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建构

2021-10-22袁伟

中国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丰台区校本建构

袁伟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来得以实现,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来得以发展,而国际理解校本课程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国际意识,形成世界眼光,增强合作能力。“一带一路”倡议是背景、目标,国际理解是途径、策略,而校本课程是基础、载体,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一带一路助推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课题以北京市丰台区国际教育交流开展的现状为基础,探索友好校目的地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点,通过互访交流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等进行学习与了解,以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并到相關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在互访交流活动中主动求知验证,落实国际理解素养。

一、研究设计

在课题前期和课程实施后,课题组针对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意识设计了开放性问卷,对学情、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报告既是课程形成的依据,也是课程形成后的有效检验,经过调查研究的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施层面更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

研究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学科问题,而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

课题组通过因公互访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延伸建构国际理解课程,从内涵到思路对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系统性进行项目建设;通过对互访活动的具体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的预设,实现对国际交流活动规范性的把握。

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构路径

1. 多层次、多学科建构课程体系,多环节、多主题实现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要依据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共性特色寻找切入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深交流”多层次、多学科自主建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行前学习、互访交流、活动反思等环节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目标。

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是学生深度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资源库,通过戏剧课程、传统文化课程、“行走的博物馆”、著名企业主题课程等形式展开对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等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环境、社会、知识产权、科技、全球经济、世界和平等国际共有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主题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目标。

2. 互访交流教研模式促进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课程形成后,利用友好校互访机会开展课程研究实践活动,成员校之间进行听评课活动,互相探讨课程开展的优势与不足,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资源,可以促成新的教研模式。

3. 校本课程学习指导交流实践活动

本课题研究在六所学校中进行探索,交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荷兰、日本、德国。实施过程中依托选修课进行基础内容学习与梳理,通过交流互访,结合主题课程深层挖掘国际理解内涵,通过对不同国家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发展历史的学习以及艺术体育活动进行感知实践,在交流中展示国家和学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基于课程交流互鉴,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4. 国际理解课程学习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支撑

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一定涵盖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对环境、社会发展、知识产权、科技发展、全球经济乃至世界和平以及国际共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唯有经过学科知识建构,结合互访交流实践的国际理解课程,才能真实、有效地落实国际理解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基于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三、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促进中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发展

北京市丰台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城区,承载了国际交流、培养国际理解公民的重要职责与重任。2015年至2017年,丰台区每年都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国际理解交流活动,交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芬兰、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

在此过程中,丰台区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报告、校本课程等核心成果。例如,丰台区第二中学通过“走出去行走课程”建构体系,借助中日“一衣带水”的文化特点切入主题,建构“日语及日本文化概观”校本课程;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在美国概况、教育、交际礼仪、旅游城市、节日、日常用语方面进行校本课程构建,开设校本选修课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开设“英国文化入门”校本课程,加深对英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理解;北京市大成学校围绕“中外戏剧”主题课程分别与英国、德国、泰国的学校展开深入交流,同时开设扎染、陶艺、机器人、京剧、传统美术、武术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课程;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将品味中国作为课程主题,“学说一句话”“学写一组字”“学唱一首歌”“学做一道菜”“学打一套拳”,以点带面发挥课程作用;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中德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立意于中德师生友好交流活动,结合专业开设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系列课程,如传统热菜艺术实践、非遗面塑艺术实践、汉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欣赏、手工刺绣艺术实践、中餐面点艺术实践,展现中职生的精神面貌。

课题校在国际理解课程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在家长和学生交流总结感言中发现,学生在教育交流活动中收获很大,既可以通过在国内学习课程了解国外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又可以通过走出国门亲身体验、理解异国文化的底蕴,从而在融合比中较,在比较中理解,在理解中养成自尊、自强、自觉的人格意识,全面激发自我成长与强大的爱国初心。

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重要载体,生动而富有内涵的课程成为从内而外启发学生、改变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国际理解课程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有机结合是提升中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一带一路助推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FT2016-02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丰台区校本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雷电传说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