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传承探析

2021-10-23陈宝添王欣欣梁心雨邓冬梅叶卓盈罗丹

旅游纵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陈宝添 王欣欣 梁心雨 邓冬梅 叶卓盈 罗丹

摘 要:年例作为湛江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为了使年例得到更好的开发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本文以年例文化旅游村为主要模式,将形式多样、无固定举办日期的各种年例要素整合在一起,以期能使年例文化表现更加规范,助力“一带一路”节点上湛江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年例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传承探析——以湛江年例为例”(pdjh2020b0657)。

一、年例发展现状

年例,是湛江富有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年例”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文化精髓的歪曲和丢失,使得年例无法与现代文化产业进行发展融合,也难以成为湛江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元素。笔者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年例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年例文化宣传力度不大、缺少发展模式以及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等。

二、年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年例文化面临断层问题

年例,是粤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节日,是孕育粤西地区传统汉族民间艺术的沃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现在它在文化传承方面正面临着困境。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年例”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被许多群众加以扭曲改造,造成年例的传承中出现了节日道具复杂而工艺传承断层的问题,进而导致其整体文化在传承中出现断层问题。

调查小组经过文献查阅,发现村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不够,无法普及大众,村民过年例的意识日渐薄弱。经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村内缺乏资料室,村民无法借助资料获得对年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再加上往年来政府对年例不够重视,年例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年例发展也大多依靠民间甚至私人支持,年例未能得到规范化发展,传播力度较小。种种原因使得湛江地区人民出现忽略年例活动的现状,很少参与年例活动。另外,政府宣传与民间宣传的较少,也使得湛江地区以外的人民对年例了解不多,不利于年例文化向外发展。

(二)年例文化缺少运营模式

岭南古老的祭祀仪式孕育了年例文化,其源远流长,虽有历史,但乏记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以乡村为单位,各村村民捐资共同筹办。庆祝年例的仪式传承多为口口相传,其目的是与神明沟通,寄托人们美好的祝愿。年例的各项活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且部分项目不乏艺术性,但却存在着诸如缺乏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无明确发展方向和系统的发展规划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年例的一些特色项目随人们记忆的淡忘而消失在历史中。

同时,由于年例没有统一的举办形式和标准,年例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年例举办地点、时间和规模都会存在差异,如举办的范围、以何种形式庆祝、邀请参加的人数,还有所呈现的气势等。而在举办年例过程中,“吃年例”这一人数规模较大的活动会吸引邻村的村民一同前往,也会导致浪费现象发生[1]。

再者,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许多民俗节目的传承正在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以年例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剧为例,其项目传承代表人曾成老先生说“现在的雷剧继承人青黄不接,而且他们这一辈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为数不多,对于雷剧的传承与发展实为难题”[2]。除了雷剧之外,其他的难度较高、对技巧有一定要求的文化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如穿令箭、飘色等,同样面临着一大矛盾。那便是年例文化传承需要培育大量的新鲜血液和人才培育的困难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系统专业的运营团队,二是年例难以承受市场经济冲击和现代流行文化影响,加上年例文化的传承培养周期长、专业要求高但经济收入较低等现实因素,老辈传承人挑选接班人存在很多局限性。

由于没有固定的举办地址、规范的举办标准以及专业的管理,使得年例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从古流传至今、以宗族认同为核心的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项目也因发展停滞,逐渐消失。

(三)年例文化融资渠道较少

根据研究小组当地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年例举办规模基本以家庭为单位举办宴席,村落为单位举办祭祀、游神等民俗活动。宴席的资金一般都是每家每户自行支出。村子里的游行、飘色等民俗文化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民自行筹集资金、村委会名下的公家产业收入、附近房产商赞助等途径。年例文化融资渠道较少,不利于年例文化旅游村的规模化建设。

三、年例发展路径与建议

(一)“互联网+”助力宣传

为了让年例文化走出去,年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以及新时代网络媒体的资源,采用线上加线下的宣传方式,使年例扩大在湛江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互联网+”宣传策略针对中国传统民俗爱好者以及湛江当地居民,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方式,能推动年例文化村知名度的提升,获取高曝光度,进一步实现流量的变现。

其中政府宣传作为主流的宣传方式,起到权威保证的作用。为了更加贴近目标群体,年例文化村将通过运营新媒体进一步提高自身曝光度和品牌影响力,从而使年例文化成为湛江旅游一張强有力的名片。而户外广告以湛江市中心为圆心,不断向四周辐射影响力,短时间内打开市场,让品牌迅速成为当地居民心中的“网红景点”。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借助合作商的渠道来宣传自己的旅游产品。再掀跨界合作新热潮,使得关注规模进一步提升;赋能Z时代的圈层营销,使得年例文化村的网络辐射面更加广泛。

(二)推出集锦荟萃式发展

年例是一种粤西地区特有的民俗节日,无特定日期,形式多样。故年例文化村使用的建设模式为——集锦荟萃式,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景区内表现出来。

笔者收集了湛江地区与年例有关的、典型的项目,进行筛选,最后凝聚在年例文化旅游村中,使得年例文化得以完整表现和传承。

年例文化旅游村的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运营模式。经实践证明,在借鉴先前运营模式的过程中,要发挥可取之处,同时结合“一带一路”“非遗”的政策,保留年例文化最原始的特色。

