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参与视角下的特色古镇发展研究

2021-10-23杨慧

旅游纵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阆中古城古镇

杨慧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在大力提倡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的背景下,特色古镇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可以为古镇社区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积极性不强的问题。本文以阆中古城为例,对特色古镇的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社区参与现状与问题,针对阆中古城的社区参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当地社区的建筑风貌、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为还原古城的真实淳朴生活作出贡献。

关键词:古镇旅游;社区参与;地方发展;阆中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特色古镇发展研究”(CX2020SP85)。

引言

在今天的大众旅游中,特色古镇旅游呈现给旅游者不同于现代都市化城市的景观和氛围,因而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古镇的民俗文化与生活风貌。但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古镇旅游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同质化。具体表现为许多民俗风情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古镇的社区参与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旅游目的地的东道主与游客之间产生了一些供需矛盾和问题。

目前,关于古镇的研究主要有针对特色小镇的同质化问题,采用差异化对策,从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1];或是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探究旅游目的地文创的问题和对策[2];将古镇作为遗产旅游从民族志视野探讨古镇的观光态度[3]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古镇旅游的发展,但多是将各类学科知识简单的拼凑在一起。本文采用人类学方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以阆中古城为个案进行研究,挖掘阆中古城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实地调查,分析阆中古城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矛盾与问题,为类似的特色古镇旅游的开发提供相应的参考,也能助力乡村振兴,大力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增强阆中古城的社区参与度,缩小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一、阆中古城社区参与现状

(一)阆中古城的社会历史脉络及文化特色

2020年,阆中古城共接待游客1 479.8万人次,旅游的综合收入达181.01亿元,总的来说,古城同比增长速度较快,也创下新高。2021年清明假期间,共接待游客28.30万人次,门票收入153.85万元,同时阆中古城日均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游客接待量位于全省5A级景区的第二位[4]。阆中古城能有这么大的客流量,是因为阆中古城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遗迹以及独特的民俗古韵为其旅游发展助力。阆中古城是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现今还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庙宇、楼阁以及古楼民居建筑,在其2 300年的历史中,享有“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誉。在阆中悠久的历史中,它一直处于四川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位置。阆中古城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主要有7种文化资源,分别是“本源文化”“风水文化”“民居文化”“三国文化”“巴渝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因而阆中古城的旅游发展需要在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合适的均衡点[5]。除此之外,阆中古城有4绝,醇香“保宁醋”、美味“张飞牛肉”、香甜“白糖蒸馍”以及芳醇“保宁压酒”,阆中四绝共同构成了古城经典的文化特色,而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丰富的历史底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阆中古城社区参与现状的评价

墨菲于1985年出版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中提到,旅游业要想更好地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从环境、居民的角度出发,采用社区方法将旅游看成社区管理活动[6]。学术界也对民众在社区中的角色达成了共识,认为居民在建设中应该作为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决策的参与者和监督者[7]。社区参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定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另一方面是分配参与旅游发展的收益,同时涉及社区参与的主体也较多,本文主要探讨社区居民也就是旅游目的地,即阆中古城的社区居民。笔者在2019年、2020年分别对阆中古城的社区居民及到访游客进行访谈,阆中古城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一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不强。阆中古城许多社区居民都认为古城的发展与自己没多大关系,有做好自己生意就行的想法,导致旅游地社区居民不太关注自己与游客的关系。虽然很多居民都表示支持阆中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自身实际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薄弱。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进入古城后,未能感受到古城的传统氛围与民俗风情,难免会有落差,不利于构建社区居民与游客的和谐氛围。二是社区居民过于追求商业化利益,旅游民俗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古城的商业化气氛浓厚,在古城漫步,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商铺在售卖张飞牛肉、保宁醋等商品,醋泡脚与制作泡菜的店铺紧紧挨在一起,但是这些旅游产品在许多景区都能看见。这种商业氛围会降低游客前来欣赏古城风韵的满意度。导致旅游者与古城的社区居民之间就只是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互动和谐的主客关系便不能很好地发展下去。例如,旅游产品质量不佳,游客会感觉被欺骗,导致两者关系恶化;当地居民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刻意的包装和模仿反而给游客带来不佳的印象。

二、互动参与:当地居民与游客

旅游是双向交易,游客(外来者)必须乐意来访并买东西,当地人必须愿意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8]。当地居民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加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活动,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承担起东道主应尽的责任并享用发展带来的结果[9]。若想建立良好和谐的社区,实现阆中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拉近,调动古城社区居民参与古城发展的积极性。

