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工科建设途径的思考

2021-10-18邱超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新工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工程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体现。传统的工程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培育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只有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导向相结合,开启工程教育新模式、探究工程教育新途径,才能使我国工程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本文详细阐释了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质量评价为抓手,梳理了新工科建设的三条重要途径:打破新工科建设的壁垒、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把控新工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思路,进一步展现了新工科在工程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工科  以学生为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學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85-02

新工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它是一场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风暴。无论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还是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需求,都迫切需要新工科的出现。除此之外,新工科建设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新工科建设已经初见端倪,采用何种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已经是新工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打破新工科建设的壁垒

学生是新工科建设的主体,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手段,以跨学科交叉培养为着力点,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搭建跨学科平台,推进主辅修相结合,打通本硕贯通培养,整合优质师资,编写适合新工科教学的教材,为新工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搭建跨学科新工科平台

新工科平台的搭建是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工科平台分为两种形式:实体平台和非实体平台。实体平台的构建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科研机构、创办未来学院、搭建校外实践基地等;非实体平台包含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案,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激励制度,包括学生奖学金和教师奖教金,针对新工科教学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实体平台与非实体平台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新工科人才茁壮成长提供更优良的土壤。

(二)主辅修相结合,本硕贯通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新工科以“多元”“复合”为导向,仅靠专业主修课程完成新工科专业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打造课程主辅修相结合的模式[1]。学生入校后,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与其相关或者互补的辅修课程的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整合知识构建,为新工科专业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新工科特色师资队伍

新工科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人才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优秀的、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创建一个“学科融合、科教协同”的师资队伍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首先,打破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组建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发展与融合作为团队建设的标尺,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家的师资队伍。其次,变革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形式,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融合,理论教学内容映射实验、实践教学目标,实验、实践教学成果反馈理论教学要求,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培养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新工科建设的坚实后盾。

(四)建立新工科特色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志。新工科是新兴学科,只有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一流教学理念的前提下,组建一流教材编写团队,转化一流的教学资源,编写具有新工科特色的教材,才能适应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2]。一流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跨学科实践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流的编写团队的组建不仅仅要包含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还要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模式。一流的教学资源包括传统的教学资源、产学研资源、学术科研资源、数字化新形态资源等。在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深挖新工科特色,创编高质量的教材是新工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需要破旧立新,打破原有工科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为目标,通过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更新迭代、加强新工科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加强顶层设计,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新工科的培养体系是多元交叉的培养体系,新工科的教学内容是多门学科相融合的新内容。新工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决定着新工科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是系统性的,即从新工科整体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有组织、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而不是仅仅依靠个别老师、个别基层教学组织单打独斗,要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将多学科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地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着手,将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同时,新工科建设也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根据产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及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教育教学方式更新迭代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综合教学改革实施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1)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摒弃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式授课,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尤其是针对新工科这些新兴专业,可以给学生更多学习和研讨的机会,更好地交流对新工科专业的理解。

(2)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以课堂落脚点,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动智慧教室的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方式可以更好地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教学技术支持。通过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等,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3)开设三学期。三学期制是将传统两学期教学周的“20+20”模式调整为两个长学期加一个短学期的“18+4+18”模式,每学年的总教学周数40基本不变。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可以在第三学期组织优秀的学生出国出境交流,推动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设精品課程与学科前沿讲座;集中安排实习实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开设优质通识课程;安排学生跨学院选修课程,等等。三学期的开设为新工科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土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实践的机会,更好地服务新工科“强化实习实践能力”“加强个性化培养”“复合交叉培养”的发展目标。

(4)多元化考核。丰富学生在学业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考核模式,根据对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度的要求,采用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等多种作业评价方式,体现过程化评价与考核,注重学习效果评价,完善过程监控与评估反馈机制。加大过程化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化考核在执行过程中的严格规范性。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新工科更注重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更好地完成新工科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新工科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是实现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坚定民族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领袖人才。

在新工科建设大刀阔斧地进行时,要处理好新工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4]。首先,重视通识教育,强调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支持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课程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科学原理,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二是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对新业态和新模式下的人文元素的认识和领悟。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变革与发展不可或缺。其次,新工科会反作用于通识教育,新工科在注重专业教育包容性、发展性和前瞻性的同时,更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识教育体系也要进一步适应新的科技发展,进行不停的升级与改造。

(四)产学研合作

新工科建设更注重多主体协同育人,打破之前局限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地推进科教结合、产学研融合、校企间合作等。通过多领域的校企合作建立联盟组织,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育人、就业等,将学校与企业形成育人合力,互利共赢,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三、以质量评价为抓手,严格把控新工科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的质量评价是进一步保障新工科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包括建立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一)质量标准的建立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落实新工科培养质量的前提就是建立符合国情及当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5]。质量标准的建立要在参考欧洲、英国、德国等工程师能力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制定并公布标准。标准的制定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

(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新工科的建设应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方向,参照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从国家、行业和学校逐级进行评价。国家和行业评价标准是风向标,学校参考国家和行业标准,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行分析细化,并逐条落实到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的环节之中,完善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有三条途径:学生评教、督导团评课以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从多维度为学校新工科建设质量把控提供依据。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持续深化工科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有力抓手。新工科建设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已初见端倪,拓展新工科建设途径,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拓宽新工科专业内涵,打造新工科产业升级,将中国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李拓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2]高松.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工科领军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9-25.

[3]王斌,高江波,陈晨.面向“新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8(1):52-55.

[4]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J].山东高等教育,2018(1):36-42.

[5]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作者简介:

邱超(1986年-),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博士,武汉大学本科生院质量管理处主任秘书,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