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进中考”背景下音乐课程考试的几点思考

2021-10-21郑佳欣

艺术评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美育

郑佳欣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考场改革试点,纳入高考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注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美育进中考”不仅对现行我国初、高中艺术课程全面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资源配置不断整合优化、音乐学科考试体系改革等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将以《意见》的出台为背景,浅谈“美育进中考”背景下音乐课程考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美育  音乐考试  艺术学科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107-03

一、音乐课程为什么需要考试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意见》颁布之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美育就是吹拉弹唱,吹拉弹唱是一种特长、专长,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总书记看来,美育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也就是审美和人文素养,而这样的一种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塑造需要我们了解艺术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我们有体验、欣赏美和艺术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时间累积和经验习得,更何况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是长期以来不被大众所重视的艺术范畴下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隶属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试测评正是为了使音乐课程引起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促使学校不仅要全面开齐开足上好学校音乐课程,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得以享有欣赏音乐艺术的时间、获得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致力于从本质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补齐我国“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的美育这一块教育短板。

音乐课程考试这一措施从表面看其目的是以考试倒逼学校及大众转变“音乐课程可有可无”的思想理念与教育观念,以促进学校美育的发展,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国家教育部的重视与督促,逐渐扭转音乐学科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化倾向,使审美教育逐渐获得与语数外等文化教育同等的受重视程度,使美育能够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心灵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在我国逐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逐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达到现代化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音乐课程考试考什么

(一)音乐测验方式

我们实行音乐课程考试的根本目标是强化学校的美育育人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甄选艺术特长生。因此,我们的考试题目应该注重考察学生通过学校的正式音乐教育即可获得的个体学习成果,而不要出现带有考察能力倾向的题目。

就音乐学科而言,音乐测验的方式分为成就测验与能力测验等两种方式。前者是测试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着重测评的是学生已学到什么;后者测试的是学生在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前表现出的音乐天赋,即学生具有多大的潜力去学音乐。显然,我们面向全体的学校音乐教育不应该选用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水平测试,我们应选择的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更为基础的、更为公平的测量标准,对学生在校艺术课中习得的成果进行考查,因此,音乐成就测验显然更适用于学校美育工作评价体系。除此之外,音乐成就测验还会使测量结果较少受到学生个体音乐天赋差异的影响,从而为音乐课程考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NMSSA音乐学业成就测验

至于音乐成就测验中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研究项目(NMSSA)中的音乐学业成就测评。NMSSA艺术监測项目团队依据《新西兰课程》中艺术学习的4个维度要求和音乐学业成就目标,将艺术监测划分为五个部分。其中艺术的本质、艺术表现、实践任务这三个部分是对学生艺术学业成就的测试:艺术的本质是考查学生对音乐的听辨与分析能力;艺术表现考查学生演唱、演奏的知识技能、音乐反思能力,以及与人互动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践任务考查学生运用音乐实践知识,跟随音乐作出反应的能力。后两个部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教师和校长的艺术教育观念、态度、经历等信息。

我们可以看出,NMSSA所制定的测试题目都是以国家课程标准《新西兰课程》为依据,即在不超出课本知识范畴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对艺术本质、艺术表现及艺术实践的理解能力。在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测评中,对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单选听辨题,NMSSA的命题者并没有简单考查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例如:指出你所听到的低音吉他与另外2件乐器(尤克里里和木吉他)的音色有哪些不同?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问题,体现出NMSSA对“思考”这一素养的重视。艺术表现测试也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而且要在演唱、演奏完成后,对刚才的表演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如何表演会更好。这一要求旨在通过学生外化的艺术表现能力,多方位地考察其内在的艺术理解能力及自我反思能力,以使测试能够更多角度且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艺术表现力。

(三)艺术表现能力

对于艺术表现能力来说,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提到深化教学改革应“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这不仅是针对传统型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转型目标,也是对音乐课程考试考察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因此,我们的音乐课程考试内容也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而丰富,以客观反映出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音乐课中习得的各类艺术技能。

三、音乐课程考试怎样考

(一)考试角度全面化

為了使音乐学科考试体系发挥最大价值,使其能够真正有效地测出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格调是否得到提升以及艺术学科是否得到持续的良性发展,我们不应将考试内容仅仅停留在试卷、表现和分数,但从我们当今的学校音乐课来看,以传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型课堂仍然占据主体,Richard J.Colwell在《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第二卷)中就提到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音乐教育的缺点:“根据实用主义的观点,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方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把音乐理论本身视为终极教材,也就是说,关于音乐的这些知识成为教学内在的、固有的目标,通过符号表征的方式学习音乐理论的教材,在学生看来成了他们学习任务的全部”。由此可见,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不应该成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唯一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才是我们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音乐课程的考试应采取多种考试形式,以考察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真实水平。

