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丝竹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1-10-21张加贝

艺术评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传承职业院校发展

张加贝

摘要:江南丝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我国长三角地区文化的精髓,其“小、巧、细、雅”的特点可谓是江南水乡情感和文化的语言呈现,因此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目前职业教育和音乐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在分析江南丝竹溯源和传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本地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明晰江南丝竹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江南丝竹  职业院校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125-03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的历程中,各地不断涌现了各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其中以竹管乐器和丝弦乐器为主的“丝竹乐”在上海、浙江和苏南等地较为流行,并成为江南地区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并且“江南丝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逐渐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柔美婉转、清新雅丽的音乐风格,出现了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和著作,对于江南地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面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意识的巨大变化,江南地区的职业院校如何通过民乐团、高雅艺术进校园、江南丝竹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实现江南丝竹演奏技法的创新、传承与发展,是目前高职教育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也必须要为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一、江南丝竹的概况

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长三角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一带,作为颇具特色、群众基础深厚的传统乐种,曾一度风靡江南城乡,丝竹之声街头巷尾处处皆闻。江南丝竹最早是在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张野塘为首的戏曲音乐家在进行昆曲创作时,有二胡、琵琶、笛子、扬琴、三弦等丝竹类乐器所组成的专职班社,后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地域特色的江南丝竹音乐风格。江南丝竹正如江南水乡的似水柔情、温婉优雅一般,其演奏技法变化丰富多彩,曲调清新悦耳,在江南丝竹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自娱自乐、风格淡雅秀丽的“清客串”,民间职业性、风格粗犷朴实的“丝竹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音乐风格。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程午嘉、王巽之、孙裕德等丝竹名家所开办的“杭州国乐社”“华光乐社”“西门国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等丝竹团社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江南丝竹名曲,为江南丝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江南丝竹的形态特征和内涵

江南丝竹在江南这片富饶温软的土地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江南文化的孕育当中形成了“小、巧、细、雅”的音乐风格,并且在其音响形态、音乐旋律形态、节奏形态等方面形成了“细”“密”“稳”的特点,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如下:

首先,江南丝竹的音响形态特点。江南丝竹所包含的演奏乐器众多,少则两三种,多则十几种,常用的主要有琵琶、胡笙、三弦、扬琴、笙、笛等丝竹乐器,以及拍板、点鼓等打击乐器。从音响效果来讲,江南丝竹的乐器不同于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那样浑厚、宏亮,更多的是与江南水乡的柔情和温婉一样,具有音色柔和、娴静、甜美、细润等特征。由于江南丝竹在演奏的过程中,各声部的乐器音响都比较细润、清脆、细亮,使得乐曲的演奏和其音响形态也更为清秀、细腻、明快。当然,江南丝竹音响形态的特征与乐器有直接关系,也是江南地域文化的必然产物,再加上江南丝竹的演奏模式和演奏场景、听众人群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促使“细”成为江南丝竹音响形态的主要特征。

其次,江南丝竹的音乐旋律。各音色之间的搭配和呼应具有显著的“密”。在演奏过程中,各乐器之间的配合、音色的衔接、音律互动之间,往往会给人以密不透风、张弛有度的印象。从江南丝竹乐谱上来看,十六分音符几乎占据整个乐谱的50%以上,其次是八分、四分音符,而二分音符则较为罕见,可见整个乐谱旋律的节奏之密,这也是江南丝竹的乐曲具有连綿不绝旋律效果的重要原因。江南丝竹音乐旋律的“密”与江南的自然环境、生存状态紧密相关,与蒙古草原、黄土高坡、汪洋大海、丛山峻岭等有所不同,江南水乡的数木郁郁葱葱、河流密集排布、粉墙黛瓦的小巧等都是密集而绚丽多姿的,这也是造成江南丝竹旋律之密的重要因素。

再次,江南丝竹的节奏形态异常之“稳”。相信听过江南丝竹旋乐的人,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整首曲子很少有速度上的大起大落,大部分所采用的都是4/4拍和2/4拍,较少使用不稳定和动感的三拍子,使得全曲的速度节奏平稳。比如上海流行的《中花六板》《絮花落》《行街四合》,无锡第五的《行街》,南京的《八合》《小拜门》《玉娥郎》等,虽然速度上有些许起落、对比性的变化、渐进式的行进,但是整体的节奏仍趋于平稳。江南丝竹的“稳”与江南地域一直以来的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以及江南人所表现出来的悠闲、从容、平静的心态紧密相关,江南丝竹所表现出来的“稳”和“匀”也正是江南人生活状态、生活态度和个性的一种表现。

三、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随着20世纪60—70年代江南丝竹班社的解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外来音乐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弘扬出现了后继乏人、喜爱者骤减等问题,进而使得江南丝竹的系统研究和民宿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萎缩,严重阻碍了江南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就目前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们对于江南丝竹的演奏技法和文化底蕴了解不多