年例文化旅游村地址可设在湛江市赤坎区康强路百姓村附近。在项目展开调研中,本团队对实地进行考察,发现当地仍有待开发的空地,可用于年例文化村的建设。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基层组织以及政府对年例文化同样支持。在百姓村附近选址有以下优势:①位于城区附近,交通方便,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②面积开阔,可便于项目的开展;③当地人力资源丰富。

年例文化旅游村的打造包含饮食、民俗表演、文创产品三大版块,每一版块的设定都旨在还原年例的节日气氛,吸引各地的游客,从而带动湛江旅游业和民俗文化的发展。

1.打造年例文化饮食区

饮食区主要以年例中的百鸡宴为主。在湛江地区,传统年例的菜式有烤乳猪、白切鸡、海鲜、当季蔬菜等。辅之以湛江当地特色小吃,如簸箕炊、竹卷粉等,打造“年例文化美食一条街”,集湛江地区特色小吃于一体,吸引流量,进一步提高年例文化旅游村知名度。

在对湛江年例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对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饮食的吸引力最高,饮食可作为年例文化旅游村发展的重点。

2.注重传统民俗文化表演区

飘色、雷剧和穿令箭是年例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可作为年例文化的一个外在体现代表。同时,若这些活动通过人为的联系将其和现有的流行趋势结合起來,将成为年例文化传承的一个突破点。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飘色上的人物形式多变,可以和不同时代、书籍甚至现代影视中的人物形象相结合,从而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年例文化旅游村可以以主题季的形式与现代热点相结合,既保证了传统手艺的传承,又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雷剧是中国广东雷州半岛地方戏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对歌唱词囊括了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等内容。在长年的积淀下,雷剧越来越受关注,也拥有大量的流量。在年例文化旅游村中,雷剧表演将会朝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统一的培训也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而穿令箭又称穿腮,是元宵节期间,广东湛江各地乡村巡游表演的一项传统民俗绝技。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脸看不见洞口和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具有惊险、神秘色彩。

3.年例文创产品

年例文化可以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湛江年例的“餐桌文化”较浓厚,调查的数据显示,年例中的宴席更受游客青睐。因此,相关部门可以抓住这个吸引点,参考故宫文创将年例里面的一些民俗画面印在餐具上,让人们能在“餐桌上”了解到湛江年例文化丰富的传统特色[3]。

同时,年例文化可以与旅游纪念品相融合。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插画方式,设计《湛江年例》礼盒也是传播湛江年例文化的较好的方式之一。它以插画绘出湛江年例的一整个流程,能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湛江年例文化。同时,还可专门为孩子设计与之相关的玩具,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湛江年例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专门设计相关主题文具。

而在传统的博物馆管理中,博物馆更多地被单纯视为是存贮文物及历史信息资料的现实平台,承担着相应的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功能[4]。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体验馆“让年例活了起来”,正是响应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5]。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游客得以体验年例文化中极具湛江特色的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加深对湛江年例这一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

1.本地财政拨款

当前,湛江市正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这也要求湛江要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年例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建设过程中,本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非常关键。在年例文化旅游村的融资方面,此项目可以作为湛江市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积极争取湛江本地财政拨款。同时,年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可以向湛江本地政府请求财政拨款外,还可以向上级争取财政拨款资金。

2.债务性融资

商业银行贷款是年例文化旅游村项目的重要融资途径之一。为了刺激全民加入创业行动中,促进就业,国家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年例文化旅游村项目可以由金融机构放款,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政府补贴担保费。因此,年例文化村项目即使在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除了担保优惠之外,在商业银行贷款上,年例文化旅游村建设项目可享有利率优惠、降低贷款门槛、加快贷款速度等多方优惠政策。

3.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年例文化旅游村项目的重要融资手段,年例旅游文化村项目可以以其发展文化产业的名义筹集一年期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运营收入承担债务偿还债务的融资形式。年例文化旅游村的项目融资建议采取此形式:PPP融资模式。

PPP融资模式是近几年来国外发展很快的一种民资介入公共投资的模式。在PPP融资模式下,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民用资源产业化优势,湛江政府与民营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年例文化旅游村,并共同维护运营年例文化旅游村,即湛江政府或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在公共领域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政府和民营企业可以达到合作双赢的结果。同时政府通过给予民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一方面,双方可以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期目标。另一方面建设年例文化旅游村不仅为打造湛江“一带一路”背景下海上城市的特色名片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同时还响应了国家政策,实现文旅融合,既能有效地解决湛江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稀缺的问题,又能丰富年例文化的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实现特色年例文化的现代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银凤,陈嘉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以湛江年例为例[J].智库时代,2020(1):17-19.

[2] 黄思杰,余伟鹏,陈笑梅,等.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2-3.

[3] 黄艳玲.“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文创产品的系列化开发研究:以福建东山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12):37-40.

[4] 牛丛荟.浅析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践路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7):148-149.

[5] 易军.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文创共享平台创新:以博物馆参观护照为例[J].长江文明,2020(4):83-8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