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2021-10-25黄天真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融合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利用信息技术特性激趣、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实证意识、借助信息技术软件让教学更精准、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打破空间限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融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45-02

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也十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互联网+教育”成为当下教学的趋势所在。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性课程,这一提法体现了当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关注与重视。但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均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应该有效融入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实践和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为此后的科學学习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特性激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其标志之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例如生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等,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观察中比较》这一课,教学内容是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从聚焦恐龙图片到探索、观察、比较恐龙模型大小,再到研讨恐龙相关知识,整节课离不开“恐龙”这一载体。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听教师口头讲课,笔者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逐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导入阶段,笔者播放了一个恐龙动画片段,视频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对比鲜明、有趣,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看得非常专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笔者自然地将本节课教学内容引入,学生兴趣盎然地翻开课本进行学习。

又如,在执教《花、果实、种子》一课时,笔者发现对“如何给花传粉”这一环节,单纯地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图片,他们反应平平、兴趣寡然,举手发言的人较少。为了激活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笔者播放了一段蝴蝶、蜜蜂在花丛飞舞、传粉的视频。视频里的花朵色彩鲜艳、小动物灵动可爱,“给花传粉”这一过程清晰、具体、有趣,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观看后纷纷举手发言。

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选择适合教学主题的动画视频资源,把静态的事物变成动态,呈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感的画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在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获得强烈刺激,进而激活思维,开始科学探究之旅。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实证意识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比较事实、积聚事实。”“事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尊重事实、研究事实、比较事实、积聚事实,提升实证意识。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很多实验现象稍纵即逝,难以捕捉。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通常只能记住部分实验现象,或者只能观察到最后的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现象和证据难以完整地记录下来,在实验汇报环节也很难描述实验中证据出现的情况。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结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提前将实验的步骤、关键现象和证据拍摄下来,课中利用希沃一体机,将拍摄的实验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与实践。在清晰的实验现象与证据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完整经历整个实验过程,逐渐提升科学的实证意识。

例如,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的“加热白糖”实验中,白糖加热后其颜色、形状、状态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变化的过程比较迅速,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全部实验现象记录下来。于是,笔者提供智能手机,让学生将本组实验的过程拍摄下来。在实验汇报环节,有些学生记不清实验现象了,不能准确地描述白糖的变化,笔者先将他们的发言记录下来,然后将智能手机与希沃一体机互联,回放各小组实验视频、图片,再将其与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实验视频对照,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他们自主发现哪些小组实验操作比较规范、哪些小组操作不够规范、哪个环节的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等,由此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并引导他们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又如,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这一课,许多学习环节都要用到显微镜。但在教学过程中,同一台显微镜一次只能一人观察,即教师和学生无法同时观察同一台显微镜下的物像,这导致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和研讨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家看法不一,缺乏统一的证据,哪个说法都很难让全体信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做了以下设计:将智能手机固定在实验桌上与显微镜连接,调整好摄像头与显微镜目镜的高度,打开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就可以在手机镜头里清晰地观察显微镜下的物像。可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解决以往显微镜教学中师生交流讨论不够充分、受到限制的问题,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在信息技术辅助下获得可靠的实验证据,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更有理有据,进一步促进他们实证意识的形成。

三、借助信息技术软件让教学更精准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而在四个不同的领域中又分别整理了18个大概念,18个大概念又细分为若干个下位概念。这许许多多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是比较抽象的,他们难以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够透彻地理解科学的概念,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将受到影响,科学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对此,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时,应该恰当地借助一些信息技术软件,将抽象的概念和难懂的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教学更精准,使学生快速把握科学本质,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食物消化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课前了解学情时,笔者发现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吃不同的食物,但他们对身体内的消化器官特征和功能不甚了解,对“人体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等问题也难以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使用口头讲解的方式描述食物吃进身体后消化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无法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了让学生真实看到人体各消化器官的特征、功能以及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笔者借助了“3D body”医学软件辅助教学。在讲解人体的各种消化器官,如口腔、食道、胃、小肠等时,笔者打开手机的“3D body”医学软件,先进行消化器官的选择,然后投屏到大屏幕上,学生就能看到食物在口腔、食道、胃、小肠等器官的状态。直观的影像画面,帮助学生精准地了解食物在身体内的每一个消化步骤,最后精准地掌握相关知识。

又如,在执教《宇宙》单元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宇宙的体验,对宇宙缺乏相应的了解,理解起课文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借助“星图App”天文观测软件,通过投屏让学生观测模拟的宇宙景象,如由远及近地观察月球、认识太阳系家族成员等。

可见,使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能避免教师讲解过于笼统、简单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的困境。同时,学生自主应用教学软件去观察、去体验,可将抽象的科学概念知识具体化,让教学更精准、效果更突出。

四、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打破空间限制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众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中,实物展示台因具有靈活性、实时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好帮手。实物展示台作为信息技术研究的一项物化成果,可以打破空间限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流程。在以往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进行现场实验演示时,因受空间的限制,一般是前面的学生看得比较清楚,后面的学生难以看清楚。如果临时让后面的学生到讲台前观察,那么不但花费的时间多,还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师若能选用实物展示台辅助教学,将实验物品放大展示,同步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则不用受空间的限制,前后排都能看得清楚。

例如,在执教《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时,笔者把实验器材放置在展示台摄像头所能拍摄到的范围内,让每名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实验过程与现象,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此外,利用实物展示台可以节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更好地掌握规范的操作要领,及提高科学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信息教育水平,合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课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让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越来越高,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劲头越来越足。

【作者简介】黄天真(1986—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南宁市明秀东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融合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融合》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