(一)保证社区居民的主人地位,使得民俗与旅游融合发展

阆中古城不仅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且保留了其独特的民俗表演和古城原住民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决定了阆中古城社区居民的主人地位,将民俗与旅游融合发展,才能有效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阆中古城最适合旅游的季节是春秋,夏季炎热多雨,古城中的民宿与客栈多是木质结构,在夏季容易受湿气影响,而冬季来古城游玩,天气较冷,活动不太方便。因而古城的社区居民主动地为游客提供服务,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好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工作,不过分增加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样式,打造不同种类的民宿和商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古城的社区居民为游客提供的各种设施和服务,都能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并不是单纯地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是合理结合,树立古城的主人地位,促使社区居民积极投身于固化产能的发展建设,将自己情系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强两者之間的联系。

(二)满足游客全方位需要,营造主客参与互动氛围

阆中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始终保持民俗的延续与传承,在阆中“新八景”晨钟、张飞巡城、阆中花轿等8个表演场景中,当地社区居民真正参与了当地的旅游发展与宣传。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阆中的婚俗也发生着变化。现今由政府主导推出了婚俗表演,当地居民在阆中古城景区内表演传统川北婚嫁,由旧时的媒婆带路,锣鼓奏响,吸引了不少游客,游客可以参与到活动表演中,与当地居民演员一起游古城。这项具有互动性和群众参与性的表演节目,在其表演过程中,不仅是对传统农村婚俗的重现,也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传承,同时让更多游客了解川北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这种沉浸互动式的表演形式,出现在旅游者的视野中,是一种怀旧到具身的感受,满足了游客的全方位需要,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社区参与增强地方认同

在阆中古城的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的参与度提高后,古城社区居民的文化就会强化文化的生产力和自我身份的实现,从而对于古城的认同度就能提升。社区居民常年居住在本地,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本身比较熟悉,许多当地居民返回古城建客栈,开文创店铺,将当地的多元文化元素深植于各种产品之中。而在阆中古城的旅游开发中也强化了当地传统,将传统文化不断地深化和发展。阆中古城的文化活动基本都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景区讲解员和管理人员多为当地居民,民俗节庆活动的表演者大多也是当地居民,对他们而言这不是表演,而是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得演艺活动更加真实、生动。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古城利用这一水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和推广旅游,如“阆水节”,它涵盖了古城的精华景点,还包括夜游嘉陵江的游船表演,推动阆中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适合古城的旅游品牌形象。在政府和景区的积极推动下,阆中打造嘉陵江流域和成渝经济圈,同时还推出了几条热点旅游线路,在全域进行布局,对古城的主题名片进行统筹整合,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社区居民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尊重文化的延续性,认真地审视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下展示地方特色。当地居民在社区参与中,也要注意提高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经济利益观,不过度参与,恶性竞争。要实现透明化、公开化的参与,增强古城的地方认同,确立良好的旅游地形象。

四、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使当地文化和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造成一定消极的影响,给环境、经济带来压力。社区居民是古城旅游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力度强则能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提高当地特色文化和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但若是参与性不强,必定会引起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让旅游产品质量无法获得保障,古城的影响力也会降低。

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旅游发展最终受益人[10]。促进主客关系的和谐,正确引导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在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城居民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处理好与游客的关系,才能将古城营造成具有家园感的地方,使社区参与度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蒋柯可,熊正贤.文旅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与差异化策略研究:以四川安仁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2):33-40.

[2] 卢青.新媒体时代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神垕特色小镇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9(10):67-70.

[3] 余媛媛,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的古镇旅游:以云南官渡古镇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1):26-31.

[4] 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阆中古城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省5A级景区第二位[EB/OL].(2021-04-07)[2021-06-19].http://www.langzhong.gov.cn/govopen/openInfo.jspx id=20210407103503-110591-00-000.

[5] 苏承英,程静.阆中古城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8):9-12.

[6] MURPHY P E.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Routledge,2014:314-318.

[7] 王林.景觀村落旅游社区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8.

[8] 谭志蓉.浅议社区参与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7(10):47-49.

[9] 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萍,何昌邑,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81.

[10]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8-136.

猜你喜欢

阆中古城古镇
登阆中腾王阁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古镇之旅
翘街古城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安居古城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