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1-10-23史良

旅游纵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黄河三角洲协同发展

史良

摘 要:新时代,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要想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需以政府为主导整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多种资源,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成立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为黄河三角洲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时代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黄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ZD202008397)。

引言

文化是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高質量发展,需要各地区通力合作,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其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是各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黄河三角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城市一致着重扶持文化旅游产业,但是和其他文化旅游发达区域相比,该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在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拓展方面,各地市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明显,笔者在国内国际的研究领域都未发现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因此,如果想在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过程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就需要以各地政府为主导,加强区域地市件的合作,协同规划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区。

一、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等多方面文化资源。该区域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资源特征。

(一)发展潜力较大

首先,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家数不胜数;地域民俗文化特征鲜明,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等特色文化闻名国内外。第二,黄河文化特征鲜明。黄河三角洲区域形成了中国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惠民地区的魏氏庄园集合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体现了黄河的农耕文化;胜利油田的工业文化,体现了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第三,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资源品质较高。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黄河入海口景观、贝壳堤岛和孙子文化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黄河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市场需求潜力大。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大,黄河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能够满足市场区域内外消费者的需求。最后,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能起到保护文化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二)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其他资源利用率较低

就目前状况来看,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文化旅游开发多围绕自然文化景观开展,开发利用率最高。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部分历史遗址尚处于初步开发或者无序开发阶段,如龙华寺遗址、丁公遗址出土的文物仅用于馆藏和研究,尚未对公众开放;对董永孝文化和孙子兵学文化等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型开发;而对于草柳编、剪纸等民俗文化,虽然门类众多,但是多为家庭式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缺乏集中性管理和融合式开发;胜利油田的石油工业文化尚处于开发阶段,仅仅停留在拥有此项文化旅游资源的程度,尚未凸显其经济价值。区域红色文化处于成型阶段,各地市的红色文化馆建成并投入运行,但是各地市各自为政,未形成具有规模性和集团性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学艺术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较大,但是也尚未开展大规模的利用。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中,自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高,其他资源丰富但是处于低层次开发阶段,开发利用率不高。

(三)资源开发受到条件限制

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开发受到基础条件和专业人才条件的制约。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资源特点鲜明,但是区域内各地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据统计,2019年,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和滨州,共有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9个,群众文化馆、艺术馆14个,与省内其他地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差距较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也尊在不足。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缺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当地高校缺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进行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门性人才;文化企业和高校的对接不足,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此外,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本和技术的支撑不足,导致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服务质量较低,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旅游产业优势。

二、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SWOT分析

当前,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WOT)是分析旅游产品开发应用战略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对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进行SWOT分析,能够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内涵,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一)优势(Strength)

1.交通便利,客源充足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半岛的北部,北邻京津冀地区,和辽宁半岛、韩国西海岸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连接山东半岛的广阔中西部腹地地区;南邻济南都市圈,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连胶东半岛,可出海到达东北亚各国。黄河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客源。

2.文化资源丰富,品牌特色突出

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河海交汇的地理优势,黄河和渤海同时孕育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灿烂的文化资源。古老的黄河文明、璀璨的齐文化、广饶兵圣遗址、惠民魏氏庄园和邹平丁公遗址等,展现了黄河三角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湿地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和移民文化资源等多重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黄河三角洲的多重文化资源交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品牌形象,并且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后发优势明显

相较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河三级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完整的文化资源储备,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发展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的经验。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有利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旅游业的新模式,具有较大潜力。

(二)劣势(Weakness)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投入少

近几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是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具有较大差距。文化旅游的高水平开发、原有景观的修复完善和新景点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相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省内其他城市,黄河三角洲的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开发投入相对较少,旅游开发较为薄弱。

2.缺乏系统管理,就业者素质不高

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合理,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区内的旅游资源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形成的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较少,游客的可选择性和体验感较差,不能释放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魅力,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高校未针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专业性人才,旅游相关从业人员部分素质不高,不利于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3.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较低

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较而言,对于自身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市场开发投入较少,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

4.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黄河三角洲区域范围广阔,包含6市、19个县区,行政区域较为分散,缺少精品景点和龙头品牌。区域内部协调性较差,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各行政区景点开发时间、深度和市场占有率不一致,景区之间的合作非常有限。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指导,这对于黄河三角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订和今后的实施,将为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18年,国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业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机遇,对于黄河三角洲的文化旅游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上,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黄河三角洲地区必须在大力开发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挖掘文化资源的深入内涵和价值,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和水平,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2]。

3.区域旅游联动开发趋势加强

区域旅游联动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区域联动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21年6月3日,黄河流域九省签订共建旅游协定,共促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建设[3]。2020年6月,山东省发布《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7市一体化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政策[4]。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黄河三角洲区域县区,应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共享市场资源,增强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内合作共赢,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挑战(Threat)

1.基础条件的挑战

相较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引进资金相对不足。由于受到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理念相对之后等因素的制约,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在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现有的民间民俗工艺品多为农村小作坊生产的,生产效率较低,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区域整体发展过程中,黄河三角洲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科学规划。

2.临近区域空间竞争激烈

黄河三角洲区域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对黄河三角洲的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除此以外,在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对比之下,黄河三角洲地区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灿烂悠久的文化资源略显薄弱,旅游宣传力度相对较低。同时,旅游产业的延伸产业和旅游特色产品也相对较少。因此,游客的重游率较低,市场影响力无法得到提升,较难从周边城市旅游发展的缝隙中快速崛起。

