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2021-10-21王一涵

艺术评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古典舞诗歌

王一涵

摘要: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古典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诞生,其特有的肢体语汇无处不传达着诗意,而这样写意化和诗意化的表达,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古典舞  诗歌  诗意审美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056-03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诞生的,受传统审美意蕴的影响,有着独具特色的肢体语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并同时吸收和融汇了乐舞、武术、书法、美术等姊妹艺术,构建成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语汇倾向于中国特有的诗意审美。

一、中国古典舞的定义及构建

所谓古典舞,其“古典”二字有着“古代”“典范”的含义,即指古代流传而来的较为正宗、有典范意义的舞蹈。但是现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舞蹈一般只在文献记载、诗词歌赋、壁画彩塑中留有遗存,并没有完整地流传至今。历经了汉代、唐代乐舞的发展和鼎盛,进入宋代后,乐舞艺术逐渐被更多的艺术形式替代,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随着城市商业化的出现,市民阶级地位的提升,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艺术,舞蹈也被融入其中,古代乐舞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仅仅在宫廷仪式中存在,但是已无往日的辉煌。而中国古典舞的建构,自古典舞课程成立起,为规范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古典舞训练便借鉴了戏曲的招式、武术的技巧,以及手位、脚位、舞姿,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有严格规范。从汉代百戏到宋元明清的戏曲舞蹈,戏舞不分,有舞有戏,戏曲舞蹈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舞蹈的辉煌。

“古典舞本身是介于戏曲和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脱离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但还大量保存着戏曲的原态”。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创建,为了培养教师队伍开展了“文化部教员训练班”,在中国古典舞的负责人叶宁带领下,在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芭蕾的分类方法,对戏曲舞蹈进行整理、编创,形成了最初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结合学院第一届教育班,再次提出中国古典舞训练需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民族化,要明确古典舞属性,古典舞就是古典舞,是不会被其他舞种所替代的。同时,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成绩是提出了“身韵”课程建设,由此科学地、有效地解决了古典舞的肢体语言与情感传达的融合发展,使学生的基本能力、舞姿、技巧统一在“身韵”所提炼出来的审美原则上,而这样的审美原则也尽可能接近和还原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基本原则。

二、“诗意审美” 在古典舞中的呈现

“诗意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美学思想和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纵观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始终贯穿这样的审美情节和态势,并延续至今,为当下我们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重要的参考。“诗意审美”,在中国古典舞中是最为重要的审美特质,其表达形式有如下几点:

(一)作品创作上追求“诗化”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几千年传递至今,诞生了诸多经典作品。從《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诗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以其雄壮恢弘的气势、追求风骨的气韵不仅代表着古文化,也彰显着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

古典诗歌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也广泛地以音乐、舞蹈为载体并渗透其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①这里进一步佐证了春秋战国时期,诗歌、音乐、舞蹈本来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综合体。舞蹈与诗歌本就是共通的,只是诗歌以文字形式表达,舞蹈以动作的方式呈现,其审美特征、风格性都相互联系,存在着共鸣。中国古典舞作品更接近古人的审美,将诗文化作为舞蹈创作的依托,从古诗中找寻灵感,以诗为题,以诗为境,在诗歌中体会古代文人雅客的风骨和气质,找寻古典舞的精神支柱、气韵气息、神采韵律,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②由著名舞蹈家陈爱莲(1939年-2020年)表演的独舞《春江花月夜》,更是以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为蓝本创作而成。另外,出自舞剧《杜甫》中的舞蹈作品《丽人行》,其创作背景也完全来自于杜甫的诗歌《丽人行》。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而在舞蹈《丽人行》中,演员更是将长安仕女的气质“态浓”“意远”“淑”“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为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依托,诗词元素的加入更使得舞蹈还原了历史。从历史中走来的诗词歌赋为舞蹈创作提供着大量的题材,也使舞者如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带给受众更为逼真的审美体验。

(二)情感表达上充满 “诗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③古人以诗传情,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心中有“志”,出口成“诗”。当情感激荡,无以言表时则以“嗟叹”,如果无法表达,则通过“歌唱”,当“歌唱”都不足以表达时,那么最为酣畅淋漓的就是肢体语言的“舞蹈”了。

诗歌、音乐、舞蹈都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古代诗人善于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和志趣,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咏物以言志,物在诗歌中起着关键作用,选好物写好物是达到物与志的统一,精神和内核和谐的关键。中国古典舞同样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表现物来传递情。例如著名古典舞《春江花月夜》,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采用中国古典舞蹈语汇展现着少女着“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的情景,女子将对春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于“春江花月夜”中,托物言志,传递着女子对未来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

象征也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手法,通过描述物象征人的节操和道德品质,例如,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这些都是文人笔下人格的象征或志趣的体现。古典舞作品《爱莲说》以周敦颐的诗词《爱莲说》为题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演者邵俊婷在绿色的莲叶上起舞,她用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态,用清雅脱俗的形体语言展现了一个羞涩、内敛、委婉含蓄的古典美女,将“莲花”刻画成超凡脱俗的女性形态,展现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坚韧的品质,同时传达着编导对古代女性的赞扬。

