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功能视域下《夜雨寄北》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2021-10-16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译法原诗西窗

张 静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48)

一、引言

《夜雨寄北》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与思念之情。诗中“巴山”“剪烛”等意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亦是翻译中的难点。多年来本诗已有多个译本,以许渊冲和翟理斯的译文最为典型。在有关古诗英译的研究中,黄国文(2002)从功能语法视角对比分析了《清明》一诗的多个英译本,极大地丰富了对古诗英译的功能语法研究。文章将基于经验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对《夜雨寄北》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古诗英译的方法。

二、经验功能简介

经验功能指人们用语言描述自己对世界的经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经验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其中以及物性系统最为重要。及物性系统把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用不同的过程表示出来,同时涉及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1994)总结了及物性系统的六大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主要记述物质世界发生的事件和活动,包括“动作者”和“目标”。关系过程主要记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归属关系和认同关系;归属关系包括“载体”和“属性”,而认同关系包括“被认同者”和“认同者”。心理过程主要表示感觉、情感和认知,包括“感觉者”和“现象”。行为过程主要表示生理活动,只有“行为者”;言语过程主要表示说话过程,包括“说话者”“受话者”和“说话内容”;存在过程主要表示事物的存在,只有“存在物”。

三、《夜雨寄北》原文分析

原诗包括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见表1)。首句以问答式开场,“君问归期”是言语过程,“君”为说话者,“归期”为说话内容,省略受话者“我”;“未有期”为存在过程,“期”为存在物。第二句是物质过程,“巴山夜雨”为动作者,“秋池”为目标。第三句也是物质过程,“何当”作为环境成分表示时间;“共”作为环境成分表示方式,隐含动作者“我们”,“西窗烛”是目标。尾句是言语过程,“却”意为回头说,作为环境成分表示方式,省略说话者“我们”,“巴山夜雨时”为说话内容。

表1 《夜雨寄北》原文及物性分析

翻译时除了考虑该诗的过程类型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该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诗人时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僚,而妻子远在当时的长安(巴蜀东北),故称“寄北”。本诗直抒胸臆,旨在表达诗人的孤寂与思念之情,故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其次,本诗蕴含多个文化意象,亦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巴山”位于今陕西四川交界,而诗人妻子位于当时的长安,因此“巴山”也暗示二人相隔甚远,诗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剪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指亲密之人围坐烛台旁,促膝长谈,这也表明诗人与妻子间的深厚情感。在古诗中,西窗、西风等文化意象常常寄托哀思,表达凄凉之意。

以下是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和翻译家许渊冲的两个英译本:

翟译:You ask when I'm coming: alas not just yet...

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l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

Ah,when shall we ever snuff candles again,

And recall 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

许译:You ask me when I can come back, but I don't know;

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ver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

四、《夜雨寄北》译文分析

首先看“君问归期”这一言语过程(见表2)。翟译和许译均保留了原诗类型,使用“ask”这一动词,说话内容中都含有被投射句“when I...”。不同之处在于翟译并未表明受话者“我”,而许译表明了受话者“我”,增加了一定的主观情感。

表2 “君问归期未有期”译文对比分析

其次是“未有期”这一存在过程,翟译未保留,而许译有更改。翟译为“alas not just yet”,该译法属于口语表达,只作为环境成分对言语过程进行补充。翟译仍保留了原文的问答式,译法口语化,十分生动。许译为“I don't know”,处理成了心理过程,省译了原诗的存在物“期”。因此,许译增加了一定的主观情感,仍保留了原诗两个过程的布局。对比两种译法,翟译生动且偏口语,许译增加了主观情感,保留了原诗两个过程的分布。

两种译法均与原文过程类型一致,为物质过程。首先是“巴山夜雨”的翻译(见表3),两种译法有所不同。翟译并未译出“巴山”这一文化意象;许译将“巴山”处理为环境成分,意译为“western hills”。“巴山”在该诗中表明诗人与妻子相隔甚远,传达诗人思念之情,故省译“巴山”不恰当。

表3 “巴山夜雨涨秋池”译文对比分析

其次是“秋池”的翻译,两种译法有所不同。翟译保留了原诗“秋池”的目标成分,但未译出“秋”这一意象;许译将“秋”处理为环境成分,保留这一意象。古诗中“秋”常有伤春悲秋之意,烘托诗人的哀伤之情。因此,省译“秋”这一意象不恰当。对比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翻译,翟译多省略,许译多保留。

两种译法都与原文过程类型一致,属于物质过程。首先是“剪”的翻译(见表4)。朗文词典中“snuff”指“to stop candle burning by pressing the burning part with your fingers or by covering it”,原诗中“剪烛”指剪掉多余的烛芯,并非用手盖住蜡烛,故将“剪”译作“snuff”不恰当;朗文词典中“trim”指“to make something look neatly by cutting small pieces off it”,为修剪之意。“剪烛”常用来形容亲密之人促膝夜谈,故 “trim”更符合中文意象。对比“烛”的译法,翟译中“wicks”形容烛心;而许译中“candles”形容蜡烛。因此,许译更加忠实原诗。

表4 “何当共剪西窗烛”译文对比分析

其次是“西窗”的翻译。翟译并未译出西窗这一意象;许译则译为“by our window”,将其处理为环境成分。古诗中常用“西风”“西窗”表达凄凉之意,以此寄托哀愁,如辛弃疾的“剪烛西窗夜未阑”、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对比两种译法,翟译对西窗的理解不足,省译了文化意象“西窗”,而许译大多保留了下来。

原诗是言语过程,翟译将“话”译为“recall”,属于物质过程;而许译将“话”译为“talk about”,属于言语过程(见表5)。由此可见,翟译与原诗过程类型不一致。翟译隐含动作者“我们”;许译隐含说话者“我们”。两个译文使用了不同的形容词,传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翟译译作“glad”,朗文词典中“glad”指“pleased and happy about something”;许译译作“dreary”,朗文词典中“dreary”指“dull and making you feel sad or bored”。全诗直抒胸臆,旨在表达诗人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因此翟译尾句并未忠实于全诗的思想情感。

表5 “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对比分析

五、结语

文章基于经验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夜雨寄北》原文和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许译和翟译,共发现以下几点:①两个译文的首句均不同于原诗过程类型;中间两句均与原文过程类型一致;尾句翟译与原文不符,而许译与原文一致。②翟译偏口语化,译文较生动;而许译常补充出动作者,增加了一定的主观情感。③在对文化意象的翻译中,翟译大多进行了省译;许译则大多保留。④翟译主要表达了欢快之意,并未忠实于原诗的思想情感;而许译能较准确把握原诗情感,译文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哀愁与思念之情。

猜你喜欢

译法原诗西窗
更漏子·荷
峨眉山月歌
叹秋雨
一樽浊酒西窗下
改诗为文三步走
幽 景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