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21-10-21“福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学会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福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摘 要]在总结福建省新兴产业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布局,针对重点产业梳理了其重点发展领域,并指出了“十四五”时期和“面向2035年”的重点方向,最后提出了保障目标实现的重点措施。

[关键词]福建省 新兴产业 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80011-08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高新技术八大产业[1]。“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9年福建省新兴产业产业增加值达5400亿元,较上年增长25%(见图1)。

2.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福建省海域面积13.6km2,森林覆盖率高达66.8%,此外还拥有丰富的稀土、石墨、萤石、金、银、铜、铁、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不仅为有色金属、陶瓷等传统产业提供了较好保障,也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高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产业集群特色明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增芯强屏”工程持续推进;新能源领域,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积极创建;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在于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研发,一批原研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新材料领域,引导企业、项目、资金、人才等向石墨烯“两核三区”集聚。

4.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产业积极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省着力打造智能装备、智能终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已形成6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搭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成功举办,同时福建拥有全国人工智能大赛永久举办权。

(二)存在问题

1.核心技术积累薄弱,整体实力较弱。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积累薄弱,龙头企业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十分缺乏,同时,在新兴产业集群方面缺乏竞争力,新兴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2.科技创新队伍体量偏小,高端人才匮乏。福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科技机构的数量较少,创新基础力量较为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吸引度不够,人才引进难度大。

3.科技投入不足,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福建省R&D经费投入力度、教育经费支出和基础研究投入都远低于周边省份,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育,不利于关键技术突破。

4.产业同质化竞争,周边省份竞争压力大。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方向存在盲目跟风问题,缺乏针对福建省自身条件的精准定位与差异化分工。与周边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区域在营商环境、资金投入、人才吸引、产业基础和配套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大。

二、发展思路与布局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显著。未来福建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应着重助力磨亮“数字福建”和“生态福建”两张名片,因此确定如下发展思路(见图2)。

以“数字福建”和“生态福建”建设为突破路径,围绕“数字福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产业发展,大力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推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其他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围绕“生态福建”,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提档升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其他新兴产业绿色升级。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可以围绕以上发展重点,继续加大力度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争取2025年实现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超9000亿元。到2035年,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根据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未来重点发展领域[1],结合各地市特征和优势,按照“需求牵引、特色发展、集约集聚”的原则,形成“一带集聚、双核引领、三轴并进”的布局结构。“一带集聚”指沿海战略新兴产业带,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驱动,结合各地发展基础与优势,形成差异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带;“双核引领”指发挥福州、厦漳泉两大核心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三轴并进”指发挥三明、南平和龙岩产业园区的资源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在全省开拓发展。福建省战略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如下(见图3)。

三、重点领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型显示领域,推动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触控屏、手机整机生产等,积极布局柔性显示、Micro-LED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及产品。

集成电路领域,支持福联、福芯等骨干企业发展,通过扩大规模,布局新产线,发展新业务,加快推进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整机应用及配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闭环。

LED领域,支持三安光电、通士达照明和立达信照明等各领域优势企业,加快打造LED产业集群,抓好LED产业链整合,促进LED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集群发展。

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推动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内容提供商以及服务商之间加强合作,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

(二)数字创意产业

加大力度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以及文化企业发展。

数字创意技术设备领域,大力推进大数据、5G、AI、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入应用。

数字文化创意活动领域,强化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文创产业,加快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数字业态。推动数字创意与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等领域融合发展。

数字产业化领域,以数字产业园区为核心,推进数字产业化。

(三)高端装备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和专用装备[2]。

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以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作为发展重点。在高端装备方面,发展智能化专用装备、自动高效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等;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发展型精密模具、高压液压元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等。

增材制造装备领域,把工业设计、个性化医疗器械、精密铸造和航空零部件等领域为重点。

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积极拓展内河快速船舶、江海直达型船舶、及特种货船等新型船舶。

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以高速铁路客车、大功率制动装置以及供电高速开关等关键零部件作为发展重点。

专用装备领域,以新型纺织装备、食品加工装备、高档印刷装备和新型农业装备等为重点。

(四)新材料

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制造业、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做优一批先进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先进基础材料领域,壮大铜基材料、钨钼、镁合金和钛合金等新型金属功能材料,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氟新材料等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以及硅基、特种玻璃和陶瓷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电子信息材料,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材料,以及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

前沿新材料领域,发展增材制造材料和石墨烯材料,同时力争突破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和应用技术。

(五)新能源

发挥海上风能、太阳能光伏、核能、生物质能等产业优势,同时发展氢能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东南沿海新能源产业带。

风能领域,以风力发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配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形成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太阳能光伏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千吨级太阳能级硅生产企业、百兆瓦级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核能领域,支持优势企业转型进入核电配套产业。研究核-煤联用及其他石化燃料的综合利用,为福建省核能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生物质能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设备,积极培育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

氢能领域,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链,将福建省打造成為一个国家级氢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国电投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土地出让;推动雪人氢燃料电池电堆项目落地等。

(六)新能源汽车

整车制造领域,通过研发燃料电池客车和轻卡,建设宁德上汽、龙海金龙、闽侯青口、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区,以及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进一步打造福州、厦门等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商业示范。

储能电池领域,储能电池研发制造,建设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检一体化、“多站融合”超级充电站和储能电站,并组建电池租赁企业,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充电设施领域,对充电设施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力争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实现监测平台建设和管理。

(七)节能环保

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发展重点,深入开展绿色技术研发,进一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高效节能领域,加大LED等节能照明的推广应用和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力度,推动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的研发、生产与应用。

先进环保领域,重点督促各行业企业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污染物指标总量控制,全面改善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