再如诗人笔下的梅花。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此梅是超凡脱俗的,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此梅又是独领风骚的,对梅花的描绘实则是作者志趣的表达,宋匡业超凡脱俗的梅表达了他与世无争、毫不世俗的性情;陈亮的梅独领风骚,同时传达着他不屈不挠的傲骨和情怀。诗与舞的结合,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使舞蹈更为生动,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便是古诗的影响力,也是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三)神形情态上富有“诗境”

唐诗宋词因其讲究节奏与韵律而独具古典美学价值。无论《诗经》还是《楚辞》,无论从五言还是七言,不同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诗歌语言特点,但是诗歌所呈现的美学追求总是趋于一致的。诗歌在具备一定格律形式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语句能否生动、形象的表达,只有在外化的形式感和内在的思想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使诗歌达到尽善尽美、浑然于天成的韵味。

古典舞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在对形式与内容的追求上是极为相似的,因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也是与众不同的。中国古典舞讲究“神形兼备”,即舞蹈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样近乎完美的追求便是一种诗的境界。“形神兼备”,“形”指圆、曲、拧、倾,手、眼、身、法步以及跳、转、翻等舞姿体态的外部呈现。古典舞的形式与历史是互为选择的,中国古代以传统的儒、道思想为主,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要求古典舞动作内敛、含蓄,不能超越传统思想的约束,而道家思想的核心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动作应顺应身体的走向,有规律的顺应自然,这就形成了古典舞讲究顺柔、顺势的流畅感。东方美学思想中偏好曲线的柔美,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圆满”,中国古典舞动作多拧身划圆、“曲”“反”的圆动律也正是圆的内涵在人体动作上的反射,再加上古典舞对戏曲的借鉴吸收,从而形成审美性极强的外化形式。

三、中国古典舞诗意审美所折射的哲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古诗和古典舞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来自于中国道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讲求“和谐”“和美”,更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共融,倡导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特质。因此,中国古典舞常以自然万物为题材,用舞蹈动作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如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荷花舞》,舞者身穿粉色长裙,脚踩“荷花莲”道具,美丽的舞者以细碎的圆场步渐渐从幕后淡出,如一朵朵荷花竞相开放,她们舞动曼妙的身姿,翩翩起舞。这里编导通过选用特殊道具,营造氛围,把舞者比拟为荷花,通过舞蹈动作展现荷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场景,传达着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荷花在诗人笔下是顽强的、坚韧的,荷花舞的展出同样象征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富强。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营造的画面,达到了“天人合一”独特的意境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美,艺术家需要对生活对自然万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动植物与人长期和谐相处,必然存在很大的相通之处,只有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才能品味万物的灵性,深切感知动植物独特的品质,才能借助准确的自然物传递情感,表现人独特的气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极大的贡献,这种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典舞意境的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绘画、书法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情景交融的意象观

中国古代诗歌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产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象美,想要理解意象美,首先应该将物象与意象区分开来,“物象指具体客观的事物或情景,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意象形成的关键是人脑意识的作用,融入美学理念和主观情感”。物象是意象的基础,物象重写实而意象重达情,只有深入理解物象才能感知意象。情景交融意象美的形成一定是在“景”这一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诗舞一体,中国古典舞为接近古代人的审美方式,常常借助景物营造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美感。《踏歌》属于仿汉的中国古典女子群舞,舞蹈以诗为词,借用古典音乐將人拉回中国的汉唐时代,阳春三月,一行身穿碧绿服饰的女子,迎着春风,踏着绿荫,边歌编舞,她们婀娜多姿,舞动着修长的水袖,既典雅又不失俏皮。音乐、舞蹈、诗歌相互契合,达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效果。从主观上看,《踏歌》表现的是女子们踏青的场面,但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一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意象衍生出来,此时的女子不仅代表欢歌热舞的青年,还代表着绿树成荫、春意盎然、花团锦绣的美景,这是借助舞蹈给人“物象”的传达,通过舞者细腻的表演,形、神、气、韵的结合对物象的深描,传达给观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意象,进而营造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中之象。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古典舞以北京舞蹈学院为教学基点正式创建,但其美学本质与中国古典诗歌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学表现,给人以诗情画意、含蓄浪漫的情感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是几代舞蹈家参与并不断完善的体系,是中国传统舞蹈的复兴,代表着属于东方文化艺术的核心典范。舞蹈需要发展,中国古典舞也一样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但无论如何发展,古典舞的精髓始终不能丢,诗意文化不能弃,古代美学原则不能变。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2]杨恩寰著.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杨喆.解读中国古典舞作品诗词意境的文化内涵[J].舞蹈,2012(09):36-37.

[4]华彧鹤.中国古典舞作品与诗词意境的文化交流[J].音乐生活,2017(01).

[5]田湉.中国古典舞形式研究发轫[J].民族艺术研究,2014(02).

猜你喜欢

古典舞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七月诗歌
古典舞教学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传统与现代的共识美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