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阳穴主治规律临床文献研究

2021-10-20潘云霞陆斌

河南中医 2021年11期
关键词:针具配穴毫针

潘云霞,陆斌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会阳穴位于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1],跪伏取穴[2],出自《针灸甲乙经》,“肠中有寒,泄注肠癖,便血,会阳主之。”别名“利机”,属足太阳膀胱经,且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古代文献中多用此穴的近治作用,治疗肛肠和生殖系统疾病,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阳痿、赤白带下、遗精等。现代临床上,此穴多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各种原因的尿失禁、男性前列腺疾病和女性脏器脱垂等。目前,尚未有文献对会阳穴治疗方式、常用配穴、针刺方法、疗程疗效等进行对比和总结,且随着针灸在盆底泌尿系统疾病的拓展运用,笔者希望通过会阳穴的现代文献研究,能够对针灸改善下尿路症状的临床疗效起一定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中文文献检索:以“会阳”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建库至2020年3月1日)、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建库至2020年3月1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建库至2020年3月1日)上进行检索。英文文献检索:以“Huiyang、BL35”为检索词,在PubMed(建库至2020年3月1日)上进行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选择疾病治疗中取穴包括会阳穴的临床病例研究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献以一篇计算;②个人医案或经验、动物实验研究及相关方面的综述、研究进展类文献;③中文文献的英文版。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通过上述检索方式,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96篇,参考文献纳入标准和文献排除标准,最后共得到临床研究文献190篇,包括中文文献182篇,英文文献8篇,其中,随机对照类文献142篇,非随机对照类文献48篇。

2.2 治疗规律

2.2.1 会阳穴临床主治疾病系统归类 在所有纳入文献中,取会阳穴来治疗的疾病共有26种,其中,采用会阳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文献占68.59%,其次是男科疾病占16.75%,肛肠科疾病占8.38%,妇科疾病占2.09%等;从具体疾病来看,压力性尿失禁所占文献比例最多(16.23%),其次是神经源性膀胱(12.57%)、尿潴留(10.47%)、中风后尿失禁(7.33%)等,详见表1和图1。

图1 会阳穴主治频次前10位的疾病病种文献统计分析

表1 会阳穴临床主治疾病 篇(%)

2.2.2 会阳穴主治常见疾病采用的治疗方式和设置对照组方式 会阳穴主治常见疾病中,除治疗前列腺炎、痔疮和阳痿早泄以外,其他疾病采用最多的治疗方式是电针,慢性前列腺炎采用最多的治疗方式是电针联合中药口服,痔疮采用最多的治疗方式是针刺联合中药熏洗,阳痿早泄采用最多的治疗方式是针刺。而从对照组的设置来说,各疾病之间差别较大,其中,尿潴留、前列腺增生、膀胱过度活动症、女性尿道综合征多采用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慢性前列腺炎、痔疮和阳痿早泄多采用中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神经源性膀胱、中风后尿失禁多采用常规治疗。

2.2.3 会阳穴主治常见病种的治疗规律 分析会阳穴治疗的频次前10位疾病主要的治疗规律,包括常用配穴、针刺方法和深度、治疗频次、周期及临床疗效,常用配穴的选取规律见表2,具体治疗方案见表3。

表2 会阳穴主治频次前10位疾病的常用配穴 篇(%)

表3 会阳穴主治频次前10位疾病常用临床治疗方案

2.2.3.1 压力性尿失禁 采用会阳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时,常用配穴是中髎,其次是肾俞、三阴交、次髎等;在提及针具选择的13篇文献中,会阳穴使用最多的是3寸毫针(8/13,61.54%);在14篇提及会阳穴针刺方向的文献中,有12篇认为会阳穴应向外上方斜刺,有1篇明确指出向耻骨联合方向斜刺[3],有1篇指出应向外侧直肠窝的方向斜刺[4];在20篇提及针刺深度的文献中,会阳穴常刺入50~65 mm(15/20,75.00%),针刺深度最大达到90 mm,最小有25~40 mm;只有5篇文献提及采用平补平泻法,1篇文献提及采用捻转补法[5],1篇文献提及采用重提轻插泻法[6];有14篇文献要求针感达到会阴、尿道,有1篇文献甚至要求见到会阴部浅表肌肉收缩,双大腿轻外旋,足跖曲[7];在17篇提及电针波形的文献中,有9篇采用了疏密波(9/17,52.91%),有8篇采用了连续波(8/17,47.06%);在27篇提及治疗次数的文献中,以治疗24~30次最多(11/27,占40.74%);在30篇提及治疗周期的文献中,治疗周期以4周最多(12/30,40.00%);采用会阳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最高治愈率为70.00%,最低为20.00%,最高有效率达96.7%,最低为54.00%。

