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流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21-10-15赵锦梅陈国鹏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荒漠化水土保持课程设计

马 瑞,李 广,赵锦梅,张 富,卢 嘉,陈国鹏

(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系统的理论学习后,直接从事现场观察和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活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1]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后的系列文件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实践教学被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对本科生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引导和评估。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强,对从业者有极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甘肃农业大学是甘肃省唯一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高校。该专业立足甘肃,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优势。2008年,该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该专业入选甘肃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该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该专业考研率在45%左右,未考研的学生有一部分进入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剩下的则进入行业企业从事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监测、验收、技术咨询、专业技术文件编写等相关技术服务工作。从校方组织毕业生应聘的情况来看,近两年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在大幅增加,尤其是在水利部《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保[2019]160号)[2]发文中提出“着力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化简政放权、精简优化审批”并从方案编制资质上解绑之后,水保企业对水保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急剧上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与此不符的是行业内不断反馈来学生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了企业求而不得,而毕业生站不稳脚跟的尴尬局面。而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我们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学时少、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为此,在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平台的基础上,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依据《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标》)[3],于2020年全面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基于对高校同行专家、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及毕业生意见的征集和梳理,新方案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创新和优化,其目的是创新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效管理,进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水保行业培养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措施

依据《国标》和相关文件精神,本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主要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两个层面开展。

2.1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2.1.1 专业课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的开设,可为学生创造提升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理解各种原理和现象。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依据《国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筛选,增补了部分新课程,并对造林类课程进行了整合。在此过程中,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和必要性进行了评估,对实验学时比例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的课程实验所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重由培养方案修订前的13.5%增加至修订后的21.3%。此外,本次修订考虑到行业需求,将原有的仅设有理论课的《3s技术》换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两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并将其课程实验独立出来,单列为实验课,赋于独立的课程代码,总学时数由原来的32增至96。

在实验课开设形式上,根据课程性质,在室内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室外实验课。室外实验课主要是针对与外界环境因子有关或与测绘仪器实练有关的课程实验,如《树木学》对植物叶片形态特征的认知实验,《风沙物理学》对风的基本性质的测定实验,以及《测量学》对测绘仪器的操作实验等。

2.1.2 实习实践教学

2.1.2.1 专业类实习

专业类实习课程设定的内容与环节应紧密结合理论教学,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检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原有实习虽涉及10门课程,但实习期短,共计5周,学生通过实习方式对理论知识的巩固程度很有限。本次修订依据《国标》,将专业类实习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三个层次,并对专业课的实习性质重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共确定了3门课程进行认知实习,3门课程进行教学实习,4门课程进行生产实习(表1);其中,认知实习是对通过外界输入,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识别、信息加工及记忆的过程,为巩固型教学;教学实习是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课外补充,为输入型教学;生产实习则是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为输出型教学。修订后的学周、学分分别由修订前的5周、5学分增至修订后的10周、10学分。其中,外出实习共计7周,室内资料整理分析和实习报告撰写共计3周。通过本次实习课程的筛选和实习期的延长,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有效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使学生掌握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表1 专业类实习设置

2.1.2.2 专业类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由于应用型强,涉及的知识点多,因此通常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本次修订摒弃了以往以单门课进行课程设计的方式,采取了对课程模块进行综合设计,共设置了2个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区域林草工程规划设计”和“典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这2个模块是对2个专业课程群知识的考查及其应用,其中,“区域林草工程规划设计”考查学生对《林草生态工程学》和《森林培育学》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典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考查学生对《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水利水保工程制图》共6门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能的综合应用。这一模块化课程设计使得课程设计内容更具综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可充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1.3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多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计划、科研训练项目、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修订通过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需求的分析,主要明确了创业与就业类课程、大学生创新工程和第二课堂。其中,创业与就业类课程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工程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为核心,包括以各类专业和综合技能竞赛为内容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的活动载体,主要包括“寒暑期社会实践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竞赛类”“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类”“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等四大类。

2.1.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查和验收[4]。毕业实习的成果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体现,也就是说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后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成果,也可看作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本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更为灵活,主要是通过培养方案修订,减少第7学期开课数并集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提前开展实习,但主体实习仍放在第8学期进行。依据我校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行业企业或科研院所完成,具体要求按本科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手册[5]执行。

2.2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学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农林院校教学实习的重要保障[6]。为拓展社会实践渠道,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学院不断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教学实习基地、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教学实习基地等7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由于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大幅增加了专业类实践教学的占比,还在原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认知实习,为此,从实习基地的功能性出发,我校水土保护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于2019年10月先后在甘肃省永靖县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园增建了水土保持工程认知实习基地,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增建了八步沙教学科研综合实习基地。2020年该专业已在八步沙基地建成机械沙障展示长廊和野外气象场各1处,并已应用于2020级新生的专业认知实习。随着现代水保工程与园林景观设计的高度融合,筹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实践教学基地将是下一步的基地建设计划。

3 讨论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现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战息息相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了大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学科目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对以往实践教学稳步推进的基础上,主要在3个方面做了改进:(1)加大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型课程的实验课比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备的技能,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专家反馈意见及对行业发展的分析可知,当前整个水土保持行业已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包括目前监管部门采用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现场监督检查系统、天地一体化等都是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建立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不管是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还是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都处在行业信息化的变革洪流中,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全国水利水保、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常态化要求,而要培养适应这一行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信息化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教学。(2)促进了专业类课程设计的模块化、综合化。近年来除读研外,进入行业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从在行业企业从业多年的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理、监测、自主验收报告编制、区域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应结合行业需求,增加相应的课程设置,从技术服务层面增加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以往对单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转为对课程块进行综合设计。(3)重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加大课程实验的占比以及通过调整毕业实习前的开课量和开课时长来保障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等措施。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掌握,做好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该专业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可实质性地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及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荒漠化水土保持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辽宁省土地荒漠化趋势及治理成效分析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