(二)考试形式艺术化

为了避免艺术学科考试强化甄别筛选,淡化引领导向,我们应在对学生采用成就测验的同时用等级代替细化的分数评判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了避免艺术学科成为无美之教的应试化学科,避免其成为功利化的考前集训课程,我们应坚持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艺术课程始末,着重考察学生通过一定时间所积累的对艺术的审美理解与能力,而不是仅考察一些让其通过突击死记硬背即可习得的知识要点;为了避免测评内容偏向专业化、技术化,我们应在其测评内容紧扣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托,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研制测评内容。总之,音乐课程要以艺术的方式来考试,其考试形式要根据艺术的形式来制定,例如强化审美导向、坚持过程评价、注重日常实践等,将艺术美贯穿于音乐考试的始末。

四、音乐课程考试怎样评

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因此,除了关注怎样考、考什么,我们还需要关注的就是怎样测评。“如果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能力,这种评价的结果就能最终落实和体现在教师的有效教学材料和技巧上。如果评价过程中提供的是不准确的信息,教师就可能由此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低效的教育”。音乐行为的测量和评价也正是基于此而被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运用。

(一)测评应具有较高效度

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曾指出:“美育的测评应该是艺术素质的测评,不应当是天分好的学生一定高分,应是素养导向,要求学生能学习一定的艺术,学会基本的理解、审美、判断”。因此,音乐课程考试要既能测量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得,又避免学生因测验中出现超纲的知识点而不得不增加校外培训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测验既要保证覆盖课堂上所讲授过的教材,又不能出现未教过的概念,保证测项的分布与教学的重点大体吻合,即测验需要具备较高的内容效度。

(二)测评需具有较高信度

除高效度之外,我们需要保证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以提升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是因为信度和效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测验的信度很低,就更谈不上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必备特征。效度评价的是某一个测验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而信度评价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多次测量所获的数据是稳定相似的,才可以说这种测量具有高信度。而在客观题和主观题这两种题型中,毫无疑问,主观题是信度最不稳定的题目类型,这是因为主观题目必须由教师亲自批改,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批改主观题时会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情绪。若被测题目是请学生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意义,则更无法使所有教师以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答案作为评分标准。因此,我们的音乐课程考试中应尽量减少考察学生具体主观情感的问题。“测项的答案越长,打分主观性的问题就越突出,因此所提问题要具体明确,尽可能让题目多而短”。

检验学校音乐课程是否着实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资源配置是否切实不断优化、学生审美素养是否真正有效提升,这些都依赖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检测。相应的,一个真正科学的、有价值的音乐学科考试体系也能够指导音乐学科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考场、究竟应该考查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水平、对于考察后的结果又应该怎样展开测评工作等等。而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及艺术的知识、艺术的审美和体验,从评价来讲可能相对比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测评更加复杂一些,因此我们要从立足于提高学生全面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个角度,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音乐课程考试及其评价体系。

五、结语

在推进音乐课程考试体系逐步健全的同时,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家长、老师都需要明确认识到,我们在任何一个环节的实施上都不能有“以考代育”的想法,因为音乐课程的考试不是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试这一既定目标推进学校美育的发展、推进育人过程的完善,这才是我们鼓励音乐课程考试的最终目的。

“美育进中考”这一举措促使各省市教育部门及学校不断健全完善音乐学科考试体系,而音乐学科考试体系的科学程度又在最终影响着我们“美育进中考”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两者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实施“美育进中考”这一举措,才能促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改革现有的音乐学科考试体系,只有当“美育进中考”这一考试体系建立健全后,学校美育才能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Z].2020.

[3]美育进中考,亟待补上哪几课[N].光明日报,2020-12-01.

[4]如何让体育美育强起来[N].人民日报,2020-11-23.

[5]郭声健.以美育人,育爱美之人[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8-09-21.

[6]中办国办: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青年报,2020-10-15.

[7]呐言.为青少年涵养“美丽心灵”[N].人民日报,2020-11-08(006).

[8]尹小珂,李燕芳,陈福美.新西兰音乐学业成就测评及其启示[J].中国考试,2020(09):72-78.

[9]H·F艾伯利斯,C·R霍弗,R·H克劳特曼著.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M].刘沛主译.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10][美]理查德·科尔维尔主编,刘沛,吴珍译,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