2.2.3.2 神经源性膀胱 最常见的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11/24,45.83%),采用会阳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时,常用配穴是肾俞、八髎,其次是关元、中极、气海等;提及使用针具的5篇文献中,会阳穴主要采用1.5~2寸的毫针(4/5,80.00%),针刺深度常为25~40mm(3/6,50.00%);在14篇提及采用电针波形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为疏波(7/14,50.00%),其次是连续波(5/14,35.71%)、疏密波(2/14,14.29%),但鹿传娇等[8]对不同电针波形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进行研究发现,疏密波组有效率高于连续波组、断续波组,这一结论与文献研究结果相反;在提及治疗次数的21篇文献中,少则10次,多则120次,以治疗28~30次最多(5/21,23.81%);在提及治疗周期的22篇文献中,以治疗4周最多(8/22,36.36%);采用会阳穴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有效率最高为98.2%,最低为60.00%。

2.2.3.3 尿潴留 采用会阳治疗尿潴留时,常用配穴是次髎,其次是关元、中髎、中极等;在提及针具选择的11篇文献和提及针刺深度的7篇文献中,会阳穴最长选用6寸毫针,刺入90~100 mm,最短选用2寸毫针,刺入20~40 mm,采用最多的为3寸毫针(4/11,36.36%),针刺深度多为30~60 mm(3/7,42.86%);有1篇文献采用子午捣臼法针刺[9],1篇文献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10],其余文献均采用普通针刺手法;4篇文献提及电针波形的文献均使用了连续波;在治疗次数方面,最少的仅6次,最多的达到60次,最常用的治疗次数为10次(4/14,28.57%),在治疗周期上,常采用2周为1个周期(6/14,42.86%);采用会阳穴治疗尿潴留有效率最高为100.00%,最低为80.00%。

2.2.3.4 中风后尿失禁 采用会阳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时,常用配穴是肾俞,其次是四神聪、百会、三阴交等;在提及针具选择的6篇文献中,会阳穴选用最多的是2寸毫针(3/6,50%);4篇提及针刺深度的文献中,有3篇是刺入65 mm;只有2篇提及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篇采用飞针补法并结合迎随补泻的补法[11];在8篇提及电针波形的文献中,采用最多的是疏波(6/8,75.00%);在提及治疗次数和治疗周期的14篇文献中,以治疗20~24次最多见(8/14,57.14%),治疗周期以4周最常见(6/14,42.86%);采用会阳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有效率最高为95.24%,最低为86.71%。

2.2.3.5 前列腺增生 采用会阳治疗前列腺增生时,常用配穴是中髎、肾俞、次髎等;在提及针具选择的12篇文献中,会阳穴采用最多的是3寸毫针(5/12,41.67%),在提及针刺深度的10篇文献中,常刺入65 mm(5/10,50.00%);在采用电针并提及使用波形的11篇文献中,采用最多的为疏密波(6/11,54.55%);在13篇提及治疗次数和周期的文献中,以治疗12次最多见(7/13,53.85%),治疗周期多为2周或4周(6/13,46.15%);采用会阳穴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率最高为94.00%,最低为85.7%。

2.2.3.6 慢性前列腺炎 采用会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常用配穴是白环俞、中极、肾俞等;在提及针具选择和针刺深度的8篇文献中,会阳穴使用最多的是4~5寸毫针,针刺深度多为90~110 mm;在采用电针并提及波形的7篇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连续波(5/7,71.42%);在提及治疗次数和周期的11篇文献中,多治疗10~12次(4/11,36.36%),周期多为4周(7/11,63.64%);会阳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的有效率最高为97.00%,最低为35.48%。经对比发现,疗效的差异性可能与治疗次数相关。

2.2.3.7 膀胱过度活动 采用会阳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时,常用配穴是次髎、肾俞、曲骨、会阴等;3篇提及会阳穴针具选择的文献中,有2篇采用1.5寸毫针,1篇采用2寸毫针;3篇提及针刺深度的文献中,会阳穴均刺入40~50 mm,其中,2篇提及采用捻转补法;6篇采用电针并提及波形的文献中,除1篇采用密波、1篇采用连续波外,其他均采用疏密波,而冯琦钒等[12]采用疏密波和连续波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得出连续波更具有优势的结论;在提及治疗次数和周期的11篇文献中,治疗次数多为5~7次(5/11,45.45%),周 期 常 为1周(4/11,36.36%);采用会阳穴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率最高为91.67%,最低为90%。

2.2.3.8 痔疮 采用会阳治疗痔疮时,常用配穴是承山、二白、长强、次髎、承扶等;9篇提及针具选择和针刺深度的文献中,只有2篇提及采用1~1.5寸毫针,1篇提及会阳穴针刺15~25 mm,6篇采用泻法,1篇采用提插捻转泻法[13],1篇提出配合透天凉法加强刺激[14];在提及治疗次数和治疗周期的7篇文献中,治疗次数多为10次(4/7,57.14%),治疗周期多为1~2周(4/7,57.14%);采用会阳穴治疗痔疮的有效率最高为96.46%,最低为83.07%。

