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山人山水画禅意与艺术领悟

2021-10-22胡凌昊

炎黄地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本心禅宗

胡凌昊

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禅宗对美术界影响广泛,有诸多画作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是佛教学宗派,具有觉悟众生的宗教目的,其思想内容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他是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青年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明朝覆灭后成为佛教教徒,其佛教思想精深,五十九岁时开始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作画,并弃僧还俗。八大山人将禅宗的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与画作中,从而创作出了赋有禅意的山水画作。

在明清时期,禅宗思想在江西等地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八大山人正是在此地修禅,使其画作含有禅宗的思想元素。八大山人的代表性创作即是花鸟画作,因此,他的山水画被关注甚少。社会时代与文化在不断演变与发展,中西文化也在交流碰撞,近代学者开始研究并创新中国画,由于八大山人的画作是两朝更替时的产物,具有创新性的特征,从而使得八大山人的画作受到学者的关注。

禅意概述与美学内涵

禅意画是通过禅宗思想的融入所创作的画作,禅宗的思想主旨内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本心论是指若想要真正成佛,必须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内心,并且要永远洁净无瑕,不可有一丝杂质,所以说本心是超脱于外在凡尘的清净之心。迷失论是指自我本心的迷失,真正的心性迷失之后,爱恨就会随之出现。开悟论实指解脱,悟为对佛门的顿悟,是禅学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境界论是指万物都会陨灭消失并永恒。

禅意画是历朝历代的名人不断探索与劳动所创造的,共创造了十三种禅意画,主要包括人物、走兽、花鸟、山水以及释道等。其中古人对释道画极为重视,大量的壁画与佛像均体现了与释道相关的内容。宋代出现的禅机画与明代的禅门机缘画皆是渗透了禅学的思想内容,禅意画一般都是真实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其内容简洁易懂。禅意画是画家在禅的状态下创作而成的,不受任何人为因素与技法限制,将自己的所见、所思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描绘在画中即可。

禅意的宗教主旨是关注人生价值与生命真谛,强调人在世间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身体面貌本是纯净无瑕的,但却被生长环境与生存利益蒙上了污垢。禅意是将外在功与名摒弃,用自身生存的原本真心来思索自我存在的价值。禅意中的顿悟是一种快速的自我感知,并不是在可以安排下对事物的觉悟,顿悟是超越语言与想象的。顿悟之后会进入大智境界,消除烦恼、顿见佛性,在成功顿悟之下的禅意画作具有引起共鸣的感染力,使人们在体验作者顿悟之后体会这画作中优美的意境。

意境在禅学画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禅意画作中包括色空之境,中道之境,自然美之境、返璞归真之境以及含蓄之境等。自古以来,入世与出世就围绕着人们的艺术生活。入世是指用直观的观察方法看待世界,是对世间万物客观地反应,但人的心境与偏见也会影响对自然的认识。出世是指凡事皆是采用“空”“有”以及“中道”等超脱的思维去认识世界,不受外在与内在影响,是一种客观的禅意认识,以一颗没有妄念的本心去面对超脱于自然的真实境界。

八大山人受禅道影响的人生历程

八大山人在经历明朝覆灭之后,在二十三岁时削发为僧、步入佛门。八大山人在佛经《楞严经》的修身养性下,超脱世俗,摒弃功名见本心。在八大山人禅修的过程中,有一位禅门人物名叫弘敏,他的事迹给八大山人的禅学修行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弘敏身上发生的“不主博山”与“拂衣而去”都体现了对世间事物的超脱以及不近人情之意,越能达到超脱世俗的眼光,其禅学修行就越加精深。在八大山人五十四岁时,其复发癫痫,并弃僧还俗。八大山人的思想历程主要是以佛教禅宗为主,同時也受部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所影响,但最终归于禅意。

八大山人生自王府世家,从小便受诗书与艺术的熏陶,其祖父朱贞与堂祖父朱多炡对八大山人的艺术启蒙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朱贞好游历山水,朱多炡是当朝出名的诗人与书画家,对山水画作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其画作有古风的特点,并善于对古人画作赏析临摹。八大山人的父亲朱谋鹳也是一位画家,并在所处地带颇有名气。八大山人曾交一名修禅道的友人,这位禅友名叫兰谷子,其所做诗词中具有超然的艺术和禅意境界,同样也对八大山人的画风有很大触动。明末清初禅门中有一位画家叫作方以智,他的山水画主要特点是画出本心、流露胸襟,深度体现了心即是佛的禅宗思想,八大山人的这些亲友都为其创作具有禅宗特点的山水画埋下了种子。