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推动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延伸及水循环利用等项目实施建设,加快相关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八)生物医药

依托福建地域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设备和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打造福建特色品牌、特色园区以及特色产业。

新型疫苗领域,大力开发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加快以宫颈癌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和治疗性乙肝疫苗为代表的重磅新型疫苗以及多联多价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产业化进程。

生物技术药领域,将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生物药,抗肿瘤、心脑血管、抗乙肝病毒、抗衰老等仿制药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品的创新研发、临床实验和产业化。

现代中药领域,推动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发展突破,推广合成生物技术在中药有效生理活性物质生产中的应用,突破中药的研发、临床实验和产业化。

生物医药设备领域,重点发展免疫诊断、分子诊断、POCT(即时诊断)、新一代全自动化诊断等高端诊断设备,以及医学影像、肿瘤治疗、高通量测序、远程监护系统、心电监护仪等高端医疗器械。

海洋生物领域,重点发展新型高附加值海洋基因库、酶资源库、药用微生物资源库等海洋生物数据库,重点创新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海洋生物技术,培育和发展海洋动植物优良品种。

四、“十四五”时期和“面向2035年”重点方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十四五”时期,将摄像头模组、触控屏、显示模组、手机整机生产等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布局柔性显示、Micro-LED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及产品;支持晋华、福联、福芯等骨干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布局新产线,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整机应用及配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闭环;加快打造LED产业集群,抓好LED产业链整合,促进LED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集群发展。

面向2035年,将福建建设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集聚区;打造行业领域领先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二)数字创意产业

“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物联网等数字创意技术,鼓励数字文化创意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面向2035年,积极布局万物互联无障碍信息获取、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合体验、全息影像等数字业态,与文化、教育、旅游深度融合;创新设计体系、数字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泛信息消费体系、泛沟通交互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打响“数字福建”品牌。

(三)高端装备

“十四五”期间,将智能化专用装备、增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等作为重点发展。到2025年,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

面向2035年,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实现制造业整体智能化升级,真正建成国内的制造强省。

(四)新材料

“十四五”期间,依托宁德铜产业基地、上杭铜工业园等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强厦门钨材料产业链、福州铝基材料产业链建设,突破高品质特殊钢材技术;依托湄洲湾石化基地、古雷石化基地等产业园,发展聚烯烃和高端工程塑料;依托三明、南平、龙岩等地的氟、稀土、石墨资源,发展氟新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和石墨烯材料;结合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需求,发展硅基、特种玻璃、陶瓷、锂电池储能、储氢材料。

面向2035年,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形成比较优势,新能源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能够支撑产业发展需求,稀土和石墨烯材料制备核心专利取得突破。

(五)新能源

“十四五”期间,继续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以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核电为主导产业,培育氢能成为未来优势产业,形成自主、创新的新能源输出高地,建设沿海新能源完整产业链。

面向2035年,加强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全面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全面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商业化、高质量、高比例发展。

(六)新能源汽车

“十四五”期间,坚持龙头引领,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大力推广新能源装备,开展电池储能应用,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产业创新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

面向2035年,巩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形成自主完整的整车、“三电”系统和配套设施产业链,以及成熟的储能电池、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充电设施及网络建设,助力汽车技术的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使福建省在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

(七)节能环保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实施生活、交通、工业、农业污染源差异化管理,全面打造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

面向2035年,重点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并在核心技术,如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环境质量收益。

(八)生物医药

“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核酸药物、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抗肿瘤原料药、现代中药、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精准医疗设备、高端诊疗设备以及生物医药服务数字化应用。

面向2035年,力争将福建省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现代中药等生物医药产品发展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药研制与开发高地,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千亿产业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

一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结合“数字生态”示范省的战略定位,统筹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3],加快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海洋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化福建省区域布局,形成“一带集聚、双核引领、三轴并进”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高端装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新兴产业示范园区。

(二)坚持多措并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柔性引进福建省新兴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第二,创新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实行“云签约”等新模式,提高人才引进效率。第四,提高福建省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以及青年创新型人才保障力度,吸引人才来闽发展。

(三)加大创新驱动,构建高能级产业平台

一是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围绕福建省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布局创建国家级、国地共建、省级三个层次合理分布的创新平台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探索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社区。

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行重点产业领域的激励机制,推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创新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4]。

(四)完善资金保障,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一是加强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转向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同时,出台一系列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政策,全面落实对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推进融资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有机融合。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福建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五)加大开放融合,促进区域和国际合作

利用地域优势,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区联动”背景下,促进与两区新兴产业协作、经贸合作和科技创新合作;搭建闽台两地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产业论坛、互认两岸产品,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建立两岸合作新模式;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新兴产业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扩大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自芳.福建:要把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7):16-17.

[2]吴德进.福建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内容、路径与方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160-164.

[3]林恩麗.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优势行业分析[J].海峡科学,2018(11):95-97.

[4]湛泳,唐世一.自主创新生态圈要素构架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26-31.

项目组成员简介

1.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付贤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3.冯记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4.黄志刚,福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会长。

5.郭太良,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闽都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6.周源,清华大学,副教授,Globelics全球经济与创新研究网络理事会执行委员。

7.陈璐怡,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战略管理委员会会员。

8.吴鹏,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可持续运营与管理系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终身会员。

9.苏东风,福州大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10.林峰,福州大学,博士,讲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可持续运营与管理系统分会理事。

11.胡谍,福州大学,博士,讲师。

12.卓杏轩,福州大学,博士,讲师。

13.张小利,福州大学,博士,讲师。

14.戴培超,清华大学,博士。

15.季海涛,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16.王路兵,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