层小人物,但却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是非善恶观——为被毒害的师傅报仇雪恨;为同胞和弱者打抱不平;为了保护人民、打击制冰毒、制假药场所而深入绝境、以身犯险。而龙形自起源起,便因其狰狞威严的外在形制而具备震慑心灵的能力。人们常常将其运用于建筑、装饰等,借助龙纹,以期减少灾祸、驱逐邪恶、镇宅守宅,这真实反映了人们对龙的认可与信任。

虽然汉语中的“龙”对应英语单词“dragon”,但在西方语境中“dragon”所代表的却是“邪恶与妨害世间的角色” ②。所幸,李小龙凭借其对龙之精神所进行的生动演绎冲破了西方观念中被扭曲了的中国“龙”的形象,他所抒写的持正不阿、大义凛然的电影人物,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民族综合、包容;独立、进取;福生、谐天等龙的精神,人们逐渐建立了直观联想——中国有李小龙这样一条龙,李小龙就是正义的龍的化身。因而无论中西方,后人都习惯以“龙”或“dragon”来尊称这位不朽的人物。

四、结语

李小龙凭借其富有传奇意味的个人故事和电影表现,传递出中华文明阳刚正气、富有反抗精神的一面,冲破了西方世界关于华人男子“阴柔化”的偏见,并为华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打下基础;而李小龙自身也升华为黄种人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标志、一张名片、一扇窗口,他永远值得铭记。

注释:

①张再林:《文武兼济与重武轻文——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身体范式的对比》,《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第36-42页。

②赵启光:《天下之龙:东西方龙的比较研究》,海豚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

参考文献:

[1]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J].东南学术,2011,(5).

[2]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启光.天下之龙:东西方龙的比较研究[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李小龙功夫好莱坞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做最真实的自己
CRAZY RICH ASIANS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功夫猪
成为传奇的花边,还是传奇本身?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