八大山人山水画创作与禅意的糅合

八大山人的画作题诗中有这样的词句“禅分南北宗,画者东西影”,这句词是对山水画的反应,是将山水画中主要的构成元素如山石、花鸟以及小桥流水等的描绘。“影”正好对应了禅宗思想中的万物即瞬的空观,其中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不着于色,是幻象而非实相。

在八大山人的《安晚册》(图1)中有一副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这幅画作中主要描绘了三棵姿态不同的松树,并将上方留白作为景中的云雾,画中还有一小亭,亭中无人。此幅画整体给人一种似梦非梦、虚无缥缈的山水意境,八大山人所想表达并不是山水的梦幻虚无,而是想要想人们传达世间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幻之中的,不存在绝对的景观,而真实的景象就应如梦一样不真实。

八大山人在《奇石图》中题词“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这首诗的真实意义并不是击碎、折却,而是想表达禅宗不受任何约束与限制,是自由的,需得用弥腰与楞伽尾为材料,才可使斧如不加雕饰一般没有痕迹。这首诗词主要追求斧的天然无凿痕的独特效果,就如禅宗思想的“形尽神不灭”一般,作品中体现了八大山人对世间无物的领悟感受与艺术神韵,意指山水绘画不应刻意追求景象的逼真,而是要将山水神韵从中体现。

八大山人在山水绘画中所下的功夫不在于对绘画技法的考究,而是对于艺术与禅意等神韵的领悟。对事物的顿悟即是立地成佛,而渐悟则需继续修炼,万不可心生急切,欣然独笑,更趋于顿悟,李德仁教授将其称为“顿悟中的妙悟”。八大山人一生与山水花鸟做伴,山水正是对应了佛教中的无情世界,而八大山人主要描绘的正是这无情世界。山水、林木等事物并没有人情俗趣,但可以使八大山人感受生命真谛与对世间的顿悟,并将艺术与禅意深度融合。八大山人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停留在山水表象上,从不执着于形态,而是通过事物寻找本心与规律,抓其核心从中掌握宇宙万物的生存本质。

八大山人还俗后的第一幅山水画《绳金塔远眺图轴》(图2),这幅图是在他重游绳金塔后,借其景创作的。图轴上有一句题词“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是指八大山人将自己比喻成一粒粟,粟的根须强健发达,可以延长于四海八荒,任其生长,是一种自由之境。八大山人虽然弃僧还俗,但其思想于人生态度依然沿用佛教禅宗,并将其融入山水画中。绳金塔是八大山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作者站在塔上以观望的角度去眺望远处,通过广阔的景色来照见自己的本心。这幅图也包含了作者还俗后的矛盾心理,正如图中观望者一样,不仅是在回想过去,同样也是在展望未来。

八大山人在六十八岁之后,创作了诸多著名的山水画作。八大山人的《夏山画轴》的构图复杂精巧,画作中崇山峻岭。另一幅图名叫《云山图》,这幅图借助高耸的树木将前后景色相互衔接,表现出一种亲切空灵的景意。这两幅画作皆是采用淡墨的手法将其渲染,山头以米点来烘托浓厚苍茫的感觉。在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在《安晚册十一开》(图3)中题词“何者约南登,往复宗公子”,其中提到的宗公子是魏晋时期的宗炳,宗炳也是一位佛教教徒,他认为儒家思想只注重形式上的礼法,而忽视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此观点与八大山人的禅意产生了共鸣,并将其运用到多部画作之中。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尽显了深厚的禅意思想,也反映了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八大山人将他的个性语言与所崇敬的禅宗思想借助山水乔木呈现出来,具有高超的画面把控能力与审美能力。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并不是将禅意思想中的虚妄缥缈抽象描绘,而是具体到山水的形态,其画作大多具有空灵、悠远、深邃意境的特点。

作者单位:八大山人纪念馆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本心禅宗
跨年时 有所思
图说书法(179)
灵 山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关于本心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