尽管江南丝竹在江南民间音乐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很多在江南地区生活多年的年轻人对于红极一时的江南丝竹都不甚了解。一方面有些年轻人虽然聆听和欣赏过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但是对于江南丝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众多曲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了解。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年轻人大多喜欢当下比较流行的歌曲和乐器演奏,对比较传统的江南丝竹乐曲则兴趣寡然。

(二)江南丝竹的乐团寥寥无几

虽然江南丝竹的各种乐团也曾红极一时,但是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江南丝竹团社相继解散。近些年虽然随着国家对于文化振兴和地域文化发展的逐渐重视,江南丝竹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以大力扶持和振兴,但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流行音乐的重大变化,使得民间江南丝竹的团体难以为继,部分职业乐团虽然有江南丝竹的表演曲目,但是以“江南丝竹”命名或者以江南丝竹曲目表演为主的乐团却寥寥无几。

(三)专业作曲家对于江南丝竹的创作热情不高

伴随着老一辈江南丝竹的从业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人对于江南丝竹的从艺意愿较低,再加上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传谱较少,让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危机。再加上现代年轻人对于江南丝竹的兴趣不浓,使得专业的音乐作曲名家对于江南丝竹的曲目创作热情不高,并且在各类江南丝竹音乐会或者比赛活动中的响应者也不多,江南地区乡间集镇的庙会上也难得一见江南丝竹乐队演奏的身影。

四、江南丝竹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自江南丝竹产生伊始,伴随着其曲目的创作和技法的传承,为江南地区培育了大批的优秀民族音乐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江南地域文化的发展。但是近些年面对着江南丝竹传承、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难题,作为江南地区的职业院校,在恢复丝竹生态环境、普及江南丝竹知识、培养江南丝竹传承人等方面,必须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江南丝竹课程的开发设计

对于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老江南人的情怀和奉献,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传授机制,在年轻一代中不断普及和传授江南丝竹的文化内涵、演奏技法。比如着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音乐教育的原理,探索“江南丝竹”教学过程中职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江南丝竹”为有效载体,在职业院校建立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编著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设置具有良好操作可行性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另外,除了专业的江南丝竹演奏技法的教学之外,还需要教授江南丝竹鉴赏课程,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等经典江南丝竹名曲,感受、体验其蕴含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感受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并通过歌唱、交流、探究、创造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江南丝竹的热爱之情。

(二)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增强对于江南丝竹的知识

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传承和发展江南丝竹的关键,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对外音乐交流活动的增多,使教师开阔视野,师资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展江南丝竹的传承教学。另一方面,让教师了解江南丝竹的特点以及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这样才能根据江南丝竹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日常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发挥“丝竹”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江南丝竹传承的热情参与,让江南丝竹的非遗文化与年轻步伐一同前进,才能让充满历史韵味的丝竹之声与富有年轻活力的时代之音共同演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进而在促进江南丝竹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點燃学生对江南丝竹的欣赏和学习热情

首先让学生从诗、景、歌、乐、语等几个方面感受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并通过歌唱、交流、探究、创造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江南文化,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其次可以通过音乐鉴赏课程,让学生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云庆》《欢乐歌》《阳春白雪》《丝语竹韵》《弹词三六》《灯月交辉》等经典曲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并能够判断其主奏乐器音色的特点,进而掌握《江南丝竹》的流传地域、形成简况、乐队组成、风格特征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再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江南丝竹的各类乐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组建江南丝竹社团,营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寓教于乐地激发学生对于江南丝竹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让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走进高职院校,演奏江南丝竹名曲和红色经典旋律,让学生通过聆听民间丝竹音乐,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掌握有关江南丝竹的相关知识,沐浴在江南丝竹旋律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江南丝竹的学习热情,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江南丝竹民乐团的成立和音乐会的举办

江南丝竹音乐的延续、继承和整理对于江南地域音乐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以其超凡的艺术魅力,借助江南丝竹音乐研究中心、江南丝竹大师工作室和江南丝竹民乐团的成立、各类活动和音乐会的举办,进行更为广泛的江南丝竹教育和文化传播,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江南丝竹”校园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江南丝竹的弹奏技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江南丝竹的情趣。比如通过江南丝竹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聆听《紫竹调》《欢乐歌》《苏堤漫步》等丝竹乐曲,在互动的过程中认识了二胡、扬琴、笙等多种丝竹乐器及声音、演奏技巧等,让学生感受到丝竹的文化,进而点燃学生对于家乡和江南丝竹的热爱之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不要局限于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创新、育人机制的完善,也需要充分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相融合,充分利用江南丝竹、学校条件和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等优势资源,借助学校音乐社团、大师工作室、校园文娱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传习人培养模式,进而为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J].剧影月报,2015(05):40-43.

[2]徐帆.浅谈江南丝竹乐种的传承与发展——徐帆硕士毕业音乐会作品解析[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5年.

[3]沈凤泉.浙江江南丝竹音乐发展简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01):46-47.

[4]郭楚红.江南丝竹传承与现代化的发展变革[J].明日风尚,2016(11):133-133.

[5]吴楚君.江南丝竹的传承——以太仓市“学生民乐团”为例[J].当代音乐,2017(01):83-84,90.

猜你喜欢

传承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