3.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矛盾

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较晚,还保留着大量原有的生态景观和自然资源,同时人文资源的原生性较强。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现代文化对原生资源的侵蚀,是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发展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实现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该区域的6市19县区需要对该区资源进行整体整合,建设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实现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开发主体整合,政府之间协作共赢

在我国,政府在所有产业的发展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也包括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过程中,由于资源分布地域广泛、涉及主体复杂多样、市场覆盖率有限和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等条件的制约和束缚,导致旅游业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政府。在推进旅游一体化进程中,政府是首要保障。只有各地政府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2020年6月,山东省发布文件进行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2021年6月3日,黄河流域九省签订共建旅游协定,共促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的实现,离不开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各地区政府需要发挥自身在旅游资源整合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区域资源共享,实现区域间互惠互利,打破由于地区限制产生的发展束缚,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也可以仿照类似黄河流域九省的旅游共建协议,成立由各地区政府组成的黄河三角洲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旅游发展政策、规划以及各项监督协调工作,平衡区域利益,妥善处理区域间的利益关系,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5]。

(二)旅游资源整合,整合区域多种文化资源

黄河三角洲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在进行文化旅游协同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仅以一种资源的开发为发展背景,需要整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多种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时候,多种文化的整合开发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需要整合发展多种文化资源,所以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文化资源的分布和种类进行调研,同时设计合理的规划发展路径。例如,打造“多区、多线、多点、全域”的规划布局。在这一规划中,囊括东营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文化和黄河入海口海洋文化,东营、滨州、淄博和寿光的抗战期清河抗战区的红色文化,东营、滨州和淄博的石油工业文化,东营、滨州、潍坊的历史文化和东营的吕剧文化,潍坊的杨家埠文化等民俗文化。在多点融合的基础上,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全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三)旅游空间整合,形成合理的旅游路线

旅游资源空间整合,要求打破各种制约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束缚因素,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旅游空间全面整合,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规划路线,研发代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新的旅游形象和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区域整合层面,黄河三角洲地区需要整合6市19县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合理的旅游路线。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和滨州为2个核心区,包括3个文化旅游带,即环渤海海洋文化旅游带、临京津冀文化旅游带和对接半岛城市群文化旅游带,进行文化生态湿地旅游、爱国溯源红色旅游、风土人情民俗旅游3条完整合理的旅游路线,形成完整、高效的黄河三角洲旅游圈。

(四)旅游产品整合,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旅游体验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设施、服务等,向旅游者提供满足其游历所需的全部产品和服务[6]。旅游产品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基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产品吸引力,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在旅游产品整合中,重要的是整合产品要素,特别是“食住行游购娱”的协调发展。其中,“食”要求展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特色美食,例如黄河口大闸蟹、潍县萝卜等,可以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美食”招牌,并加工成土特产在各大景区出售。“住”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打造能体现黄河三角洲文化特色的旅游酒店和民宿,讓游客们在住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黄河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行”要求黄河三角洲各个地区和景区之间的交通发达、畅通,同时需要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完善景区内的服务和引导,方便游客在景区内的出入和休息。“购”要求精品、特色和便携,可以根据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的特色进行工艺品设计和开发。例如,符合石油工业特色的缩小版的采油机,符合民俗文化特色的风筝、年华和吕剧服饰等,符合美食特色的广饶肴驴肉、沾化冬枣等。同时,还要根据游客需要,设计精品路线,减少重复的旅游景点,增加特色旅游景点和特色体验馆,拉长旅游时间,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7]。

(五)市场营销整合,统一营销手段,打造品牌形象

旅游市场的整合主要是利用区域原有的旅游市场,通过多样化的营销和宣传手段,打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黄河三角洲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区域6市19县区摆脱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联合营销,形成“互为市场,共同开发”的局面,共享旅游市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形成规范的旅游市场秩序,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多媒体、互联网、影视剧和舞台剧等方式,宣传黄河三角洲的特色文化旅游。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一些已经出名的特色旅游,如寿光菜博会、黄河口马拉松运动会等项目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将黄河三角洲协同发展的文化旅游推广开来。

(六)创新和科技整合,打造智能化旅游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科技也密不可分。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好的创意和先进的科技含量也会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蕴含的石油工业文化和民俗手工文化,就可以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与科技相结合的石油文化体验馆和创造性的民俗手工制作体验,科技已经渗入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8]。同时,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校的科技实力,培养符合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专门性人才,扩大旅游业的知名度,也是新时代科技赋予旅游业的新活力,将极大有利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四、结语

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旅游业是文化得以传承和推广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石。要实现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依托,以整合式和协同式的方式对黄河三角洲的多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开放协作、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8-10].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田红,沈维萍,闫中晓.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评价:以黄河三角洲区域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20(7):131-144.

[3] 李红,崔明玉.新旧动能转换视域下黄河口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人文天下,2018(17):8-15.

[4] 梁敬升.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东营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1-35.

[5] 闫中晓.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1-7.

[6] 杨占栋.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5(5):43-47.

[7] 杨文娟.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3:9.

[8] 于明.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37.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产业黄河三角洲协同发展
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风险生成机理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常态下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加快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黄河三角洲奋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