2.2.3.9 女性尿道综合征 采用会阳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时,常用配穴是中极、中膂俞、水道等;4篇文献提及会阳穴针具选择,但差异较大,分别为2寸、3寸、4寸和“长针”;提及针刺深度的4篇文献中,有2篇刺入40~50 mm,其余文献针刺深度分别为60 mm和50~75 mm;3篇提及补泻手法的文献中,有2篇行捻转补法,1篇采用提插泻法;5篇提及电针波形的文献中,均采用疏密波;在提及治疗次数和周期的7篇文献中,治疗次数多为10~14次(4/7,57.14%),周期多为3周(4/7,57.14%);采用会阳穴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有效率最高为93.33%,最低为90.6%。

2.2.3.10 阳痿早泄 采用会阳治疗阳痿早泄时,常用配穴是曲骨、关元、肾俞等;三篇提及针具选择和针刺深度的文献中,分别采用3~5寸、5寸、1.5~4寸毫针,其中,2篇刺入75 mm,1篇针刺25~40 mm;2篇提及补泻手法的文献分别采用补法和捻转泻法;2篇使用电针的文献使用了不同的波形,分别为疏密波和连续波;在6篇提及治疗次数和周期的文献中,治疗次数多为5~10次(3/6,50.00%),治疗周期为1周和4周;采用会阳穴治疗阳痿早泄的有效率最高为97.5%,最低为87.5%。

3 讨论

通过系统的文献整理发现,在治疗疾病种类方面,古代常用会阳穴治疗肛肠疾病,如痔疮,《灸法秘传》云:“古人论痔……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又如泻利,《普济方》云:“穴会阳治小腹急肿,肠鸣洞泻。”《针灸甲乙经》云:“肠中有寒,泻注肠癖,便血,会阳主之”。现代临床多用该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且采用灸法治疗痔疮较少,会阳穴古今主治及治疗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治疗方式上,会阳穴采用电针治疗最常见,但各个疾病之间采用的电针波形差异较大,疏波、疏密波和连续波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疏密波使用最多。在针刺方法方面,一般采用3寸毫针,且多为深刺,针刺方向多为向外上方进针,并且强调针感应向会阴、膀胱、尿道放射,常通过电针方式加强刺激,但在补泻手法上,大多文献缺乏具体阐述;在治疗次数和周期方面,除了压力性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中风后尿失禁等复杂疾病治疗次数多、周期较长外,其他疾病均可在短期内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临床运用会阳穴时,还需要根据疾病种类、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关针对性治疗。

中医学认为,会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之处[2],有清热利湿、益肾固带的作用,且该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又为阳气之所生。会阳穴与会阴相邻,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15],故可以理下焦、调二阴。会阳穴深部有肛提肌腱,并由臀下神经所支配,其附近骶结节韧带下有阴部神经,会阳穴附近由臀侧向腹部侧,即从后向前、从内向外神经分布依次为:骶交感干、骶3、骶4神经的内脏支、盆神经丛[7],电针刺激阴部神经可诱发盆底肌节律性收缩,改善盆底肌肌力,提高尿道外括约肌肌力,增强控尿能力,该疗法为被动训练,患者依从性较普通盆底肌训练更好[16]。张淑静等[17]研究发现,电针次髎、会阳可增加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SUI)大鼠盆底支持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及Ⅰ/Ⅲ比值,通过影响SUI盆底支持组织的胶原状态,从而影响盆底支持组织的强度,可对控尿产生积极影响。针刺会阳穴能调节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功能的协调性[18],从而促进排尿反射的形成,改善尿潴留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电针会阳穴可以直接影响神经对前列腺及膀胱的调节功能,能选择性松弛前列腺平滑肌,缓解尿梗阻,调节尿液代谢,消除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异常,还可使会阴深横肌收缩,改善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还促进炎性物质吸收,缓解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电针还可以促进膀胱组织中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从而缓解排尿障碍[19]。针刺会阳穴及其相关配穴,可以刺激神经回路调节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可能通过增强NO-cGMP通路,抑制PDE-5活性对阴茎勃起具有促进作用[20],这些可能是针灸会阳穴对其主治疾病起效的机制。

总之,会阳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该穴古今疾病谱存在差异性,现代治疗方式单一,针具选择、针刺深度的不同,容易造成临床运用的困惑,因此,针灸方案还应进一步优化调整,针对不同疾病,电针使用不同波形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另外,针对会阳穴深刺的研究中,相关安全性未进行明确说明,在实际操作中应谨慎对待。在机制研究方面,基于会阳穴特殊的解剖位置,其作用靶点可能较为复杂,包括肌肉、神经及相关因子,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摸索和实践,以期指导临床的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针具配穴毫针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云南省清洁针具交换在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效果及经济成本分析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对位配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
浅谈针具交换干预模式对预防HIV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传播的影响
国内外清洁针具交换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